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仲淹 >> 正文

 

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

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

——以范仲淹为中心的考察

王瑞来

(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绪说

  在中国,一个改革家,特别是一个失败了的改革家,在他的生前身后,往往会非议甚多,以致盖棺难以论定。然而,主持宋代第一次重大改革“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则是个例外。

  朱熹评论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1]

  刘宰评论他:“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2]

  范仲淹的改革同道韩琦评论他:“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3]

  宋代最大的改革家王安石评论他:“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4]

  前贤渺远,近哲可师。在宋代,乃至后世,这个失败的改革家,则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中的圣人。

  范仲淹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之高的精神地位?同样是改革家,王安石的身后为什么竟是毁誉参半,而范仲淹则是“名节无疵”?

  以往,人们评论范仲淹,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范仲淹的事功上,集中在范仲淹如何主持“庆历新政”和抵御西夏这两件大事上。[5]诚然,这是范仲淹的主要活动,不应当忽视。然而,人们却很少去探讨形成范仲淹这些事功的原动力是什么?在这种原动力的推动下,产生了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而形成这种原动力的时代背景又是什么样?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上的原动力,范仲淹会有如许事功,会得到如许评价吗?在这里,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一下范仲淹。我以为,这样的研究或许有助于人们对宋代士大夫社会与士大夫政治的认识,乃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主流精神的认识。

一、“荷国家不次之遇,思所以报”——报恩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是宋人编次并广泛流传的《神童诗》[6]的第一首。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宋代朝廷与士大夫的关系以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范仲淹晚年也作过一首诗,作为对自己仕途的回顾和对乡人的劝谕: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余。
  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
  鼓吹迎前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7]

如果说以上两首诗是以笼统和含蓄的笔触来表达一种观念和意识的话,那么,相传出自北宋第三代君主宋真宗之手的《劝学诗》,则是十分通俗浅显地告诉人们,天子是如何“重英豪”的,并且形象地向人们晓谕了为什么“唯有读书高”的道理。诗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8]

这些诗,尽管都是毫无例外地诱人以功利,但在客观上却反映出一种观念。那就是,一个人的政治身分与社会地位是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的。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在宋代以前,是缺乏形成这种观念的现实条件和社会基础的。然而从宋代开始,自身获益的体验与官方的提倡,以及“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9]的现实,则象春雨入土一样,滋润并助长着世世代代的庶民与士大夫的梦想。而这种光荣与梦想,又不断地激励着他们的进取心。于是,宋真宗的诗演化成为民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始盛于宋的科举制度,历千年而不衰。

  不可否认,利,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诱惑。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唯利是图。犹如“器”之于“道”,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是以科举之“器”,来实现其理想之“道”。自古以来,在中国知识份子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不过,这种责任意识,由于客观环境与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在许多时期里,使许多士大夫得不到抒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种门阀制度及其残余观念一直影响到唐代。这样就使大多数士大夫难以“达则兼济天下”,就只好转而“穷则独善其身”。一部分人因此而遁入山林,走向了积极入世的反面,做了隐士。中国古代的隐士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政治上极度压抑之下,产生出来的一种畸形解脱。

  宋代则不然。从客观政治现实来看,唐末五代的大动荡,较为彻底荡涤了残余的腐朽门阀观念。在宋代,已经基本上找不到唐代政治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士庶之争了。此外,五代时期政权象走马灯似地不断更迭,打乱了固有的政治秩序,打散了传统的政治组合,也不可能形成和平时期出现的那种牢固的“门生故吏”式的政治派系。这就给绝大多数士大夫步入仕途提供了一种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可能。

  此外,从统治者的主观意图来看,赵宋王朝鉴于历史上出现的魏晋门阀政治、隋唐集团政治、五代武人政治的弊端,加之自身并未带有多少“君权神授”的光环,因此,这个同样是通过篡夺建立起来的政权,选择和制定了一种能够最广泛地笼络士大夫的政治策略,让他们都来参与政治,以增强士大夫对这个政权的向心力。这就是“与士大夫治天下”。

  “与士大夫治天下”。这句话出自北宋宰相文彦博之口。熙宁时期,王安石实行变法,朝野内外议论纷纷,神宗拿不定主意,招集文彦博等大臣们商议。其间,君臣有如下对话。

  文彦博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上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