|      
             
            
  
四、拓展延伸: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小动物,别看它们不怎么起眼,但它们却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小组讨论 
教学随笔: 
49.立夏节到了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7个。 
2、积累10个词语和1句句子。 
3、正确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按要求圈划词句并完成填空。 
5、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按要求圈划词句并完成填空。 
分层目标: 
1、能正确认识生字、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后) 
2、能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按要求圈划词句、完成填空。(中) 
能边读课文边按要求圈划词句并完成填空,初步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优)教学过程: 
一、            认知冲突 
1、出示图片: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师简介立夏节: 
3、揭示课题:49 立夏节到了 
4、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 
5、出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            主动探究 
学生自由轻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1)把课文读正确,标上小节号。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1、反馈:(1)读带音节生字 
         (2)去掉音节读读 
          (3)学生相互提问 
          (4)读读词语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读后评议。 
3、再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读、议、划) 
三、            实践运用 
1、交流你所找到的答案 
2、出示练习: 
(1)在一个多彩的季节里,立夏节来到了。瞧:(    )熟了,(     )黄了,(     )红了,(      )在田野里鸣唱,(      )开得正红。 
(2)立夏节到了,家家门口的箩里都摆着(       ) ,石凳上都摆着(       )、(           ),还有(                 )。 
(3)青蚕豆地里,小姑娘们(       )。(       ),小男孩(         )。 
(       ),两个大汉(        ),德高望重的长辈(           )。 
(4)立夏节到了,一派热闹的景象!他们正在进行(     )和(       )呢! 
3、师小结:吃百家饭和秤人活动是立夏节的两个习俗。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            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一些什么? 
2、浏览网页 
教学随笔: 
50.粽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 
2、积累9个词语和1句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课文按要求划句子并抄写。 
5、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读课文按要求划句子并抄写。 
2、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分层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后) 
2、能边读课文边按要求划出句子,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优)教学过程: 
一、认知冲突 
1、出示实物:你吃过粽子吗?谁能来说说它的味道? 
2、生自由说 
3、揭题:50、粽子 
4、读题、质疑:说说你想知道一些什么? 
二、主动探究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读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学会文中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2)读词语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读后评议 
(三)熟读课文  找出有关句子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粽子的呢? 
2、小组合作形式学习课文 
要求用读读、划划、圈圈、议议的方法学习 
3、交流 
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 
粽子的形状: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 
颜色:      翠绿的箬叶、雪白的糯米、鲜红的枣子 
滋味:      甜而不腻 
端午节习俗的由来:纪念屈原 
4、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把(      )比作(    )。 
三、实践运用 
1、齐读课文  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2、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箬叶   (    )的糯米    (     )的米团 
(    )的枣子   (    )的形状    (     )的味道 
3、读句子 
4、摘抄一句描写粽子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图片(见课后说一说) 
2、你知道下面食品是什么节日吃的吗?选一种介绍给大家。      
教学随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