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优秀作品选《图书馆》教学设计(附评课稿)精品文章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不以为然、争论不休。
2.运用多种方法读出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4.会根据句子之间的联系排列句序。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多种方法读出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
2. 会根据句子之间的联系排列句序。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争论的故事。“争论”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各执己见,互相辩论。那它在文中的意思谁会讲?
(哥哥认为大雁应该煮了吃,弟弟认为应该烤了吃,他们谁也不让谁,互相辩论。相机板书:  煮      烤)
二、学习第3小节
1.讲得很正确,那哥俩具体如何争论的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先请你们去认真读读第三小节。打开书,自己读。
2.学生自读。
3.师生合作分组读。
4.你们发现没有,哥俩在争论时多处用到了问句(线),它们是一般的疑问句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读这些问句并想想。
5.学生自读后交流:是反问句,语气很强烈,就请你读其中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强烈的语气。其它几句谁来?哥哥用反问强调的是煮,弟弟用反问强调的是烤。争论或参加辩论大赛时运用反问常常会起到一问顶三句甚至十句的作用。我们再一起来合作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反问的妙处。
6.刚才你们的朗读仅仅是让人听到了哥俩争论的声音,而“闻其声”只是朗读的第一境界。(板:闻其声)事实上,他们争论时还有丰富的表情、一定的动作,等等。那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书上的插图、提示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呆会一起来交流。
重点抓住“烟熏火燎、皮香肉嫩、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等词语。
不以为然:先说理解,那他会做出怎样的神情和动作呢?就请你这样读。
刚才这位同学在交流时,先说了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表情、动作读了相应的话,很有条理。谁再接着交流?
7.你们带着表情、动作来读哥俩争论的话,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朗读的第二境界,不仅让人“闻其声”,还能让人“见其形”。(板:见其形)请同桌两人合作带着表情、动作连起来读一读。(同桌练读)
8、下面我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哥哥谁来?弟弟呢?不读提示语,带着表情动作直接读
9.朗读的第三境界是要让人能够“入其境”(板:入其境)。请大家在反复练读的基础上,不看书记住哥俩说的话,然后带着表情动作读,这样你会更投入,别人才会入其境。抓紧时间赶快练吧
10.问:他们的争论到此有没有停止呢?文中哪个词看出来?(揭示并理解:争论不休——休,停。)
11.下面我们就分两大组来争几次(四),再现一下当时哥俩争论不休的情景。开始前,我先请你们做个选择题:哥俩争论的过程中,一是声音越来越大二越来越小三先越来越大后越来越小?为什么选三?好,我们就来争四次,第一次,第二次,这两次声音越来越大;第三次,第四次,这两次声音越来越小。听明白了就点点头。好。你们是三排是哥哥,你们三排是弟弟,别忘记表情、动作。)
12.请问哥哥和弟弟:你们这样争论不休,仅仅是消耗了体力吗?请大家想一想再说。
(还消耗了时间、贻误了射大雁的时机、错失了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巴尔扎克说过: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它……)
你们边读边想,竟然达到了朗读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悟其意”(板书)。你们能做到这点真了不起!
三、学习7——12节
1.盛老师的学生听完她讲的故事后,感想很多,开火车读读7—10小节。
2.出示7—10小节:再读读这四小节,它们排列的顺序能不能打乱?为什么?
(不能打乱,因为一下句是接着上句来的,二一句比一句深入,三第四句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起分组读。
3.如果你也是盛老师的学生,要接着往下说一句话,应该注意什么呢?
4.好,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对自己的提醒,在书上第11小节省略号的地方写一句话。
5.学生写,指名交流。大家都说得很在理,不管怎么说,大家都一致认为做任何事都要抓住时机(板),很多时候,争不如做(板),尤其是这种无休止的争论更是不可取的!
6.你们讲得多好!看,盛老师向你们投来了怎样的目光?(出示:赞许)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你们投来赞许的目光?
7.这也就是盛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也正是我们今天学这个故事的目的之一。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我们一起来看全文,它是故事中套着故事,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争论的故事》,从而使同学们受到了启发。这个就叫借事说理(板书),比一般的空讲道理容易让人接受,也更有说服力,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今天回去把这个《争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故事中的哥俩成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昨天,我给我们班的学生讲了《坐井观天》的故事,故事中,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而青蛙却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它们为此争论不休。我班学生听完后谈了很多感想,可是我在记录时不小心把顺序弄乱了,想请你们帮我按顺序重新排列一下。
2.尝试排列句序
()它不仅眼界小,还自以为是,真是太不应该了。
()不是青蛙傻,是因为它一直呆在井里,看到的天当然只有井口那么大了。
()我们不学井底之蛙,看问题,认识事物,一定要站得高,看得全面。
()对,它生活的范围小,所以眼界也就小了。
()青蛙真傻,天明明是无边无际,它却说是只有井口那么大。
板书                                               
        争论的故事             借事说理     
              
        煮     烤                   闻其声
                                    见其形
   抓住时机   争不如做              入其境
                                    悟其意
 
 
 
琅琅读书声,浓浓语文
——评施老师执教的《争论的故事》
   谢惠忠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
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兄弟俩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怎么吃大雁,还找过路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兄弟俩再也射不着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主要写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的感想。这部分借文中的学生之口说理,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这堂课,施教导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明理。很好地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为我们上了一堂成功的示范课。我想用“琅琅读书声,浓浓语文味”这十个字来概括这堂课的特色。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并不是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的。“语文味”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要让学生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就《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而言,我认为其人文性是比较浓的,如果深究的话,很可能会减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比如:故事中“射大雁”的言谈与今天所倡导的“珍爱自然,保护动物”是相悖的。如果我们没有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那么争论的焦点将会转移,使学生对本文争论所引发的意义产生偏离。而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是将这个经典的故事通过盛老师的讲述来呈现的,这样一来使这个故事具有了现代意义。课文巧妙地采用了“两全”的办法,即通过“讨论”来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
施教导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所以在执教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运用多种方法读出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上。通过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内心,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具体地来说一说:
一、“读”占熬头,课堂散发“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光靠“人文熏陶”,显然熏不出语文能力来,而应在师生充分朗读涵咏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在情趣盎然的师生共同参与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施教导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争论”的教学中,就从“读”字上作文章,在简洁明快的导入后,直接将儿童的视角引到“争论”这一主题,可谓重点突出。
师说:“哥俩是怎么争论的呢?请你们去认真读读第三小节。”当学生心中有了疑问,就会有想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时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潜心会文,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本。
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主任汪晓铅在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简介时提出了四个注意点,其中一个就是: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不难发现,这堂课施教导在读书的指导上不仅方法多样,而且运用灵活自如。她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合作分组读、自由练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争论过程中人物的表情、语气、心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读出感情,读出情趣。通过读使学生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提高了言语运用能力和技巧,掌握了提示语的一些规律,体会到反问的妙处,并为之后深入理解文本蕴涵的道理作铺垫。
而说理部分的教学,施教导更是匠心独运,采用“开火车读”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表达的逻辑顺序,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文章蕴涵的道理。
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
二、咬文嚼字,课堂香溢“语文
“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在本课教学中施教导以文本为“本”,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使其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品出语文味。
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1、施教导的新课导入,从课题入手,紧扣“争论”开门见山,抛出字典中的解释,争论在字典上的解释是:各书己见,互相争辩。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这个词,这正是我们学生缺失的一种语文能力,即对词语的敏感度和领悟力。
2、巧解文中关键词。例如对“争论不休”一词的理解,教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他们的争论到此有没有停止呢?哪个词看出来的?”学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争论不休”这个词,从而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而且紧扣文本,突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三、实践运用,课堂弥漫“语文味”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语文课要突出语文训练,作为教者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重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使用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在运用中提升自我的言语表达力,同时丰盈自己的内心体验。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有言语实践,要有语言的生成。施教导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哥俩“争论”的激烈与无效以后,随即话锋一转:请问哥哥和弟弟,你们这样争论不休,消耗的仅仅是体力吗?一个反问,迸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的思维有了提升,从刚才的故事中悟出了道理:兄弟俩消耗了时间、贻误了射大雁的时机、错失了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时学生已经走进文本,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精妙,即人生道理。施教导巧妙的设问,引发了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强烈愿望。此时,文本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的语言,通过角色转换的形式,又将内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课文的第11自然段为学生留下了放飞思维的“空白点”,在教学中,施教导紧紧抓住“空白点”,巧妙地将其设计成“语言训练点”,并引导学生加以实践运用。由此创生了许多新的课程资源,丰富了语言,活化了学生说的内容,在悄然中提升学生说的能力。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施教导在课堂上留有学生作业的时间,这在以往的公开课上是不多见的。她很好地为我们做了一个轻负高效的示范,我想这应该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的一个方向。
综观今天施教导的这堂《争论的故事》,她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运用,在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例,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可能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没能很好地挖掘,不到之处,敬请包涵。谢谢各位!
 
朗朗书声,激活课堂——听施老师的课有感(2009-06-14 17:21:47)
                                                                   转自宁静致远的博客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有两个显著的特色:1、借事说理。2、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施老师她根据文本特点,整堂课通过品读和感悟,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交流中得到提高,展示了一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听了施老师的课,我对课堂上的朗读指导有了颇多的感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读贯始终
    以读为本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它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这里所提到的“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即朗读。而朗读就是让语文飞翔的一对翅膀。施老师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朗读”这把钥匙,走进语文殿堂感知语文世界。她始终以读为主,紧扣“哥哥和弟弟怎样争论不休,怎样把争论的语气读出来”这个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悟出文本的意思。
二、读书的四重境界——读有方法、读有层次
    施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上,有方法,有层次。她循着朗读的四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施老师首先让学生大声读熟哥俩的对话,告诉学生,这是达到了读书的第一境界——闻其声。然后,她让学生讨论如何读好人物的对话,总结出注意提示语及提示语中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读出争论的语气,通过理解重点词来品读等方法,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由此将读书提到了第二境界——见其形。接着,她又激励学生向读书的第三境界——入其境进军。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上动作、表情分角色表演,把激烈的争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充分体现出对文本的理解,使得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最后,施老师提出了读书的第四境界——悟其意。她让学生做文中盛老师的学生,说说哥俩争论的故事,带给自己什么启发?就这样施老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指导,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使学生感受作者进行表情达意的方法,使学生渐渐明晰了本课的寓意。
    这堂课上,施老师对教材的独到把握,简约扎实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能,使我由衷地佩服,值得我学习!
 
 
评《争论的故事》           2009-06-15 11:12 转自静静走过的博客 

   今天又有幸聆听了施娟芬老师的《争论的故事》,虽然之前不认识施老师,但是施老师的干练、用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虽然大部分篇幅用来叙事,但叙事是为了说理,即:抓住时机,先做起来。施老师教学时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并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施老师对课本仔细的钻研、精心的设计让人欣赏,施老师课堂上的干练、果断和灵敏让人敬佩。这节课更是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下面我就印象最深的几处,谈谈我个人浅薄的看法:
一、引进课程资源,体现开放性。
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每篇教材都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开掘和利用,施老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开掘点放在“做事要把握时机”这一哲理的引申和拓展上。施老师“先扶后放”,先通过理解四句感悟的话能否颠倒,来理解这一哲理,最后进行内化,自己再写一些感悟,让学生对于这一哲理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所昭示的哲理的理解,同时,又加强了语言的积累。我也看出了施老师备课的用心,设计的精心,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施老师也是下足了功夫。让学生在读、讲、悟的过程中,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提升。教师抓住读、说,这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引导和推进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好兄弟俩说的话的时候,抓住“不以为然”、“很不服气”等词语,感悟人物此时的心情,说时的语气,从而进行朗读的训练,当学生读得不够到位时,教者用特有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好、读生动。在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人物形象,为之后深入了解文本隐含的道理做铺垫。
三、读写结合,加强实践性。
以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感悟,学生已感受到文中如何用准确,生动、传神的提示语进行表情达意的方法,于是,施老师安排了一段看图说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物对话进行添加提示语和表情的训练,学生通过表演、交流、讲评、比较,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言语运用能力和技巧,掌握了提示语的一些规律,促成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每篇教材都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开掘和利用。施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启发:一节课是否有效,最终还是要看老师是否对教材钻研的透彻,是否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感受到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3.进一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注重算法的优化意识培养。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基础上学习的。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跳跳龙卡片、问题卡片。
学具:小棒、答题卡、水笔、卡通纸牌。

五、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出示跳跳龙的图片和课件,带学生模拟去欢乐岛的图书馆参观的场面。
(课件:跳跳龙驾驶飞机,飞往欢乐岛(图片),来到欢乐岛的图书馆(视频)。)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件展示的面解说。A.我们出发吧!B.哇!这儿的景色真美!C.看这儿,到欢乐岛的什么地方了?D.这里的书可真多呀!)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公共资源共享教师资格教学设计和评课考研专业考试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精品

中小学语文教学各类 《图书馆》教学设计(附评课稿),教学资料教育经验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师说
    凡事要三思而行
    家有考生忌说泄气话 专家为中高考减压…
    反对党八股
    简明·连贯·得体
    阿Q正传
    《雨霖铃》
    阿Q正传
    小小的船
    十月一日
    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陈情表
    六国论
    学会比较、善于比较——在比较中认识…
    高中英语网络课教学课堂实录及点评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口技教法一例
    《滹沱河和我》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
    皇帝的新装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堂
    《黄河颂》课堂实录 古代英雄石像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荔枝(第二课时)

    小山羊
    饭钱
    外国散文两篇
    《白杨 教学设计、说课稿及评课、教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种一片太阳花》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国论
    《六国论》教学后记
    六国论
    《六国论》精讲导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教时授课教…
    孟子二章
    《归去来兮辞》备课指导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邹忌讽…
    孤独的美丽从教十周年课堂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实录
    “她是我的朋友”(优秀教案)和评课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句式的仿造
    Teaching Plan for I Can’t Talk Ri…
    2012会考高考:先确定主攻方向再行动
    2012年高考报名考生户籍学籍均须在川…
    book two unit21 lesson 81课堂实录
    比一比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 评课
    色彩鲜明  引人入胜—— 《林海》教学…
    短文两篇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实录
    《风姑娘送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拣麦穗》教学实录 雨中登泰山
    杂文四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顶碗少年》课堂教学实录
    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五彩池》教…
    改造我们的学习
    《凡卡》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堂成功的整分式教学—— 《伟大的友…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童诗教学
    自主·自悟·自得—— 《圆明园的毁灭…
    我国古代的车马
    着力读书训练  着眼思维发展——《爬…
    强调有序  注重自得——《捞铁牛》教…
    突出训练意识  注重激发情感——《灰…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与评析
    学生自主精神的启动——《威尼斯的小…
    草地夜行
    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我的伯父鲁…
    语言的演变
    荔枝(第二课时)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河床》课堂实录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 《祭十…
    张衡传 《回乡偶书》课堂教学实录
    屈原列传
    [般涉调] 哨  遍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改造我们的学习
    精心设计好开头和结尾(记叙文)
    汉堡港的变奏
    导得有方  学得主动  读得深入—— 《…
    威尼斯
    娘子关前
    文学和出汗
    荆轲刺秦王
    《凡卡》课堂教学点评
    师说
    愉快的作文課(教学实录)
    《春夜喜雨》教学实录
    《慈母情深》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