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已经是布满了阴影。他在这首词中所问的“何日遣冯唐”的理想其实到死也未能实现。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我们不是又读到了一个苏轼吗?还是那个要射虎要射天狼的苏轼吗?我们背背《赤壁怀古》。
(师生齐背:大江东去……)
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同学们,是啊,也许,把这份愁彻底展现出来的苏轼,这才是一个更真实的苏轼。苏轼之愁,虽然体现得很含蓄,但是他和范仲淹一样,其愁是难以排遣难以挥手自兹去的啊!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典型的壮志难酬的志士之愁。
来,让我们在再比较着朗读一遍,体会一下他们的愁。
(生自由朗诵三首词)
【自评:整合旧知,再次掀起理解和情感的高潮。】
师:不管是壮志难酬的愁还是渴望壮志重酬的愁,在英雄的笔下,愁还是和女子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再比较一下两位女子表达的愁和三位男儿表达的愁呢?
生:女子的愁较纤细而敏感,男儿的愁豪放阔大得多。
生:承载女子愁的世界是风花雪月,而承载男儿愁的世界是苍茫边关。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凄凉来表达女子的愁,但不能用凄凉来表达范仲淹们的愁。用什么表达比较好呢?
生:苍凉!以前讲《三峡》的时候讲过这种特殊的美。
师:对了。不同的人格形态决定不同的情感形态。不仅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是一切“情语”皆“人语”。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更要准确把握五位词人个性上气质上的差异。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朗读,然后起来表演朗诵。
(在朗读中结束全课)
【自评:最后一次整合对比,凸现五首词的整体性而且进一步深化思维。】
【教后感言】:
这是两堂笔者感觉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很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整合效应。我用五句话来概括这次较有特色的课堂整合:
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
机智生成课堂,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
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
巧妙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
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