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仲淹 >> 正文

 

范仲淹的忧民意识与义举之为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为倡导改革而遭贬谪,在路过岳阳时,写下了那首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现了范仲淹的“忧乐观”,体现了他博大宽广的胸襟。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范仲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表里如一,身体力行。宋人钱公辅在《义田记》中,详细记叙了范仲淹在家乡购买田地以赈济父老乡亲的感人事迹。“平生好施与”,忧民济贫,是范仲淹的崇高志向。早年范仲淹未做官时,便有志于施善济贫,但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力不从心。后来考取进士,做了高官,有了优厚的俸禄,终于能够实现自己忧民济贫的志向了。他用自己的俸禄购买千亩田地,号曰“义田”,用以赈济贫苦的家乡百姓。不仅让百姓“日有食,岁有衣”,而且连婚丧嫁娶这样的事情都给予经济上的资助,而他自己却两袖清风,“贫其终身”。他死的时候丧事极其简朴,以至于连一件像样的敛葬品都没有,更没有给子孙们留下什么巨额财富,“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他的子孙深受其影响,继承先父遗志,继续施善济贫,“如公(范仲淹)之存也”。不仅如此,连后世的一些官僚阶层也受到范仲淹的影响,购买义田赈济百姓。当然,后来这些效仿范仲淹的官员,可能有很多本身并不清正廉洁,也有的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但不管怎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在封建社会,乐善好施和扶弱济贫也是受到社会大力推崇的。

  由此想到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受派前往孟尝君的封地薛国收债,他擅自做主以孟尝君的名义将所有债契当众销毁,回来后受到孟尝君的责问,冯谖回答:“以责(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施)义也”,并且用“狡兔三窟”的比喻来说服孟尝君。当时孟尝君还是不以为然,后来他赴薛国就任时,百姓们“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因此也在百姓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这时他才体验到当初冯谖烧券免债给他带来的巨大统治利益。

  如果将冯谖烧债券与范仲淹买义田作一个对比的话,那么可以看出,虽然都叫做“施义”,但前者是为了巩固权贵的统治地位所为,后者则是为了解决百姓贫困生活所为;前者是不想为而不得不为之,后者是既想为而且心甘情愿而为;前者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后者则是一个政治改革家毫无私利的作为。因此,这两者之间所施之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孟尝君是直到亲身体会到冯谖所施之义给他带来的利益之后,才认为“义有所值”,而范仲淹所施之义则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志向的亲身践行;孟尝君所施之义只是家产的九牛一毛,而范仲淹所施之义则是将取之于民的俸禄几乎倾其所有地还之于民。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官员,范仲淹深重的忧民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清正廉洁的官风,施善济贫的义举,的确是难能可贵,值得赞赏和称道。正因为如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了当代执政者的一种施政理念,并将其作为官员人格品质的一种参照标准。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是以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官员也被称作是人民的公仆。常言道,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以为,范仲淹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所有为官者的思想和言行,到底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先天下之乐而乐”,都将在这面镜子的照耀之下展露无遗。

  虽然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高科技和现代化的潮流日趋迅猛,但是贫困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消除贫困,扶助弱势,权利均等,共同富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不是维系某种社会形态的工具和手段,也不是为了给谁树碑立传或者让谁名垂青史而创建的一个“政绩工程”,而应该是一个既远大又现实的惠民利民的具体措施和目标,是为了让全体社会成员实实在在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没有附加任何施恩图报的博大宽仁之义。我认为,这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正内涵和精髓之所在。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范仲淹的忧民意识与义举之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