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乳名文豹,学名开贞,号尚武,1919年首次发表新诗时取笔名沫若。1892年11月16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生于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今四川乐山沙湾区)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家庭。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今福建宁化)。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嘉定府中学、四川省高等分设中学堂、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就学,曾多次带头参加反抗旧教育制度的学潮,并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次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8月,往福冈,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几位留日学生组织“夏社”,搜集日本各报章杂志有关列强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投寄国内各学校、报馆,并撰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宣传的文章。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人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1923年3月,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士学位。1924年5月,译完[日]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从此初步倾向马克思主义。1926年3月,经瞿秋白、林伯渠等推荐,任广东大学(次年改为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秘书长、副主任等职。“四·一二”政变后,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和宣传委员会主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旅居日本十年(1928年2月至1937年7月),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1930年至1939年间,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古代铭刻汇考》、《古代铭刻汇考续编》、《金文余释之余》、《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殷契粹编》、《石鼓文研究》等著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先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皖南事变后,主要从事历史剧的创作和史论的著述。1941年12月至1943年3月,写出《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剧本(参见彩图插页第143页);并继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史学论著有《十批判书》、《青铜时代》、《历史人物》等。他这一时期写的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起到了打击敌人、激励革命人民斗志的作用。抗战胜利后,他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1947年11月,领导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香港分会的工作。1949年8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