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娲造人》说课稿 西安市第五十中学  何勇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   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 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