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仲淹 >> 正文

 

范仲淹生平

范仲淹 (989 ~ 1052 )
一   生平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端拱二年(989)8月2日,范仲淹生于徐州,次年,父亲不幸逝世,随母亲改嫁而姓朱名悦。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经过青少年时代的勤耕苦读,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历官广德军司理参军、秘书省校书郎、大理寺丞、太常博士、天章阁待制、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官宦生涯长达三十余年,他是宋初庆历新政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当时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的领军人物。著作后人合编为《范仲淹全集》。
二    教育实践
    范仲淹为官一任,兴学一地,施教一方。他的兴学实践随着他的仕途变动而遍及各地。他的兴学实践主要表现在兴建学校、劝学督学、奖掖后进等方面。范仲淹一生曾在广德,苏州,饶州等地兴办学校,为当地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
      范仲淹深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材至关重要。兴办学校,解决了教育场所,学生能否成才,固然同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学校管理和教师的选拔任用非常关键。因此,他每官一地,视学、劝学、督学,要求各地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这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经验和启迪。
    1、重视选拔教师
    范仲淹认为一校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范仲淹一向重视教育,对成功的办学模式有自己独到见解。他认为学校管理,首先要重视对教师的选拔。他强调,地方官员和学校要为老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专于教授,务在兴行”。只有教师专心,学生安心,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2、强化学校管理
    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寓居南京应天府,时应丞相晏殊挽留,并请他掌管府学。范仲淹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常宿学中”,晚上经常到学生宿舍中视察就寝情况。他对学生的考试要求也非常严格。四方从学者很多,“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晏殊传》中也写到:晏殊留守南京,兴办学校,“延范仲淹以教授诸生,天下兴学自殊始。”可见,范仲淹对学校的管理、施教,是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
3、资助奖掖后进
    范仲淹提携、奖掖后进,闻名遐迩。据魏泰《东轩笔录》载:范仲淹在南京应天府睢阳郡掌学,曾因赏识一个孙秀才的才华,而资助他钱财以供家用。让他全身心的投入学业。十年以后,闻泰山下有孙明复先生以《春秋》教授学者,道德高迈,朝廷诏至太学。此人就是昔日范公资助的那个孙秀才。孙明复凭借范仲淹的资助和训导,加上自己发愤苦读,誉满泰山脚下,最终被朝廷器重,成为宋代大儒。
 三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实践,范仲淹在执掌府学的教育实践中,不仅给自己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而且对学校教育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他奏请皇上诏州县立学,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不仅转变了文风,净化了社会风气,而且造就了大批人才,推动了文化教育学术事业的繁荣昌盛。范仲淹认为发展教育是头等大事,培养人才为百年大计,体现了他的非凡胆识和真知灼见。庆历新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它开风气之先,启迪来者,在中国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心系教育事业,悉心培养和荐举人才,“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被王安石誉称为“一世之师”。
    1、学校教育,道德至尊
    范仲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至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主张选人以德,不能只以艺业高下作为取人的标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政治服务,所有有抱负的读书人,都必须胸怀“读天下书,穷天下事,以为天下之用”的远大志向。
其次,他主张做人应明礼诚信,忠孝为先。在传统的理学家眼中,范仲淹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是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范仲淹认为道德和人性是一致的,道德品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来实现。
    再次,倡导名节,关注“名教”。范仲淹强调名教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他倡导名节,反对道家“使人薄于名”的思想。旨在重建以儒家名教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范仲淹的名教思想,博大精深,“不仅有传统意义上仁义礼智信、诚明、忠孝之类观念,而且也包括恬于进退,淡泊名利,犯颜直谏,气节观念等合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涌现出一批崇尚名节,关心国计民生、心忧天下安危的仁人志士。范仲淹自己以名教为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他名教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他道德教育理念中的最高境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义薄云天的震撼作用,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及官宦阶层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时至今日,仍有它的积极意义。
    2、州郡立学,育王佐之才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向仁宗皇帝上书,提出了十大改革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仁宗皇帝的肯定,同时,也得到了欧阳修等其它一批同朝大臣的支持。由于仁宗的恩准,于是州郡奉诏兴学,地方学校也开始兴办起来。有章可循的学校教育从此为社会所重视,并逐步完善发展起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素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范仲淹生平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