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仲淹 >> 正文

 

[组图]范仲淹与开封

六入京城 官居副相 庆历革新 先忧后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真是一种光风霁月、日照江河的伟大高尚的人格境界。范仲淹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他的一生事业和政治追求无不与开封有关,他曾六入京师,官至相位,他的改革大业就是在开封进行的。

 


范仲淹

 


豫剧《范仲淹》剧照

 


书法《岳阳楼记》

 


凌云壮志冲九天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于徐州,卒于皇祐四年(1052年)享年64岁。自幼丧父,母携子改嫁朱姓人家。幼时曾在寺院读书,后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求学,宋时该书院和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及河南嵩山书院并为全国四大书院。办学水平一流,范仲淹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正规教育。同学问他有何理想,他慷慨激昂地答道:“愿为宰辅,得时行道,或天下之命。”


一日宋真宗路过南京(今商丘),书院学生争睹圣容、竞奔而去。而范却坐诵如旧,不为所动。别人惜他错失良机,他却自信地答曰:“日后自见,也未必晚。”充分显示了他远大抱负的胸怀。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春,21岁的范仲淹金榜高中进士,并在开封参加殿试,因成绩好参加了御赐的宴席。这是他政治生命的开始,不久被派往广德军去做司理参军,负责处理狱案,他对这种九品小官的工作认真从事,大圣二年(1024年)被调往兴化任县令。在修通、泰、楚、海四州的捍海堤堰时,他和好友滕子京一起,历尽艰辛终于修成一条数百里的长堤,横亘在黄海滩头,人们深情地将它称为范公堤。不少灾民因而得以救助而改为范姓。范仲淹初展抱负,口碑甚好。


直言谏书惊帝京


范36岁上调回京城做大理丞。这是他二入汴京,大理寺是当时的最高法院,他从此跨入京官行列。不巧母病故。因母改嫁未能葬苏州,范夫人是商丘人,只好葬于商丘,范即回南京守丧三年。当时南京留守使晏殊闻范博学多才,特请他做应天府学的教务。范治学严谨、勤勉执教,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深得众人好评。曾资助贫困生孙复(后为经学大师),推荐人才富弼(后为宰相)给晏殊,并抽空到嵩山书院讲学,做客座教授。


天圣六年(1028年),守丧期满回京复职,经晏殊引荐荣任秘阁校理。虽然名义上是皇家图书馆的校勘和整理,实为皇上的文学侍从(顾问)。此间,范和仁宗多次接触,对仁宗仁爱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生性耿直的范仲淹常直言谏书而不顾及情面。仁宗20岁那年,皇太后过生日,他见仁宗和百官在朝中为皇太后叩头庆寿,认为家礼和国礼不可混同,如此则有损君主尊严,便上书请止,弄得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很不高兴。引荐范的晏殊更是惊恐不安,赶忙劝范不要再这样干了,一心为社稷着想的范仲淹何惧之有,干脆上书请求撤帘还政。依附于皇太后的一班官僚岂能容得他,范在京城立脚未稳,被贬官调赴河中(山西南部)通判。三年后太后病逝,仁宗即调范入朝任右司谏,工作就是评议朝事。此时又逢干旱和蝗虫灾害蔓延山东半岛和江淮流域,范即上书请予救助。未果,范则廷中直问仁宗,如果宫中停粮,陛下该如何?仁宗顿悟,即派范去赈灾。范以民利为大利,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可见一斑。


在朝中范还敢于和权重位高的奸相吕夷简作斗争,他揭露吕废新皇后的阴谋,并准备率百官在廷中与吕辩论。这次因得罪吕而又遭贬至睦州(浙江桐庐)知州,不久又调至苏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往京城任开封知府,荣天章阁待制之衔,这是范第五次入汴。他在首都最高长官这个位置上政绩颇佳,在历任开封知府183位人中,他和包拯欧阳修被誉为“三杰知府”。


务实军略平战事


范仲淹在知天命之年,又被调往润州和越州(今绍兴)做知州,这时北方发生的一件大事改变了他的命运。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西夏国后率兵十万攻打宋的延州(延安),守将范雍无能战败,西夏兵掠地数百里。仁宗极为恐慌,派夏竦为前线主帅,韩琦为副帅,经韩推荐范任另一副帅领兵御敌,后又调尹洙至西线共同作战。范的职务是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先恢复了天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范仲淹与开封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