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说的把握、品味,概括提炼出鉴赏小说情节美的方法。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生通过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鉴赏,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解读。
二、 重、难点
1.从肖像描写、细节描写中把握祥林嫂和祥林嫂周围人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作业:
1. 找出题目“祝福”在文中的内容,思考“祝福”的含义。
2. 熟悉本文情节,理清主人公的遭遇。
第一课时:理情节 品肖像 读人物。
一、导语设计
鲁迅,1881年(光绪七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南城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936年病逝于上海山阴路(原施高塔路)寓中。鲁迅,是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伟大在哪里?《鲁迅的智慧》一书中写到:“他善于发现你闻所未闻的真相,也善于推翻你司空见惯的常理。他的智慧最朴实,最平俗,也最雅致;最实用,最真切,也最深沉。”今天,我们就以《祝福》来品一品鲁迅的智慧。
二、请同学介绍创作本篇小说的背景,教师补充
中国的二十世纪初经历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1919年的五四运动,倡导爱国、科学、民主、进步的精神。可是也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这两次复辟的发生,说明了历史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祝福》选自《彷徨》。鲁迅的《彷徨》收录了他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三、理情节
1.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中注意让同学补充细节,体会小说情节设置的一环扣一环。
明确:
⑴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⑵结局: 寂然死去(沦为乞丐)(谈有无魂灵)
⑶开端: 初到鲁镇(丧夫)(能干)
⑷发展: 被卖改嫁(母子胖、没婆婆、男人有力气,房屋是自家的)
⑸高潮: 再到鲁镇(丧夫丧子被逐,捐门槛仍不被宽恕)
⑹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2.讨论: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千家万福恭请福神,祥林嫂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
在强烈的对比中造成强烈悬念: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提问:倒叙方法的运用一定会在文中有衔接,小说中哪一句是承上启下,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3.整体感知
(1)大致给小说人物分类(比如按照主人公、地位高的、普通大众等)
明确: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老女人/我
(2)小说线索: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小说叙述的时间跨度多大?具体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如何安排的?
小说记叙了祥林嫂二十六七——四十上下(十多年)的故事,故事发生地点有鲁镇、卫家山、贺家墺,而故事浓缩在旧历年底的鲁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提供资料:
《祝福》中的“我”是全篇小说的线索人物,整个故事是写“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即“我”的回忆。主人公悲惨的一生主要是通过“我”介绍给读者的。这样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情实感,而且使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达到了高度的结合。······卫老婆子是整个回忆的线索人物。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是卫老婆子引来的,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逼嫁贺家墺,也是由卫老婆子引来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四老爷家做工,仍然是由卫老婆子陪同来的。通过这个人物,把祥林嫂生前的悲惨遭遇,也就是整个回忆部分的情节有机地连贯起来了。(方伯荣《谈<祝福>的艺术特色》)
4.祥林嫂命运太悲惨了,而她的命运从她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来,也可以从她的眼睛中流露出来。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同学自己读书,勾画出关于祥林嫂眼睛描写的所有段落,仔细体会祥林嫂眼睛中所流露出来的她的心理,她的命运。
细节 眼睛 反映心理 初到鲁镇 只是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
只是直着眼
精神悲哀麻木,希冀鲁镇人的善良 关于伤疤 总是瞪着眼睛 绝望 捐过门槛 眼光也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福” 只是失神的站着 再受打击,崩溃 行乞 眼珠间或一轮 对生活失去希望,精神完全麻木 问有无灵魂 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一丝希望
四、布置作业
祥林嫂是善良勤劳的,可她命运却如此悲惨。以“太不公平了……”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读了作品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读环境 品社会 说看客
一、请同学谈谈“太不公平了”,祥林嫂的命运不公平在哪里
二、理性思考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由。根据祥林嫂周围人的表现看祥林嫂所处社会特点,谈祥林嫂命运的必然性。
1.祥林嫂周围人有哪些?
明确: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老女人/“我”
2.谈谈周围人对关键事件的表现。
n祥林嫂再嫁 婆婆卖儿媳 小叔子使劲擒
夫死子亡后大伯收屋
n儿被狼吃掉 女人“特意”寻来,“满足”的去了
n头上的伤疤 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诡秘的说”;
“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
n祥林嫂的死 鲁四老爷咒骂“谬种”
短工“淡然”回答“还不是穷死的”
“我”先惊惶,后“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
3.思考祥林嫂的悲剧怎么造成的。
◆ 封建礼教(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迫害。
从卫家山、贺家墺、鲁镇三个地方来看,鲁镇,这个看似还有些读书人的镇子,其礼教毒害尤其严重。所以鲁迅把祥林嫂的故事重点放在鲁镇。
链接:
穷父亲无力支付巨额陪嫁 印度三姐妹集体服毒自杀
2004年09月22日03:14香港商报
据印度媒体21日报道,印度孟加拉邦3名亲姐妹因为看到老父亲天天为筹不起她们的昂贵嫁妆而发愁,甚至因此受到她们“未婚夫”家人的嘲笑,孝顺的女儿决定为父“解忧”,竟集体服毒自杀!所幸家人发现得快,三姐妹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然而最小的妹妹迈娜仍然不治身亡,两名姐姐的生命仍处在危险之中。这起三姐妹集体自杀案给印度的“巨额嫁妆陋习”再次敲响了警钟。
巨额嫁妆让老父发愁
据报道,这三名姐妹居住在印度孟加拉邦班库拉地区(Bankura)的巴利西亚村中,家中除了当牧师的老父亲外,如今还有一个母亲和一个哥哥。三姐妹长大后,尽管个个出落得如花似玉,但她们的老父亲、当地牧师马尼克·甘戈帕德亚却不由地暗暗发愁,因为当牧师的微薄收入除了供养妻子、儿子和三个女儿外,几乎所剩无几。但根据当地传统,女儿出嫁,男方往往会索要巨额嫁妆,三个女儿如今都到了出嫁的年龄,也都一个个有了期望中的“准新郎”,然而每一个“准新郎”的父母都向马尼克狮子大开口索要昂贵的嫁妆。在贫穷的马尼克眼中,这三笔嫁妆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单是一个女儿的嫁妆就让他头疼不止,更何况要同时筹措三个女儿的嫁妆。于是,马尼克天天愁眉不展,想方设法筹钱,仿佛一下子老了10多岁。
老父被人辱姐妹痛在心
几个月中,三姐妹看着自己的父亲为筹措她们的嫁妆天天徒劳地奔波——由于他们家境贫穷,几乎没有什么亲戚朋友愿借钱给他们;三姐妹还看到,由于无法满足“准新郎”家庭提出的嫁妆要求,她们的老父亲甚至还遭到“准新郎”家人的羞辱和斥骂,称如果嫁妆达不到指定数目,他就趁早滚得远远的。三姐妹看着老父亲受到如此侮辱,真是看在眼中,痛在心头。
早些时候,为了给两个大女儿结婚办嫁妆,马尼克已经卖掉了他的大部分祖产,他唯一的儿子如今又失业在家,一直无法找到一份工作。这种穷困潦倒的艰难局面也成了导火索,引发了一次次的家庭争吵,马尼克的妻子经常偷偷地哭泣。
三姐妹集体服毒自杀
9月18日,三姐妹坐在一起谈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她们认为,不应该再让年老的父亲为她们操心。最后她们一致决定,为了将父亲从沉重的嫁妆负担中解脱出来,她们打算集体服毒自杀。
自杀前,三姐妹给家人留下了一张自杀遗言,遗书中称,她们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不忍心看到老父亲为她们的嫁妆之事发愁。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的第一个喝下了杀虫剂,她立即口吐白沫,倒在地上,家人发现后,大惊失色之下立即和邻居一起将她送往附近医院抢救。趁家中无人,另外两名姐妹也拿起剩余的杀虫剂,一口气将它们喝光。
这两名服毒的姐妹随后也被人发现,并被送往医院抢救。然而在医院中,最年轻的21岁妹妹迈娜抢救无效身亡,另外两名姐姐的生命仍处于危险之中。
“薄命新娘”婚后被烧死
据报道,尽管婚嫁时索要彩礼的做法被印度法律禁止,但在印度许多邦中,索要巨额彩礼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新娘嫁出后,要为她的丈夫和家人带去诸如日用品、电器、珠宝等大量值钱的嫁妆。如果新娘无法满足新郎家的要求,那么即使她嫁过去,也会受到残忍的虐待,有时候,她们甚至会被强行套上一件浸泡过易燃石蜡的尼龙沙丽,被点上火活活烧死。当有人来调查时,她们的丈夫都会谎称妻子是在做饭时不小心被火烧死的。
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印度经常发生这种新娘被活活烧死的悲惨事件,以至于一些反嫁礼陋俗的激进人士强烈要求政府修改法律。今天,修改后的印度法律规定,新娘如果在出嫁后7年内被火烧死,则被视为非自然死亡,她们的丈夫和公公、公婆等将被控以谋杀罪。
据官方统计,从1998年到1999年,印度至少发生过12 612起由于嫁妆问题而引发的死亡事件。然而,反嫁礼陋俗人士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却认为,实际死亡数字比官方公布的还要多得多,他们估计在印度每隔10分钟就会有1名新娘被烧死。
作者:英格
◆ 群众(有名无名的)愚昧、麻木、冷漠、残酷
鲁迅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结合《祝福》和以前学过的文章,请同学谈谈对“看客”的理解,以及“看客”这个词的现实意义。
总结:“看客”都是不觉悟的“庸众”。(鲁迅)
《藤野先生》看枪毙犯人的看客“酒醉似的喝彩”;
《药》看杀革命党的看客“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被看的牺牲者则分为“独异的个人”(先驱者)和“庸众中的一员”两类。
前者如《药》中的夏瑜,《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后者如《祝福》的祥林嫂。
◆祥林嫂自身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
总结:祥林嫂善良、勤劳、本分,但是被“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摧残、绞杀了精神和肉体,被周围人的麻木冷漠甚至残酷破灭了希望。
丁玲:“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