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生平介绍
姓名:郭沫若
出生年月:1892年
籍贯:中国四川乐山人
职务: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
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60多年来,他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早在五四时期,即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创作,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光明和自由,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就学于嘉定高等小学、嘉定中学堂、成都高等学堂的分设中学。童年时便开始广泛接触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阅读了泰戈尔、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同学组织夏社,开始初期的文学活动。
1921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出版诗集《女神》。
1923年大学毕业回国后,参加《创造周报》、《洪水》的编辑工作,并出版诗集《星空》等。
1924年翻译了日本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
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27年3月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媚日反共政策,激励人民的斗志。
1948年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抵达北平(今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并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期间继续从事著述,发表了许多诗文和历史、考古著作。
其代表作诗集《女神》,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历史剧创作则借用"史事"讽喻"今事",《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其杂文、政论,文笔汪洋恣肆,1944年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曾被定为中国共产党整风学习文件。在长期的历史研究中,他把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加以创造性的结合,论证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存在,并在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中国历史的著作。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