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望》教学  |   
          |   
            一、教材分析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如何学习诗歌?
 第一招:多读——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
 2读出重音和节奏
 3读出疑问
 第二招:多思——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四、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五、中考链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春望》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春望》教学原文赏析 |   
          | 上一篇文章: 《春望》教学设计 |   
          | 下一篇文章: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