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烛》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实验学校 林荣秋                                                                                                                                                                                【教材分析】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
 
 2、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句意思。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
 
 
 三、粗略探究
 
 1、读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出来,在小组中讨论。
 
 2、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片段并朗读、分析。
 
 3、老师总结:感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⑴ 题材感人:     战争、炮火、蜡烛、烛光等。
 
 ⑵ 事件感人: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精细探究
 
 1、教师指定探究问题:
 
 ⑴ 揣摩语句(课后第二题)。
 
 ⑵ 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3、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五、拓展延伸
 
 透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六、布置作业
 
 把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整理在练习本上。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蜡烛,西蒙诺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蜡烛》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