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陶冶”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古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井?怎样通过写古井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1)“哺育”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用“哺育”?“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使用“络绎不绝”的?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案示例二
 5 古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哺育、络绎不绝、水桶、吱悠、水缸、报酬、歉意、不仅、陶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过程(www.3edu.net):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释题,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认识“井”,引出“井”的作用。   (“井”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   2.体会课文题目“古井”的含义。   (题目告诉人们,这口井存在时间已经很长,它从古到今始终为乡亲们提供着生活用水。)   (二)抓重点,找联系,把握课文整体   1.通读全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课文直接赞美古井的句子。   2.学生议答   3.教师出示下面两句话。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2)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 人。   4.思考并讨论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句话中“哺育”是喂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句话中“提供着生命的泉水”指的就是“哺”,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是“育”。)   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内容与这两句话有联系?   (“哺”即“提供泉水”,是对第二自然段的概括,“育”即“陶冶品格”,是对三至五自然段的概括。)   (三)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课文。   (二)指名分别读文中“哺”和“育”的部分   (三)分析词句,想像画面,深入探究各部分   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重点词句,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二至五自然段。    1.探究第二自然段    (1)认真阅读并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引导学生抓住“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叮叮当当、吱悠吱悠”“乡间小曲”“湿漉”“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等词句分析作者从时间、人数、声音、路面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表明了古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   (2)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眼前浮现人们到古井取水时的画面,进行口头描述。   (天刚蒙蒙亮,就已经有很多人到古井边来取水了。看,有提着空桶往这边来的,他们迈着轻快的步子,水桶也跟着一摆一摆的,由于取水的人多,水桶免不了左右发生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有担着满满一担水往回走的,扁担一颤一颤的,发出吱悠吱悠的响声。听,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多像在演奏一曲快乐的乡间小曲啊。太阳落山去了,取水的人依然不断,再看看路面,由于总有人从这儿挑水路过,免不了会洒出一点儿,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语文教案-古井
   (3)把你想象中的人们到古共取水的情景画成一幅画,可取名为《古井取水图》。(课下完成)   (4)人们到古井取水,每天迎着晨光,踏着暮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古井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5)指导感情朗读。    2.探究三至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想乡亲们是怎样帮助村里的一对老人挑水的?   (引导学生抓住“见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挑,那个帮提”“不肯接受报酬”等词句,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进行理解体会。)    (2)乡亲们具有什么精神?(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3)古井和乡亲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    (是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乡亲们,乡亲们的精神是古井精神的再现,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理解“陶冶”一词。)   (4)“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中的“他们”指的是哪些人?   (“他们”不光指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乡亲们,也包括那两位老人。因为从“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可以看出他是个老革命,曾经打过仗,负过伤,是革命的功臣。凭着这一点可以向党、向人民提出要求:让自己惟一的女儿留在身边工作,照顾自己。可老两口没有这样做,他们也是受到了古井精神的陶冶。)   (5)分角色朗读老两口和乡亲们的话。   (四)懂中心、明道理,受到思想教育   1.作者离开家乡多年,对故乡的一口井一直难以忘怀,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借赞美古井来表达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赞美。)   2.古井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也教育我们怎样做人。请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和体会。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内交流生字记忆情况。   (教师强调“旬”与“句”、“冶”与“治”、“绎”与“泽”的字形要加以区分。)   3.正确书写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有同学说:“帮老人挑水后,应该要报酬。否则划不来。”这个说法,你同意吗?写出你的看法。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