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W >> 望江南 >> 正文

 

温庭筠《望江南》主题探究的两次尝试

由内而外的美丽

——温庭筠望江南》主题探究的两次尝试

人教版九下第五单元集中安排了五首词,包括温庭筠的《望江南》、苏轼的《江城子》、范仲淹的《渔家傲》、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词风来看,《望江南》和《武陵春》属婉约词,其余三首属豪放的诗化之词。婉约风格是秉承花间词的传统的,这类词中的佳作,往往表现出“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清·张惠言《词选·序》),也就是表现出那些有品德、有理想、有志意、有抱负的贤人君子他们内心之中最隐约最深曲的一种内心的怨悱,一种感动,一种追求而不得的怨悱的感情。如何帮助学生透过词的表层,把握词的实质,我做了两次尝试。

第一次的教学设计简述如下:

1、  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在这样的口号下,什么都加快了脚步,也包括我们学习语文。我们现在学习语文,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很少去咀嚼,去品味,以至我们对母语越来越失去了母性的温情。这节课,我们努力放慢脚步,用细火炖个老鸭煲。学什么呢?学一首词。

2、  出示《望江南》

3、  词牌探究:(幻灯片)

①“江南”让你想到什么?(比如诗词歌赋)

②“望”让你想到什么?

小结:对美好的向往、希望

4、  读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的内容,可以合理想象。(学生展示后幻灯片)

5、  疑问探究:读这首词,有哪些疑惑?比较阅读。(幻灯片)

6、  温庭筠通过词要描绘的仅仅是这些吗?(幻灯片)

7、  李商隐的《无题·八岁偷照镜》赏析。结论:我们读诗词要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一种精神上本质的意思才行。

8、  挖掘《望江南》的比喻义。

9、小结:读词,要读出它的微妙作用。

学生的课堂反馈显示,本次的教学设计没有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分析有些架空。我觉得造成这样不尽理想的结果,是由于对词的言内之意挖掘不够,拔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教师强势侵入,以教师的过多分析代替了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应有的自主探究。鉴于此,我对教学设计作了改动,调整了教学环节,强化了言内之意的讨论交流,教学设计如下:

一、  导入环节

1、  导入语:坐在这里上课,老师是陌生的,环境也是陌生的。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周素珊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希望大家能够用行动珍重第一次。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电视散文。

2、  欣赏电视散文《春天,遂想起》,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

3、  小结:

让诗人余光中忧思难忘的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山水,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佳人。余光中之所以能把江南美景演绎得如此如诗如,是源于对古典诗词的熟稔,对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今天这节课,我们努力放慢脚步,浸润在古诗词的华彩乐章中,感受、品析、体味留存在齿颊间的馨香。我们学习一首小词,温庭筠的《望江南》。

二、  整体感知

1、  比较朗读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的内容。

3、  展示教师带来的作品。

4、  学生点评。

三、  比较探究

1、  让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词后疑问困惑的地方。

2、  比较赏析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清晨起,

伫立望江楼。

来往船帆皆不是,

朝晖脉脉水悠悠。

情牵白蘋洲。

 

四、  挖掘言外

1、转入语:从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女子的相思离别之苦,难道仅仅是写相思离别之苦吗?

2、通过《近试上张水部》和《无题》感受诗词的比喻义。

3、运用联想,挖掘词的言外之意。

4、探究词牌名和作者简介来映证悬想。

五、课堂总结

方法总结:

1、运用对比,走进言内。

2、知人论世,走出言外。

这一次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教师甘愿充当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学生的思维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对词的言内之意挖得深,挖得透,挖得准,为把握词的言外之意作了有效的铺垫。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把词中蕴藏的丰富的潜能,像挖掘矿藏一样,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学生深受词的形象、词的每一个字的品质传达出的感动,较好地把握了词的衍生义,对婉约风格曲子词的比兴寄托有了深刻的体验,学会了欣赏此类词的简单方法,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得到的经验是,对词的衍生义的延伸,应该建立在言内之意的充分品析上,应该是由内而外的美丽。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望江南,温庭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温庭筠《望江南》主题探究的两次尝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