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问说   |   
          | 查询初中教案和课堂实录的详细结果 |   
          |   
             二十三  问    说
 刘  开
 
 一、教学目的:
 1.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虚心好学的良好风气。
 2.学习古文中排比和对比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学和问之间的辩证关系。
 2.难点: 几个文言实词的区别和表明观点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刍chú(割草)  荛ráo(砍柴)  咨zī(询问)  狎xiá(⑴亲近而不庄重;崐⑵轻视)
 
 作者简介: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安徽桐城崐县)人。小时家境贫寒,当牧牛童,喜欢偷听书塾老师朗读文章,听了能背诵,崐塾师发现后邀他在书塾里学习,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刘开十四岁时,拿着崐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崐多次赞扬他,从此他的才名轰动一时,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崐文与东方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四十岁逝世。著有《孟涂诗崐文集》。
 
 解题:
 古人把“学”“问”二字连在一起,反映了“学”“问”之间不可分割的崐关系。可以说,“学”就是以“问”开始的。文章针对当时读书人不能虚心问崐人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学习一定要问的观点。
 
 课文串讲:
 君子之学  必好问。问与学,相辅    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  疑⑴,非
 学习                相辅相成地进行    不      发现疑问
 之:取独               而:表修饰   者也:表判断
 
 问无以广  识⑵。好  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  明  矣,而  或不
 增加知识  喜欢      多                    道理明白    然而或许
 
 达于事⑶,识    其  大      矣,而或不知其  细,  舍⑷问,其
 (使道理)用于实际  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            那些细节  除了    将崐                            大:形作名                     舍:除了
 
 奚  决  焉⑸?
 怎么解决呢
 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论点,略加说明。
 先假君子之名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这一论点,接着就“问”与“学”崐的关系,简单说明它们是“相辅而行”的,再转而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贤    于己者,问焉  以破⑹其疑,              所谓  就有道
 (对)有才能          他们来破除那疑问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
 者:……的人
 
 而正⑺    也。    不知己者,问焉以求  一得⑻,
 的人那里  判断是非    (对)  如            得到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
 正:纠正错误       知:如,当不到     得: 心得,指正确的见解
 
 所谓以能    问于不能,  以多          问于寡⑼也。等  于己者,    问
 用高才能  向低才能问  道德高知识多            相等同自己水平
 
 (于)焉以资切磋⑽,                 所谓交相问难⑾,审    问   而明
 借以共同研究 (这就是《中庸》)    互相诘问    详细地考察  明确崐
 辨  之⑿也。《书》  不  云乎? “好  问                则裕。”⒀孟
 地分辨        《尚书》不是说吗    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子论  “求      放        心”,而&n
 [1] [2] [3] [4] 下一页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初中教案和课堂实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问说 文章 |   
          | 上一篇文章: 病梅馆记 |   
          | 下一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