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滕王阁序》教案  |   
          |   
            一、读准字音,朗读全文三遍: 翼轸zhěn 瓯ōu越 棨qǐ戟 懿yì 范 襜chān 帷
 潦lǎo 水 俨 yán 骖cān騑fēi 绣闼tà 雕甍ménɡ
 舸ɡě 舰 舳zhú 彭蠡lǐ 遄chuán 飞 睢suī 园
 睇dì 眄miǎn 帝阍hūn 多舛chuǎn 赊shē 宗悫què
 簪zān 笏hù 袂mèi 凫fú
 二、句子节奏划分(讲、练、读)
 四字句只有一种读法:豫章/故郡
 六字可有五种读法:
 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暴/于崇阿。
 ②临/帝子之长州;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有四种读法: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阅读P.175:骈体文的句式
 小结: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先秦诗文中已采用,两汉逐渐习用;经过魏晋,至南北朝时,形成与散文体互相区别的独立文体。又称骈俪文。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但常夹有杂言。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称之为“四六文”。
 三、1.讲词的活用
 ①意动: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衣襟,以……为衣带)
 ②使动:徐孺下陈蕃之榻(使 ……放下来);腾蛟起风(使……腾空;使……起舞)
 屈贾谊于长沙(使……受委屈);窜梁鸿于海曲(使……出走)
 ③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象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④名作动: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看、望)
 ⑤副作动:尽东南之美(都是)
 ⑥形作名:尽东南之美(才俊)
 2.在朗读中认证。
 四、1.辩析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物华(化为)天宝。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所赖君子安(于)贫。②宾语前置:童子何知
 ③被动句:
 纤歌凝而白云遏(止,这里是被动含义,即被歌声所阻止)
 怀帝阍而不见(朝见,这里是被动含义,即被朝见)
 ④介词结构后置:俨骖騑[于路上],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2、在朗读全文中辨析各类句式。
 五、1.学习多义词(先查阅工具书,再讨论做练习)
 控蛮荆而引瓯越(连接,动词)            穷岛屿之萦回(穷尽,动词)
 恭疏短引(序,名词)                    穷且益坚(困厄,处境困难,名词)
 司马懿引二十万年(带领,动词)          日暮途穷(与“通”相对,阻塞不通,动词)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不忍穷竞其事(穷究,追究到底,动词)
 (后退,退却,动词)
 识盈虚之有数(定数、名词)
 shù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术,名词)
 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落,列举罪状,动词)
 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屡次,副词)
 他日趋庭(快走,动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入而徐趋(小步快走,表尊敬,动词)                 (语气词,相当于“了”)
 今背本而趋末(趋向,奔向,动词)            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使者驰传督趋(通“促”,催促,动词)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趋令销中(通“促”,赶快,副词)                      (语气词、表疑问)
 其余见课后第二题。
 2.朗读全文三遍。
 六、1.翻译全文      2.诵读全文三遍。
 七、提要(在多次朗读中完成信息提取整理)
 A.第一段:述宾主之美。      第二、三段:绘山川美景。
 第四、五段: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叹知已难遇,盛宴难再。
 B.         历史久远
 界域广阔      洪州地势
 物产丰富      宴会宾主
 人才俊美
 山水秋景
 宏伟构筑
 人烟兴盛
 宴会欢娱(喜悦)
 人生感叹(悲伤)
 壮志不易(乐观)
 重言身世
 抒发志向     再叙遭际
 愿赋诗文     奉命作赋
 谦词作结
 八、名句记诵(写景状物类,抒情议论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爽簌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九、在诵读中审美:
 1.色彩变化之美——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爽    飞阁流丹    层峦耸翠    青雀黄龙之舳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远近变化之美——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 (近)       山原旷其盈祝 (中)          云销雨雾 (远)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5.句式上的“骈倡”和“四六”特征明星。
 6.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明用);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暗用);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正用);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反用)。
 (小结:用典除了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十、发散、整合——《滕~》表达了王勃怎样的思想感情?
 a.少有才名,出入王府,却又扫地出门,转瞬死而遇赦,这样大起大落的遭际,让他有了人生盈虚有数、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慨。
 b.怀才不遇、报国无让的悲哀。从“望长安”“怀帝阍”的惘怅和“无路请缨”的慨叹中可以强烈感受到。
 c.热爱生活、积极入世,希望投笔从戎,请缨为国的志向。
 d.达观知命,穷且益坚,守志不移,不甘沉沦的精神。
 十一、1.诵读全文七遍
 2.练习背诵第2、3段
 3.解释:①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②临别赠言
 ③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古今异义词)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春望》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滕王阁序》教案原文赏析 |   
          | 上一篇文章: 《春望》教学案例 |   
          | 下一篇文章: 《犟龟》公开课教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