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B >> 白杨 >> 正文

 

《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

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漳江小学 刘元禧     【教学实录】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4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4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   (略)
【评析】
探幽览胜,渐入佳境 ──《白杨》课堂教学评析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教研室 文力欤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生活在内地江南水乡的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不少老师教学本文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另辟蹊径,成功地运用了“引疑推导法”,即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假若思而无路,视觉、知觉接受的信息向中枢神经的传递就会受到障碍,刘老师首先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刘老师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念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老师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引疑推导法”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培养了读则必思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此外,还使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得到了发展,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白杨,袁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设计
    读《白杨》有感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相关链接
    《白杨》词语积累
    《白杨》教学建议
    《白杨》中心思想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电子课本
    《白杨》教材插图
    《白杨》课文简说
    《白杨》词句解析
    《白杨》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
    《白杨》教学目标
    《白杨》参考图片
    《白杨》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白杨》近义词反义词
    《白杨》词语解释
    《白杨》词语造句
    《白杨》难句解析
    《白杨》疑点解析
    读《白杨》有感
    《白杨》结构分析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伟大的工作者──读《白杨》有感
    《白杨》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白杨》教学杂谈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白杨》教学…
    《白杨》教学谈
    《白杨》教学谈
    《白杨》教学反思
    培养兴趣 落实习惯──《白杨》教学…
    《白杨》重点部分教学设计
    《白杨》一课的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实录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
    运用语言信息 开展口语交际──《白…
    《白杨》教学片断及分析
    用直观法教学“高大挺拔”──《白杨…
    用情境法教学“浑黄一体”──《白杨…
    《白杨》教学谈
    放飞灵性的翅膀──《白杨》教学谈
    《白杨》教学反思
    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快乐练习:写字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
    感受字里行间的深情──《白杨》教学…
    入情入境,感悟美文──《白杨》一课…
    浅谈《白杨》一课的教学突破
    整合目标──课堂的主线──《白杨》…
    教学《白杨》一得
    《白杨》教后得
    《白杨》教学后记
    我教《白杨》得与失
    《白杨》教学札记之一
    《白杨》教学反思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