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仲淹 >> 正文

 

范仲淹从征期间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和政绩

北宋时期,范仲淹为了有效地抵御海潮侵袭,他在黄海边修筑了一段长达140里的海堤,盐城百姓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德称之为“范公堤”,它是我国古代海塘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时间跨越千年,当年范公堤东岸的沧海早已变成桑田,盐城人也对“范公堤”这个名称渐感陌生。在黄海边茫茫数百里的海岸线上,我们还能找到当年的“范公堤”吗?

  黄海边建成百里长堤

  记者首先找到了盐城师范学院地理系凌申教授,凌教授长期从事对范公堤的考证研究。据他介绍,范公堤的前身是常丰堰,为当地保护农业和盐业的发展,由唐代的淮南西道黜陡使李承指令地方官员修筑而成,从阜宁阜城至大丰刘庄南,全长140余里,后有人继续延筑海陵(今泰州)境内。

  但是朝廷一直不重视海堤的维护,盐业发展也始终受到海潮侵袭的威胁。经过数百年潮涌浪激,到了北宋初年常丰堰已经名存实亡,失去了防潮能力。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来到东台西溪担任盐监官后,建议修复常丰堰,虽然朝中大臣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而强烈反对,但是他据理力争,朝廷终于同意批准修复。

  后来,修复常丰堰的工程出现了重大事故,朝廷遂令停工,又派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实地查勘,决定是否继续兴工。胡令仪认为修堰之事“必成之”,也竭力支持范仲淹的意见。范仲淹因母丧回籍,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在胡令仪的支持下,终于在天圣六年春,完成了对这条海堰的修筑,使盐城、兴化、海陵等县的田土皆能耕种,三千户百姓陆续回到家乡,生产得到恢复,朝廷的盐利收入也明显增加。

  盐民们为赞颂范仲淹的功德,将该堤称为“范公堤”。而同样为造堤做出巨大贡献的张纶和胡令仪,也被人民惦记。在范公堤沿线的东台、大丰和阜宁等境内,修建了许多供奉着范仲淹、张纶和胡令仪的“三贤祠”,以示纪念。“不过在今天的盐城已经很难见到三贤祠的踪影。”凌教授不无遗憾地说。

  海滩撒糠确定新堤址

  据《盐城市志》记载:“汉时,盐城境内的海岸线位于今通榆公路一线,线外辽阔的沙洲与浩瀚大海相连,线内以射阳湖为中心形成洼地。每当沿海强台风过境,狂澜掀起,席卷西侵,淹没盐灶、农田,漂泊人畜、庐舍,给沿海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后来“范公堤筑成,东御潮卤,西蓄淡水,沿海多年未出现潮灾的记载”。

  盐城历史上从先秦时期开始零星煮盐,西汉至清代中叶,淮盐一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到了宋代,我国盐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范仲淹在修建范公堤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护盐业发展。他在修建海堤时刻意留下一些涵洞,海水可以通过涵洞流到范公堤的西侧,这样,盐民们煮盐就有了丰富的海水资源。

  另外,范仲淹在修复“常丰堰”的过程中,便已有“植树造绿”的前卫意识。在河流穿堤入海处,范仲淹命人用砖石加以围衬,并且在堤内种植皮和插栽柳树,不仅巩固了大堤,另一方面还使荒凉滩涂得以美化。堤的两旁栽满了柳树,而堤的东侧临近大海,所以每当遇到下雨时,就形成了“范堤烟雨”的美景。明代诗人就曾以“参差万柳障遥天,翠拂芳堤捍海边”的诗句加以赞颂。

  范仲淹带领泰、海、楚、通四州的民工4万多人开始了修复常丰堰,在盐民中留下了很多关于范仲淹修堰的传说。据说,范仲淹为了新堤址的选择颇费心思。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宋代,普测海岸十分困难。一日,他去海边勘察,在一个渔民家中喝水时,看到渔民喂猪的桶沿漂着一圈赫色的稻糠,灵机一动想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在大汛期间,范仲淹发动沿海百姓将喂猪用的稻糠遍撒海滩,大潮一到,稻糠随着海浪涌进。落潮后,稻糠则附着在沙滩上,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糠线。范仲淹于是命令民工沿线打桩,新堤址就此确定。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范仲淹从征期间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和政绩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