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马台国即有邰氏。《诗经·生民》孔疏引《世本》、《说文》等谓“邰”亦为炎帝之后,姜姓之国。说明“吾西土”并非尽是姬姓国邦。当时的芮、邰是属于姜姓的。清人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武公纪》中说:“盖周之芮在同,殷时之芮在解,<诗>所谓虞芮质厥成也。”其中透露出的是一种信息,即文王时代和武王克殷后的芮不但不是同一个国家,而且地域位置也不大相同。商代河东的芮随着武王克商而消失,在河外则同时出现了姬姓的芮国。
周初的姬姓芮国在周王室所受到的重视与巨大政治地位与“质厥成”的那个芮国形成了鲜明对比。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载:“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南方的巢国来向周王朝聘,芮国的君主已受命作咏赞的作品,这与西周芮伯长期扮演的重要辅臣角色相一致。《逸周书·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难,恐贻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训纳》。王于善暨,执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正义》谓芮良夫即“芮伯也”。《大雅·桑柔》,《小序》:“芮伯刺厉王也。”明刘伯温《郁离子·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从武王到厉王几乎整个西周时代,芮伯都活跃于中央王朝政坛之上并对最高王政表达赞扬、警训或批评,还受王命征伐。与文王时诉争田地的姜姓小国芮呈现出很不同的面貌。
《尚书·顾命》:“成王将崩……王不怿。甲子,王乃洮口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 ,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文献通考》也有:“成王时,芮伯为司徒,与太保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同受顾命立康王。”即成王临终前向最重要的王朝肱股之臣托以顾命大事,姬姓芮国的君主被第二个提到。其地位在当时甚至高于毕公、卫侯等重臣。显然,那个文王时与虞国争夺田地而向文王诉苦的姜姓芮国绝不会忽然成为托孤的新王朝司徒。
芮国不但并不是从殷末便一直居于陕西大荔的洛水之滨,而且有证据显示,甚到在姬姓芮国的周代,它也有过迁移封地的经历。许倬云先生在研究西周封国徒封问题时就将芮列为有过迁封史的国邦,并且“有曾经数迁而距离也甚辽远者。”(《西周史》,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P156)1980年在陕西黄县庄头出土西周青铜器窑藏中有《芮公叔簋》两件,都有铭文“芮公叔作旅宫宝簋。”1978年陕西武功县任北家窑藏出土《芮叔宽父簋》三件。这些重器并非为媵嫁所铸,所集中的窑藏则显示了这些重器的宗庙礼仪祭祀功能。即是入窑地离国家庙社应当不远。而黄县、武功县相距千里,则芮国宗社的迁移也可以得到说明了。其中的原因,可能与中央王朝列职的芮伯在政治活动中因一些内容导致的影响有关。
可以想见,武王克商这一巨大历史变革事件所导致的不仅仅是中央王朝的更叠。在这一剧变中,原有的诸候、方国所存在的政治结构基础也急剧变化。无疑,姬姓芮国是在这场剧烈变革中周王室有意识扶植起来的同血亲政治力量。而原有姜姓芮国的消亡与姬姓芮国的建立就发生在同一时间。此中间的变叠关系细节已难以考证。但其中与商周更叠的大变革之间必然存在着巨大而深切的背景联系。
作者:李竞恒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