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问说   |   
          | 查询初中教案和课堂实录的详细结果 |   
          |   
            p;轻视      值 于:表比较
 
 问焉,等于己者,狎              之      而不甘  问焉,如是,则天下
 得                抱着嬉戏的态度,不敬重他    甘愿
 
 几无可问之人。人  不足  服  矣,事无可疑矣,此为师心自用⑴耳。夫自用,
 别人  值得佩服                    自以为是  罢了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其      小者也;自知其    陋  而谨    护  其失⑵,宁  使学终  不进,
 那错误是小的        自己的浅薄  严密地掩盖  过错  宁愿让  始终  进步
 小:形作动,小者,者字短语
 
 不欲虚以  下(于)人⑶,此为害于心术⑷者      大,而蹈⑸之        者常
 虚心地向别人请教  这      内心修养(错误)  了  陷入这种错误的人常
 
 十之八九。
 常占
 
 第四自然段: 批判有学而无问的错误态度。
 承接上段后半今人的表现,重点批判今人,从反面论证论点。
 首先提出“有学而无问”的思想根源: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接着崐分别批判“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和“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指出这种态度,对崐事是“强以为知”“妄以臆度”,对人是“忌”“轻”“狎”,都是错误的。崐这个层次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各种人都能有所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崐的“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遥相呼应,加强了批判崐的力量。最后强调“有学而无问”的危害性: 小则“师心自用”,大则“危害崐于心术”。
 
 不然,      则所问非所学焉: 询天下之异  文  鄙  事⑹以快言论⑺;
 这样(的话)                问      奇字僻典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
 然:代词,这样         焉:语气助词,强调语气        言、论:说说
 
 甚且      心之所以    明    者,  问之人  以试  其  能,      事之至
 甚至(自己)        已经明白的问题  问  别人来试试他的才能(或者)    非
 所以:……的问题
 
 难解  者,问之人以穷其短⑻, 而  非  是者,虽  有切      于身心性命
 常  解答            使短处暴露 如果不是这样  即使  密切关系与思想品德
 定语后置,“之……者”标志  穷:使动用法,使……穷尽,暴露 性:天性 命:
 天命  性命指思想品德,理学家的用语
 
 之事⑼,可以收  取  善⑽之益,  求一屈  己⑾            焉而不可得也。
 到得到好    效果  要  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怎么不能做到
 
 嗟乎! 学之所以不能几⑿于古者,非  此之由⒀乎?
 接近  古人  不是因为这缘故吗
 此之由:由此,因为这
 
 第五自然段: 进一步批判今人所问非所学和所学不肯问的错误。
 上一段批判了今人“有学而无问”的种种错误表现,但是今人是不是都没崐有问呢? 作者认为也是有的,不过他们的问是“所问非所学”,作者列举三种崐情况: “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以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崐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对于与所学有关的问题,即使是非常重崐大的,“切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今人也是不肯虚心向别人问的。崐通过这样的批判,进一步针砭了今人“有学而无问”的陋习。最后以感叹句作崐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且夫不好问者,由    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  学之不诚也。亦非
 再说          是由于                        喜好
 宾语前置              &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初中教案和课堂实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问说 文章 |   
          | 上一篇文章: 病梅馆记 |   
          | 下一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