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Q >> 劝学 >> 正文

 

《劝学》教学杂谈

劝学》教学杂谈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职业技术勒流职业技术学校 吴泽文】〖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探讨〗

  笔者在《劝学》的教学中进行“劝学”的实践,证明了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劝学》是《荀子》书中的第一篇,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文章的显著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在本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把课文的原意读懂后,便围绕“本文哪些比喻说理最感人、服人?”这个议题展开探究性议论。有位由于被动学习,多次考试成绩未见“成功”而自嘲天赋不如人的同学这样说:“‘青于蓝’与‘寒于水’这两个生动的比喻令我茅塞顿开。”另一位同学反驳他:“虽然‘青于蓝’与‘寒于水’均非一日之功的道理,可使你产生勤奋不懈赶超别人的意念,可是你现阶段的学习状况莫过于那‘骐骥’和‘驽马’,‘朽木’与‘金石’的比喻了,单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其中的奥妙,就使你受用不浅,更何况你并非‘驽马’呢!”几个同学也提出异议:“最有说服力的是蚯蚓与螃蟹的比喻!”通过议论探究,不少同学拓展了思路,他们普遍认为,本文的喻证法,主要在于令读者心服于作者的“劝勉学习”。例如“青于蓝”与“寒于水”说明可以超过前人,后来者居上的道理;而骐骥和驽马,朽木与金石的对比,则比喻分析了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突出人的主观努力的重要性;蚯蚓与螃蟹的比喻,更形象地说明,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未遂“成功”心愿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正需要课文所喻证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吗?譬如,我们若能用心专一,即使条件像蚯蚓那样差,也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反之,即使有‘蟹六跪二螯’的天赋,但由于‘用心躁也’,却连个居住的洞穴都没有。”

  通过议论探究,同学们对课文的涵义认识进一步伸展,他们面对现阶段的学习现实到将来的就业与创业的推论,进入了一个高一层次的精神境界,既体味“骐骥”与“驽马”的条件差异的辩证关系,又省悟出新的见解:创业与读书一样,要想取得成功,不但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而且更需要有“善假于物”的能力,既要善于将勤补拙,更要重视举一反三。

  由于《劝学》的创造性阅读教学直接联系学生当时被动学习的现状,使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从而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增强了“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创业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

  在《劝学》的创造性教学中获得培养创新精神的实效性的实践,表明注重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注意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发掘、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意义,通过议论探究,让学生独立发表自己对所学课文的认识,并允许这样的认识带有主观创造性,但这种创造性必须以课文本身为基础,而不能离开课文去臆造。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在认识上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这种独到的见解便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 向 军】〖浅谈分步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六、总结归纳写作特点

  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字词和特殊句式的教学问题,文言文的许多写作特点对于我们现代文的学习也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这些特点运用到现代文的学习和写作实践中去。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面面具到,而要突出重点,使学生能学习一个,就会运用一个。如荀子的《劝学》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我们就要学习他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特别是它的举例论证的方法)。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劝学,荀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劝学》教学杂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原文】劝学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第一课时)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
    劝学教学
    <劝学>课堂设计及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1)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片断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
    《劝学》课文分析
    淳淳之心 淡淡之美──《劝学》的思想…
    劝学诗话
    《荀子》概论
    关于荀子
    《劝学》教学建议
    《劝学》电子教材
    荀子《劝学》知识点
    《劝学》的知识点整理
    《劝学》赏析
    再读荀子的《劝学》
    《劝学》解说
    读《劝学》篇有感
    《劝学》中的一处“互文”
    环环紧扣,曲径通幽──浅谈《劝学》…
    荒唐的《劝学》,无辜的荀子
    寓议于喻的典型──浅析《劝学》中的…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劝学》新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思迸出智慧花──…
    中国古代的“劝学诗”
    《劝学》的不足之处
    如何运用“台阶情景式”教学法讲授《…
    《劝学》全文
    荀子的“声非加疾”观点错误──兼谈…
    《劝学》“劝”的是什么?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重温《劝学》
    《劝学》写作特色
    《劝学》时代背景
    《劝学》课文解题
    《劝学》内容提要
    《劝学》主题思想
    《劝学》生字注音
    《劝学》多音字辨析
    《劝学》形似字辨析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劝学》通假字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词类活用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劝学》疑难词语解析
    《劝学》固定句式
    《劝学》特殊句式
    《劝学》难句解析
    《劝学》结构分析
    《劝学》课内知识点归纳及同步练习
    《劝学》语法修辞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词语解释
    《劝学》疑难解析
    《劝学》重点难点讲解
    《劝学》问题探究
    《劝学》课文评点
    《劝学》译文
    《劝学》高考要求及理解记忆方法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性恶学说
    《劝学》写作特点
    《劝学》多义词辨析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课文导入
    《劝学》课堂实录
    不妨“暗渡陈仓”──《劝学》教学一…
    《劝学》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指要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