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F >> 繁星 >> 正文

 

《繁星》    陕西公开课及赏析

 

《繁星》    陕西公开课及赏析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
师:(板书“繁”)这个字念什么?
生:(齐)繁(fán)
师:(板书“星”)今天咱们讲繁星。“繁”字是什么意思?
生:是多的意思。
师:你按的意思组个词。
生:繁忙。
师:繁忙怎么就是多的意思?因为什么而忙?
生:因为公事或是别的事多而忙。
师:谁还能组词?
生:繁多。
生:对了,头绪繁多,直接就是多的意思。
生:繁殖。
师:繁殖是多的意思吗?下去以后查查字典,看看繁殖是什么意思。谁还能组词?
生:繁茂。
师:你说是不是多的意思?
生:繁茂也形容许多。
师:一般用它来形容什么?
生:树木。
师:树林,是不是里面含着多的意思呀?
生:(齐)是。
师:今天这个繁星是什么意思?
生:有很多星星。
师:很多星星,还能怎么说?
生:有数不清的星星。
师:数不清,满天的星星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这篇课文章是谁写的知道吗?
生:是巴金写的。
师:对,是巴金。他在一九二七年的时候,乘船到法国巴黎去读书,他在途中给他的哥写了许多游记,
这个《繁星》就是他在途中写的好多游记中的一篇。我想看看大家预习课文的成果,在预习中,一读课文
二读课文,读完后心中有什么想法,有没有?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总得想想吧,有没有呢?
生: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好。
师:写得非常好,别的同学昵?没有了?那好,打开书。哪位同学来读一下?你来。他读的时候大家
支玉恒课堂实录
想这么一个问题。拿出笔来,一边听他读一边注意想,手里还得划。想什么呢?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共
有几次看星星,每一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怎么看,都划出来,可以不可以?
生:(齐)可以。
师:好,一边听他读一边想。
(一生读完课文)
师:他读得还不错,就是有丢字缺字的地方,以后再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大家把该划出来的划出来
没有?
生:(齐)划了。
师:没有划出来的再划一划,注意划他怎样看星。(学生各自看书)好了,大家一起告诉我,作者写
了他几次看星。
生:(齐)三次。
师:三次,那么咱们一次一次地来研究。先看第一次,是在哪儿,什么时间,怎样看星,谁来读一读?
我的要求是这样的,得回答两次,第一次用你划出来的来回答这三个问题,第二次你回答的时候要把划出
来的变成你自己的话,简练地概括地回答。试试。
生:“在家乡..”
师:你先告诉大家你读的是哪一次看星,这样就明白一些。
生:我读的是第一次看星,“从前在家乡..怀里似的。”
师:大家对她划出来的内容有没有意见?
生:有一点。她除了第一句其余的全划出来了,我划到“密密麻麻的繁星”。
师:你觉得他提的意见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望着星天是我的感受,也是我看了星在..
师:我让你划的三个内容是什么?一是什么?
生:时间。
师:第二个。
生:地点。
师:第三个。
生:怎样看星。
师:我没说划感受呀。接受他提的意见,再重读。
生:“从前在家乡..密密麻麻的繁星”。
师:这回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你放下书,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地回答一下。
生:时间是我在六七月的夜晚..
师:提前一个月。
生:在七八月的夜晚,我在家乡的庭院中看星星,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师: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谁能比她说得更概括?
生:时间是,以前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繁星。师:
也基本上把那两句话都说了。我要求内容更概括。
生:从前七八月的夜晚,我爱看繁星。
师:概括是概括了,但缺了什么?
生:(齐)地点。
师:再重说。
生:从前七八月的夜晚,我爱在家乡的庭院里看繁星。
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好,那么第二次看星还要这样回答,先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回答。谁来?这一说没人敢
举手了?谁愿意让我指导一下?
生:第二次看星是三年前..
师:先把你划的读出来。
生:(读文)“三年前..一个静寂的夜。”我自己概括起来说是三年前在南京的时候,每晚我打开后
门看星星。
师:行不行啊?
生:(齐)行。
师:他概括的是三年前在南京,打开后门看星星,可以不可以?
生:(齐)可以。
师:不错,第三次看星,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读文)“如今在海上..仰望天空。”我概括的是如今在海上,每晚我都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师:你概括的是不是自己的话?要是的话为什么说的时候还要看着书?再重说。
生:我概括的是如今每晚我都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看星星。
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一个大的地点是在海上,小的地点是在舱面上,时间就是每晚都看,是不是?大家把时间地点都
搞清楚了,下面我产生了一个怀疑,不知道你们产生了没有,我刚才说这篇文章是巴金写给他哥的一篇什
么呀?
生:(齐)游记。
师:我认为一篇游记就是写在旅游路上,今天我到哪儿了,去哪儿玩了,但这篇文章不太一样,你们
看一看这三次星只有哪一次像是游记?
生:只有第三次。
师:你为什么说只有第三次有游记的味道?
生:因为这一次是在海面上给哥哥写信,前面两次都是他以前在家乡看星星。
师: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还不是太清楚,谁能说清楚点?
生:我觉得如今在海上是写的他现在,前两次看星星都是在回忆。
师:也就是说,在家乡在南京是不是在他这次旅游的过程中发生的事呢?
生:(齐)不是。
师:那么游记只能写我这次在旅游中看到的东西,如今在海上在舱面上看星,这才是真正的游记是不
是?
生:(齐)是。
师:也就是说只有这一段才像游记。现在又出来问题了,巴金是位大作家,他写了三段,为什么有两
段不是游记呢?这是怎么回事啊?
生:我想他是想念家乡,回忆在家乡看星星的感受。
师:他为什么想起了在家乡,在南京看星星呢?
生:因为他在去巴黎的途中在海上也在看星星。
师:在海上一看星星就想起来小时候在家乡在南京看星星的情景了。也就是说由这次引起了前两次的
回忆。是这意思吗?
生:是。(有学生举手)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他前两次看星星是因为他喜欢看星星。
师:还有别的见解吗?
生:因为他以前就喜欢看星星。所以他在海上看星时就想起来以前看星星了。
师:哦,你也是这个意思,在舱面上看星时想起了以前看星星的情景,所以就一块把它写在游记里了。
还有一问题,这个回忆以前看星和现在在舱面上看星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你们今天学这篇课文的重
点。看看“回忆”和“现在”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把这一点弄明白了。我下面还有一个问题,你们看这三
个自然段分几大段比较合适?
生:分两个大段比较合适。
师:第一大段是什么?
生:是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
师:我问你第一段是写什么?
生:是讲作者第一次看星和第二次看星。
师:也就是说刚才我们说的哪两个字?
生:(齐)回忆。
师:回忆,这是第一大段。第二大段自然就是在海面上看星了,是不是?
生:(齐)是。
师:没有一个说不是的?都随大流了?
生:我认为课文分三段。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是按照地点来分的。
师:你是按地点的变化来分的。还有吗?
生:我也是一个自然段分一段,我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分的。
师:按时间或地点都能分成三段。你们说分三段行不行?
生:(齐)行。
师:嗯?一会说两段也行,一会说三段也行,怎么回事?
生:我觉得分三段可以。
师:分三段行不行?
生:(齐)行。
师:对了,这三个自然段按照时间,地点各分一段也可以,按照回忆和现在分两大段也可以。两种分
法都可以,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你们说这几段哪一段写得最好?
生:第三段写得最好。
师:就是在海面上那一段,也就是真正的游记,这一段。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么咱们先学这段行吗?
生:(齐)行。
师:下面你们自己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划什么呢?这段分三层意思,哪三层呢?我可以给你提示
一下,第一层你们说到现在咱们划出来没有?
生:(齐)划出来了。
师:刚才已经划出来了,时间地点和怎样看星。第二层要划他所见到的星是什么样子的,第三层划出
他看这样的星心中是什么样的感受。下面你一边默读一边划,划完了就开始朗读。(学生各自读文,同时
勾划)
师:先停一下,我观察了大家读书的情况,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津津有味。大家都这么试一下,读出味
道来,开始。
(学生各自读文)
师:读完了,你们说作者在海面上看星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他看星的时候非常思念自己的祖国。
师:哦,你看得那么远,能想到他思念祖国。我问的是什么心情。
生:他看星的时候可能有点思念母亲。
师:思念母亲。他高兴不高兴?
生:不高兴。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有点思念祖国,思念家乡和他的母亲。
师:一想起母亲和祖国来就不高兴了?(众笑)你是不是一想起妈妈来就不高兴?(众笑)你究竟是
什么意思,把第一句读一读,我听一听。(生读第一句)
师:你不像思念家乡?如果我出了国思念家乡了,肯定不会是这样的语气的。大家明白我说他读得怎
么样了吗?
生:读太快了。
师:太快了,再读一遍。
(生重读这句)
师:这回有点像思念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富有思念?
(另一生重读这句。师指导语气,并领读,让全体同学齐读。)
师:谁再读一下?
(一女生读文)
师:她是不是觉得这船开得太快了?(众笑)
(另一女生重读这句)
师:读得不错呀。第一层了解了吧?
生:(齐)了解了。
师:第二层是说作者看星的样子是吗?
生:(齐)是。
师:你们把第二层仔细读一读,琢磨琢磨,你怎么理解第二层,然后告诉我,开始读。
(学生各自读文)
师:这一段各自理解了吗?你是怎样磨的我不让你回答,你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读的时候大家注意
听,听他读,看他理解没有。
(一女生读文“深蓝色的天空..周围飞舞”。)
师:我先说你的小毛病。“它们”读得不清楚。大家有没有听出来她理解了没有?
(学生议论纷纷)
师:谁听出理解了?
生:她读得很慢,读得很好。
师:读得慢、好,太笼统了。
生:因为她好像真的看到星星一样。
师:你说她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这话有点道理。
生:我觉得她读的语气特别不错。
师:那么你自己说说吧,你是怎么理解怎么读的。
生:(刚才读文的女生)作者在海上看到星星的时候,他非常想念家乡和自己的母亲..
师:作者写的是星星在他眼中的样子,不要回答什么问题,也不是让你说他想念。不明白吧?坐下,
大家再看课文,看看这层意思有几句话?每一句的星星是什么样子。一共是几句?
生:(齐)三句。
师:谁读第一句?
生:(读句)“深蓝色的天空中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师:第一句的星星什么样你概括一下。
生:第一句的星是半明半昧的星。
师:什么叫半明半昧?昧字当什么讲?
生:昧字当昏暗讲。
师:那半明半昧是什么意思?
生:一半是明的一半是暗的。
另一生:半明半昧的意思是不算太亮,但是它还有光芒。
另一生:应该是忽明忽暗。
师:一会明一会暗,也有这个意思。那么这些半明半昧的星星怎样装点在天空中的呢?作者用了一个
词。
生:(齐)悬着。
师:(板书“县”这是什么字?
生:(齐)县。
师:底下再加什么才是“悬”?
生:(齐)加心字。
师:(板书“悬”)当什么讲?
生:就是上面并没有吊着它的东西。
生:就是头不顶天脚不踩地,吊在空中。
师:哦,头不顶天,脚不踩地就是悬。比如太阳从窗户里照进来,无数小尘埃小微粒在空中悬着的,
是不是?上面有吊它的吗?
生:(齐)没有。
师:底下有托它的吗?
生:(齐)没有。
师:再看第二句,谁来读?
生:(读句)“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师:概括一下这里写的星是什么样子。
生:他看到的星快要掉下来了。
师:用的什么词?
生:摇摇欲坠。
师:(板书“摇摇欲”)坠字怎么写?
生:上面一个队伍的队,底下一个土地的土。
师:(板书“坠”)坠怎么讲?
生:就是掉下来的意思。
师:这个欲呢?
生:就是快要的意思。
师:摇摇欲坠就是摇摇晃晃地快要怎么样呀?
生:(齐)掉下来了。
师:第三句。
生:(读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师:概括一下,这时的星星是什么样?
生:像是莹火虫,在我周围飞舞。
师:是周围吗?
生:好像在周围飞舞。
师:(板书“飞舞”)这儿又飞舞起来了,这三句你们看看星星在作者眼里怎么样啊?(用“→”把板
书上的“悬”,“摇摇欲坠”、“飞舞”连起来)
生:我从这三句里看出来,作者眼里星星在不停地变化。
师:而且越变越..
生:越变越小。
师:小?
生:越变越离作者近了。
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原来悬在天空,后来摇摇欲坠,最后,在他周围怎么样呀?
生:(齐)飞舞。
师:那么我要问一个关键问题,星星怎么会跑到他的身边来飞舞?
生:是因为他睡觉了。
师:他一睡觉星星就来了?(众笑)我天天睡觉,星星一次也也没有来过。(笑声)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看星星看得入迷了。
师:星星真下来了吗?
生:(齐)没有。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在他周围飞舞?还是他没说明白?(铃响)先不讨论了,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接着来讨论理解第三句:星星怎么会跑到作者身边来飞舞。
生:我认为是星星的影子映在大海里,他躺在甲板上,所以好像在他身边飞舞。
师:不太可能吧!第一作者是看着天空,还是看着海水?怎么会知道星星的影子;第二,作者坐的是
远洋轮船,甲板离海面远着呢,不可能有“在身边”的感觉;第三,海水波浪翻滚,不可能映出星星的影
子。
生:是作者的眼睛模糊了。
师:眼睛模糊了,星星就跑到眼前来了。你今晚可以到院子里试一试,当你眼睛模糊的时候,看看星
星是不是下来了。
生:他在星的怀抱里已经陶醉了。
师:他用了一个词非常重要,什么词?
生:是“陶醉”。
生:对了,刚才你读课文时没有陶醉,所以读不出来,也说不出来。是不是?注意听我这个问题,作
者觉得天上的星星像星莹火虫一样在身边飞舞,他觉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由天上下来了,来到他身边,
还是作者飞上天去了,来到群星中间?
生:星星没下来,他也没上去。(众笑)
师:哦,那就没有出现他写出来的那种景象。
生:是他自己上去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理解?
生:因为他看星星已经看得陶醉了。
师: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去了是不是?他身体没上去,可他的什么上天去了?
生:他的思想上去了。
师:他的情感上去了,他已经把自己置身在群星当中了,是不是他随着他的情感,随着他的遐想上去
了?
生:(齐)是。
师:对,把这种情感读出来,体会体会这三句话怎么读,自己再练一练。
(学生各自练习读文)
师:谁陶醉了?读人家陶醉的文章而你自己没陶醉,就不会读进去,有陶醉的没有?我告诉你怎样就
能陶醉:你读哪一句,就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脑子里要出现与作者描写的相同的情景,再读。
(学生各自读文)
师:这次有没有陶醉的?哦,这回陶醉了不少,(请一位学生推荐一位读文读得好的同学)
生:(读文)“深蓝色的天空..周围飞舞”。
师:有那么一点陶醉吗?
生:(齐)有。
师:你把读的声音再轻一些,柔一些,知道柔吗?不要那么刚,那么硬,柔和些。后面有一句话(读
文)“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你要能把这句话体会出来,那就读好了。再读。(生重
读)
师:这回读得不错了,谢谢你,听她这一读呀,连我也带进去了,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读一读,咱们一
块来陶醉好吗?
生:(齐)好。
师:注意听我怎么读,然后我还要找同学来读。(教师读文)你们自己再试试好吗?开始。
(生各自读文)
师:我听好多人都读错了一个字,我的眼睛模(mó)糊了,不要读(mō)糊了。下去后查查字典。谁
来读?(叫一生推荐另一生)
(被推荐的同学读文,教师让他注意节奏,读得不要太实,要虚一些,并作“实”与“虚”读的示范)
师:读得非常不错,这一段就先不读了。你们看他现在哪儿呢?
生:(齐)陶醉了。
师:在哪儿呢?
生:(齐)在星天上。
师:现在先把你的思想回到舱板上来,回来没有?
生:(齐)没有..回来了..(笑声)
师:你现在开始回忆你小时候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谁告诉我。有的人聪明已举起手来了,有的
人还在那儿傻想呢。
生:我小时看到的星星是一眨一眨的..
师:你现在还是“你”,不是巴金,你们都应该把自己都当成巴金先生,站在巴金先生位置上去想象。
生:我小时候看到的星是密密麻麻的。
师:作者在第一段里写他看到的星简单地说只有几个字呀?
生:(齐)四个。
师:哪四个字?
生:(齐)密密麻麻。
师:他光看见密密麻麻满天的星,他当时陶醉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你们再回忆一下你们小时候在南京看星,那时候是什么样的?
生:星群密布的蓝天。
师:星群密布和密密麻麻有区别吗?
生:有区别。
师:那你谈谈它们的区别。
生:密密麻麻是特别多,星群密布是比较多。
师:哦,他长大了,星星也少了。(众笑)可见不对。
生:密密麻麻是挨挤在一起,星群密布是一片一片的。
师:小时候是挨挤在一起,到他长大了了星星就一片片的了。(众笑)
生:密密麻麻和星群密布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师:没有区别?不对。密密麻麻,看起来有没有秩序?
生:没有。
师:群星密布虽然还是满天的星星,没有改变,但是在作者眼里已经把它们看成一群一群的了;也就
是说他不再把满天的星看成密密麻麻的一片了,而是看成了一组一组的。为什么他会组合这些星星呢?看
书回答。
生:因为那时候他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
师: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小时候只看到满天的星星,等他长大了,读了书,也就是三年前那个时候,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已
读了不少书了,关于星星的知识他有没有?
生:(齐)有。
师:对,他认识了许多星座,他再看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哦,这几颗星组成了什么星座..
(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点出北斗七星图)
生:(接)北斗星。
师:对,学名叫大熊星座,这边看是北极星,再往前是仙后星座..,好多好多,也就是说现在他能
把星星组合起来了,这时候就是他说的..
生:星群密布。
师:看起来不一样了,知识增加了。尽管知识增加了,但像在海上那么陶醉吗?
生:(齐)不像。
师:那么大家再回过来看第三段,还有一部分课文没有研究吧?这一段第三层的意思是他看了星星的
什么?
生:(齐)感受。
师:对,内心感受。他已经陶醉了,看看他陶醉以后是什么感受,自己读。
(学生各自读文)
师:你们读过了,我提个问题,他的感受有几点?在哪里?都标出来。
(学生各自读书勾
师:现在请同学们发言,我要求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来回答。
生: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是总..总体..分述是从(读文)“我望着许多..
母亲的怀里。”
师:你们听明白他说了有几种感受没有?
生:(齐)没有。
师:谁还能说?
生:我觉得共讲了三点感受,第一点是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是他看星之后的
感受。第二点是“我望着那许多..在小声说话”。第三点是“这时,..母亲的怀里了。”
师:听明白是几点感受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几点感受各是什么也听明白了吗?
生:(齐)不太明白。
师:为什么使大家,也使我听不太明白?就是你缺乏概括,再重说一下,简单概括地说。
生:作者的第一点感受是“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第二点是仿佛听见星星在与我
小声说话。第三点是觉得自己睡在母亲的怀里。
师:他说得好极了,又明确又简练。但实际上,“海上夜是柔和的,静寂的,梦幻的,这是他的总的
感受,而更具体更细腻的感受是后面说的两点:一点与朋友谈话;一点是回到母亲怀抱。我们先来看课文
最后,他说“我沉睡着”,觉得在母亲怀抱中。那你们说这个沉睡究竟是什么睡?就能陶醉?生:入睡。
师:入睡不一定是陶醉。有没有词呀?没有词就听我说一个行不行?(板书“甜睡”)行不行?而且
这母亲慈祥不慈祥?(板书“甜睡”后加“于慈母之怀”)
生:(齐)慈祥。
师:这是第三点感受,刚才他说的第二点感受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吗?
生:刚才说的第二点是它们在眨眼,仿佛在小声说话。
师:他把这些星星看成什么了?
生:看成人了。
师:是他的什么人?
生:是他的好朋友。
师:对了,是他的好朋友,你能想个词吗?什么友?
生:好友。
师:好友也行,(板书“密友”)行不行?
生:行。
师:他和这些朋友在干什么?
生:在交谈。
师:对了,(板书“谈叙于”)哦,错了,哪儿错了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您刚才说的是谈话,现在写成谈叙了。
师:不是这个错了,谈叙也行。密友不应该写在后面。应该写在哪?应该写在“慈母”上面。(把板
书改为“谈叙于密友”)给我出出主意,这儿是慈母之怀,这儿是密友..什么?
生:密友之中。
师:可以。
生:应该是密友之间。
师:可以,这次听你的,(板书“密友”后加“之间”)还有一个感受,他觉得整个海上的夜,有三点,
第一点是..
生:(齐)柔和的。
师:柔和的夜是什么样的夜?人在这样的夜里会有什么感觉?舒服不舒服?
生:(齐)舒服。
师:非常柔顺,非常平和,那么静寂明白不明白?
生:(齐)明白。
师:那就不说了,那么梦幻是什么样的?
生:(齐)梦幻就是在这个夜里..
师:先停一停,你是不是看书念呢?
生:不是,
师:那既然不是就放下书,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梦幻就是,他在看星的时候有很多联想。
师:联想,这个夜使他产生很多联想,很多幻觉,是不是?
生:是。
师:海上的夜比他家乡院子里的夜大吗?
生:(齐)大。
师:海上的夜比他在南京菜园子里看到的夜深远不深远?
生:(齐)深远。
师:太深远了,容易引起人们梦幻一般的感觉,使人产生很多联想,产生幻觉。这就是刚才我们说明
的朗读时的声音要虚一点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是读得太实了,还是一种梦幻的环境吗?
生:(齐)不是。
师:(范读几句课文,读得很柔和,再重读一遍读得很实)还柔不柔了?
生:(齐)不柔了。
师:静不静了?
生:(齐)不静了。
师:“幻”不“幻”了?
生:(齐)不幻了。
师:学我的声调和语气,再把这三句读一下,开始。
生:(齐)“海上的夜..梦幻的。”
师:(指板书)我们总结出两点来,你想想和朋友谈话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口气?甜甜地睡在母亲怀
里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自己放开声音练习一下,开始。
(学生各自读文)
师:我刚才听那位同学读得不错,你来试试,大家注意听,看看他进入了梦幻的环境里没有。
生:(读文)“海上的夜..”
师:谁还能读成她这样?试一试,
(另一生重读,教师用手势指导读文节奏和语调)
师:读得好不好啊?
生:(齐)好。
师:读得真不错。这是现在在海上的感受,你们再把自己当成巴金先生,回忆回忆小时候看星是什么
感受,在南京看星星是什么感受,再琢磨一下,小时候以及在南京和现在这些感受有没有联系?有没有共
同的地方?好好读一读。
(学生各自读文)
师:找到没有?
生:(齐)找到了。
师:说呀,还有什么?最重要的,你们没说出来。
生:还有人。
师:对了!没有人这些东西都没用了。那么“枫”和“”加起来就是什么?
生:枫树作的。(众笑)
师:不对,是枫桥,桥的名字。姑苏城外*西有一座桥,叫什么
生:(齐)枫
师:这位诗人到枫那儿干什么?
生:(齐)路过,游玩..
师:还有什么?
生:(齐)散心,在船上睡觉..
师:你怎么知道他要睡觉的?
生:书上写的。
师:从“枫夜泊”这四个字里你怎么知道的?
生:夜字,“枫夜泊”的“泊”字就代表在江上,“夜”字就代表要睡觉的意思。
师:“泊”字代表江上?不太同意。威海的同学难道还不知道泊字当什么讲?要是高山上、草原上的
同学不知道“泊”当什么讲还情有可原,威海的同学不知道?船走了还是停了?
生:(齐)停了。
师:那叫什么?叫停泊。船*岸停泊了,不走了,为什么?
生:(齐)到夜晚了。
师:就是他刚才说的..
生:(齐)要睡觉了。
师:停在哪儿了?
生:(齐)枫
师:枫的岸边,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枫在哪儿?
生:(齐)江苏省的苏州。
师:你怎么知道是苏州呀?
生:课文上写的。
师:根据课文。苏州就是哪儿?
生:是古代的姑苏。
师:对了。明白没有?
生:(齐)明白了。
生:我一个字没讲你们就都明白了,不简单。我再问,谁还想露一手?没人了?不敢露一手的都是胆
小鬼,谁想当胆小鬼请举手。没有?不想当胆小鬼的举手。(同学们都举起手)好的,我就找你们四个举
手最快的,你们上前来,把四句诗默写出来。(在课题后面了四条长线,让四名同学一人写一句)好了,
让他们写,咱们还来读。刚才读得还不够,我再找一位,谁能读得比刚才还好?没有?那就跟我一起读好
吗?
生:(齐)好。
师:你们听,月落,(语气平淡)月落(语气深沉,语速慢)哪个好?
生:(齐)第二个。
师:为什么第二个好?
生:月亮是慢慢落的,所以应该慢慢地读。
师:这么一读就把事物的动态读出来了吧?就是这样。
(师领读,之后学生仿读,后又各自练习)
师:这回看我的手,我的手怎么打拍子,你们就怎么读。
(同学齐背诗,老师用富于变化的手势指导语调语气)
师:到了半夜了,周围安静不安静?
生:(齐)安静。
师:即使是很小很轻的远处传来的钟声,听起来也很清晰,但声音不会太大,对不对?
生:(齐)对。
师:(范读,声音轻而悠长)“夜半钟声到客船”,再读一次。(生齐读)
师:很好,这么一读使你脑子里想像到什么了?自己再读一读,想一想。(各自读诗)
师:先从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开始想像,想到什么了?
生:月亮开始慢慢地落下来,乌鸦的叫声和霜雪充满了天。
师:我先不说对不对,谁说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说错了也没关系。刚才只是把想到的说出来而己,
你能用描述的口气把它描述出来吗?好像让你写一篇写景的文章,你就把第一句变成一段写景的文章,用
描述的口气描述出来。
生: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月亮慢慢地落下去,乌鸦在天空上叽叽喳喳地叫着。白霜充满了天空。师:
那我问你一个问题,既然是漆黑的夜晚,怎么还有月亮?
生:月亮快要下去了。
师:有点道理。但这个霜都结在树叶上,结在上,怎么你说霜满天空都有?
生:霜很多,好像..比喻有天那么多。
师:你说,(指另一生)。
生:就是从远处看。
师:你是这么想的,还有吗?你说。
生:这是个夸张的说法。
师:你想想这霜真是结在上,结在树叶上的那些霜吗?
生:像雾那样的。
师:雾是雾,霜是霜,霜一降天气会使人感觉怎么样?
生:冷。
师:作者说“霜满天”是作者感觉到一阵寒意呢?还是真说的是满天都是霜啊?
生:寒意。
师:感到一阵寒意,好像是满天都充满了霜雪一样,是不是呢?这就叫描述。还有吗?你挺着急,先
叫她说,她说完你说。
生:月亮渐渐地落下去了,天空上到处充满了乌鸦的叫声,作者感到外面很冷。
师:感到一阵寒意,是吗?到半夜了,这些乌鸦是怎么回事,还满天乱叫啊?
生:“乌”是黑,意思是晚上,天黑了。
师:这可不对,就说的是乌鸦。
生:乌鸦觉得很冷。(众笑)乌鸦为什么会叫呢?因为白天它们找不着食吃,只有晚上出来行动。
师:叫你这么一说,乌鸦和黄鼬、老鼠一样是昼伏夜出的一种动物,是吗?
生:不是。
师:那你..
生:乌鸦是黑颜色的,在夜里出来免得遭到敌人的伤害。
师:它有天然的保护色,是吗?
生:是。
师:你想象挺丰富,可惜错了。你们想想,是不是满树满天的乌鸦在乱飞乱叫啊?
生:几只乌鸦。
师:多不多?
生:不多。
师:它睡得好好的,叫什么?
生:它太冷了。
师:为什么会叫啊?
生:它冷。
师:不对,它满身羽毛,披了件黑色的货真价实的羽绒服,还冷吗?(众笑)
生:可能是城敲钟声把它惊醒了。
生:对了,这样分析就对了。他把后面的夜半钟声和乌啼联系起来了。作者都听到钟声了,乌鸦也听
到钟声在响,它们以为发生什么事了,就“哇哇”地发出叫声,是不是啊?
生:是。
师:你想象一个情景:这是一个月亮将要落下去的寒夜,几只乌鸦受到了惊动,鸣叫了两声,但整个
环境是乱糟糟的,还是安静的?
生:安静的。
师:对了,是静夜,是寒夜。就在这么一个夜晚,作者来到了这个地方,停下船打算干什么呀?
生:睡觉。
师:对了,这就是第一句诗中透露出来的意境。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不能描述了吗?
生:能。
师:光说“能”不举手。你来讲。
生:月亮在一个寒夜里要落下去了,远处的钟声把沉睡的乌鸦惊醒了,乌鸦叫了两声,作者感到了阵
阵寒意。
师:诗人呢?
生:打算停船睡觉。
师:说得不错,你还要说什么?
生:她说乌鸦叫,是一两只乌鸦,肯定是好多的。
师:不会太多吧?但也不一定就是一只、两只。这个我们可以不用想它是一只还是两只。我给你们补
充一点:“月落”写他看见的,“乌啼”写他听见的,“霜满天”是他感觉到的寒意,所见、所闻、所感全
有了,只用了七个字。那么接着他要睡觉了,讲讲第二句。想象一下他睡觉时的情景。
生:前面有一个桥叫江枫桥,他把船停在江枫的岸边上..
师:是叫枫桥,江边有枫树,依枫建桥,所以这个桥就叫枫——我们姑且这样来想象。
生:枫,然后呢江边的渔船都亮着灯火,正在为明天的出发作准备,看着这个情景,作者非常难以
入睡。
师:非常难以入睡,就因为看着这个情景吗?有一个最重要的字,你读出来了,但没说出来。
生:跟渔火、跟枫、跟船对比一下,就很难睡觉。
师:这个人犯什么神经呢?好好的觉不睡,他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愁什么呢?你想象出来他为什么
而愁吗?
生:就是因为人家在工作,他却在睡觉。
师:渔民准备去打鱼了,点着灯,还没睡呢。他觉得自己也不该睡觉,他是人民的勤务员,就愁起来
了?(众笑)
生:钟声的声音把他吵醒了,就睡不着了。
师:就愁起来了。啊!我怎么睡不着啊?(教师模仿愁状,众笑)是睡不着才听见钟声呢?还是钟声
把他搞愁了?想想他为什么愁,他坐船干什么?是在家里吗?
生:不是。
师:也许是游玩,也许是办什么事去了,也许是因为什么事情需要远行。到目的地没有?
生:没有。
师:不知道哪天才能到,今天晚上先在这儿住一宿,是吧?背井离乡,弃家远行..(有生举手)生:
那个“愁”字是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
师:还有什么?
生:可能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吗?
师:那这里就是“每逢远行倍思亲”了!
生:他自己非常孤单。
师:对,背井离乡,思绪万千肯定非常孤独。所以他睡不着觉。这个“对愁眠”的“对”字在这儿是
什么意思?
生:面对。
师:对了,他有伴儿吗?
生:没有。
师:没有人给他做伴儿,顶多是雇来给他划船的一个老翁,跟他也不熟悉,无话可说。他面对的只有
什么呀?
生:愁。
师:和他做伴的只是谁呀?
生:..
师:只是这个“愁” 能跟他做伴。所以他只能对着愁,来睡觉,但又难以入睡。是不是呢?
生:是。
师:你们上节课说凡卡可怜,这个人看来比凡卡还可怜。(众笑)再看第三句,这句诗好懂吧?
生:好懂。
师:这句不讲了行不行?
生:行。
师:你们想想,他为什么最后写这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写这句他想表达什么?
生:他感到孤独,想念家乡亲人。可以跟那个“江枫渔火对愁眠”联系起来。
师:很好。这儿写钟声干什么?他喜欢这个钟声吗?
生:不喜欢。
师:你怎么知道他不喜欢。
生:宁静的夜晚,有一点小动静就非常显得响,钟声划破了夜晚,他感到不舒服。
师:感到不舒服?但我就感到挺舒服,为什么呢?没有人跟我做伴,现在有了,什么呀?
生:钟声。
师:孤寂的,寒霜满天的夜晚,除去几声乌啼,静悄悄的,使本来感到孤独的人更怎么样了?
生:更孤独。
师:更孤独了。所以他难以入睡。现在听到远远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口KG-*4〗当口KG-*4〗当
地缓缓地响,那么悠扬,对他来说,简直是在欣赏美妙的音乐。因此他得到了一点安慰对不对啊?
生:对。
师: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出门在外都是一件愁事,是吧?
生:是。
师:那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什么心情啊?
生:思念亲人。
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表达了心中的一种什么思绪啊?
生:寂寞。
师:寂寞孤独。下面再把这首诗读一下,想一想,每一句写什么,能表现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读哪一句你就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读得慢一点,我听听这回一定能谈好感情。我读标题,你们读诗句,“枫
夜泊”。
生:(读诗)
ZK(〗“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语气非常好了。现在开始背第二首,书上的第一首。
生:(各读诗)“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把书扣过来,一起来背。我背题,你们背诗。“暮江吟”。
生:(背此诗)
师:谁能背?自己站起来背。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有表情了,接下去。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他看见这个景象很绮丽,所以他很兴奋,(范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生
接口背“可怜九月..”教师打断)我给他做榜样,他不理我!(众笑)他应该怎么样啊?应该在我读完
后跟着我学一学。他不理我,还是读他自己的。再重来,兴奋一点。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师:心里充满了爱意,(教师示范)“可怜九月初三夜”。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不错,超过他,谁来?
生:(重背此诗)
师:不错,谁还来?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众笑)
师:他实在对苏州这个地方太喜欢了,所以流连忘返。现在你该到另外一个地方了,去吧!(众笑)
生:(背“暮江吟”)
师:不错,你再来来背一下。
生:(背此诗)
师:好,坐下。我们四组的同学分开读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看哪组同学读得好。(全
班同学在教师的手势指导下分读此诗)
师:你起来。我认为咱班哪个同学都行,所以就不用举手了。我顺便叫谁就是谁,(对另一生)你也
起来,像刚才那样,一人一句,开始。(二生分背此诗)
师:好,请坐。(指另一生)你来,你想找谁做个伴?(此生指另一同学)好,开始。
甲生:“一道残阳铺水中..”(此学生读得声高气壮)
师:这道残阳太强烈了!(众笑)你知道什么叫残阳?(有学生举手,对其他同学)你们先别举手,
人家会说。
甲生:就是一小点。
师:那多半点跑哪儿去了?(众笑)
甲生:被乌云遮住了。(众笑)
师:哦,是这样啊?(对另一生)你说那半点跑哪儿去了?
生:是太阳刚升起一半。(众笑)
师:“暮江吟”,什么叫“暮”啊?
生:(醒悟),啊,是太阳落山了,还有一半没落下山去。
师:暮江吟让你这么一说,又变成暮山吟了?
生:..
师:你说太阳快落山了嘛!(教师在黑板上作),这是什么?
生:江,江水,
师:太阳在哪儿?
生:江面上,只露出一半。(教师日落,只露出半边)
师:江面上还有半个太阳,那半个跑哪儿去了?
生:落下去了?
师:什么叫残阳?不是完整的太阳,只剩下半个了,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说你刚才读得太强烈了,你想想,已经太阳西下,落入江中,剩了半边的一个太阳,还有那么
强烈的阳光吗?如果读得柔和一点..你体会一下。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铺”得还太厉害。(众笑)
生:(再读)“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示范)“一道残阳铺水中。”(柔和而沉静)
生:(学读)“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这多好呀,(对另一生)你读。
乙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你这句可是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奇景,啊!奇在哪儿知道吗?
生:江水一半是发红,一半是没被太阳照到的青绿色。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对了,太阳照到的江面变成了什么?(教师在板江面上涂红色)
生:红色。
师: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仍然是什么啊?(涂绿色)
生:绿色。
师:这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你们看到过这样的奇景吗?
生:看到过。
师:你每次看到它觉得兴奋不兴奋?
生:兴奋。
师:(对刚读诗的学生)你再给他起个头。
甲生:“一道残阳铺水中”。
乙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好多了,下一句。
甲生:“可怜九月初三夜,”
师:这又是一种激情的表现。你心里爱一种东西,比如你很爱你这支圆珠笔,是这样说:“可爱的圆
珠笔!”(很激动的,声高气壮,众笑)还是这样说“可爱的圆珠笔”,(很深情的低而缓)是哪一种情感?
生:第二种。
师:对,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喜爱,不用那么大声喊得人人吓一跳。(众笑)
生:你再试试,“可怜九月初三夜”..(生再读)
师:这次好多了。你俩再把后两句读一下。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
生:“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刚才还是太阳呢,现在怎么成了“月”了?
生:..
师:作者搞错了吧?读第一句时你还解释了半天“残阳”是落下去半边的太阳。现在怎么又变成了月
亮了,怎么回事啊?
生:像月亮了。
师:太阳光像月亮了?(众笑)
生:是因为太阳落下去了,才有月亮的。
师:对了,作者欣赏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那种情景,他继续在江边散步,他又看
到了一种情景,太阳现在已经怎么样了?
生:落下去了。
师:完全落下去了。半江红也不见了,半江瑟瑟也看不清了,完全变成了暗蓝色的一片江水了。现在
升到天空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生:升到天空的是月亮。(教师在板画“江面”上画了个圆月)我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谁说我错了,怎么错了?
生:书上说的是“月似弓”,您的是圆的月亮。
师:那么“月似弓”,你来画。(此生了弯月)对不对啊?
生:对。..不对。(意见不一)
师:你来画画。(对另一生)你保证能对吗?
生:能。
师:不对可要罚款呢!(众笑)
生:罚多少钱?
师:罚10 块。
生:您罚吧,我不怕!(但又小声说,我知道是吓唬我呢!)
师:你先画吧!我们看他画对画不对?(此生作:月落江面,半截弯月在水面上)哦,他半边月亮
已落在江里了!虽然作者没有说是刚刚升起的,还是已经在空中的,但他说“似弓”。这只有半截了,就
不“似弓”了。即使不说这些,他仍然没有画对。不要画了,这点你们可能不知道。听我讲,看我,注
意看,我画在这里,(教师弯月当空)只有我这个是对的。你们知道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画反了。(指学生画的弯月弯口向右,老师的弯口向左)
师:为什么说他的反了,我的就对了?为什么不说我的反了?
生:因为是九月初三。
师:九月初三就这么弯吗?(指弯口向左)
生: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圆的九月初三..
师:你说不了,听我讲。这是一点天文知识。弯月分新月和残月。(教师板书“新月”、“残月”)有这
么两种月亮。(指刚才两生所画)他画的是残月;(指自己所画)我的是新月。农历每月初几天,是新月;
月未几天是残月。“新”字会拼音吧?(板书xin)声母第一笔是“)”,就像新月,弯口向左;“残月拼音
是(板书can),拼音第一笔是“(”,就像残月,弯口向右。你记住“新”和“残”拼音中声母的第一笔,
就知道新月和残月朝哪边弯了。所以,他的是什么月?(生答:残月)
师:所以,只有我的才是新月。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这是顺便告诉大家一点天文知识。第二个的同学准备掏钱啊!(众笑)好了,再读后两句,谁
想读,自动站起来,(学生纷纷站起来。教师指站起的几位同学,暮江吟,开始。(学生齐读此诗)
师:你们请坐下,“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可怜”是不是可怜的凡卡那个可怜?
生:不是。是可爱。
师: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古人是这么说话。可爱在什么地方,一起说。一起告诉我,可爱在什么地
方?
生:..
师:既然我让你们一起说,肯定有一起说的道理,不知你们悟到悟不到!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在什
么地方?
生:..
师:谁会说,谁就说。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两位女生站起)“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这么多的男子汉,抵不上人家两个小姑娘。(众笑)一起读,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齐)“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江边小叶上的露珠像什么呀?
生:珍珠。
师:天上的月亮像什么?
生:弓箭。
师:没有箭,是像弯弯的弓。作者什么时候到江边的
生:太阳快落下去的时候。
师:就是黄昏的时候。什么时候才离开的?
生:傍晚,晚上。
师:天黑下来了以后,他才回家的。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分?
生:黄昏。
师:后两句写的是..
生:晚上。
师:初夜时分,是不是呢?一个黄昏一个初夜。这首诗里有一个字用得最好,哪个字?
生:似。
师:“似”没什么,就是像的意思呗!
生:瑟,
师:半江瑟瑟?这里表达一种颜色。你说。
生:可怜。
师:不对,它就是一个古语,可爱的意思。读读第一句。
生:铺。
师:比如我说一道残阳“照”水中,行不行?
生:不好。
师:如果说它“照”水中——你们坐的座位好比是江面。如果残阳“照”水中的话,这个太阳在哪儿
呢?(教师高高举起持书的左手)在这儿是吧!那我再问一句:一道残阳“射”水中,这太阳在哪儿?生:
更高。
师:哦,在当空呢!这是直射而下。(教师把左手举得更高,到头顶以上)现在太阳在这里(教师弯
腰,左手放低与学生手齐)你们是江面,这太阳(指手中的书)与你们(江面)几乎是平的,那么说它的
光用哪个字最好啊?
生:铺。
师:好像你睡觉铺开床单一样。(教师用右手向学生座位伸展,表示残阳的光铺向江面)残阳把它的
余光铺在江面上。柔和不柔和?
生:柔和。
师:因为太阳已经在这儿了(左手与学生齐),它只能“铺”开它的光芒,到这儿(举高左手)才能
“照”,再往高才能“射”。如果要是“照”的话,“射”的话,还能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吗?
生:不能。
师: 行了,再背一遍。“暮江吟”,开始。
(学生齐背此诗)
师:“枫夜泊”再背一遍。
(学生背此诗)
师:怎么样,该下课了吧,以后再见。

 

简评
讲完这两首诗,我有一点感触,觉得好像老师没费什么力气,学生也没费什么力气,就把两首诗学完
了。于是心中一动,杜撰了两首诗。其一:谈笑风生吟诗句,轻松愉快议古今。“少年不识愁滋味”,读懂
张继夜泊心。其二:口诵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暮江滨。未觉学诗何吃力,早随司马月下吟。
过去也讲过古诗,便绝不会有如此的感觉。那时,要把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对应地“直译”成白话,特
别是那些“带点”的字,更要精心译准。译完了,让学生抄下来,背下来,一个字都不能写错。因为大
考、小考、升学考、毕业考、平时考、期末考,..那么多考试必定要考古诗的解释,特别是那些带点的
字!这样教古诗,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没有一点“吟诗弄月”的情趣了!学一篇课文,好歹还
有个故事;学一首古诗,除去写就是背,背会了还要写,别的什么也没有了。
古诗词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学园圃中的一支奇葩。它具有特殊的艺术高度和审美价值,
但是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古诗却成了一件枯燥的事情,实在太遗憾了。
在这节课上,教师一心一意带着孩子们吟哦诵读,逍遥在诗的氛围和意境中。像在鲜花满地的芳园里
散步,谈笑间点拨几句,打趣一番。学生们该会的会了,该懂的懂了,甚而与诗人一起“愁”一起“爱”,
快快乐乐中,他们领略了古诗语言之美,含蕴之深。当然,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次机灵,
每一次“装傻”,都有用意在内,全凭胸中有数,也全凭信手拈来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繁星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繁星》    陕西公开课及赏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