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姬万。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之所以不见记载,很可能是当时周、秦、虢再加上戎的支持下已经平叛正位,只是没有归国或进行正位仪式而已。
这场政治事件中,秦国第一个干涉,并一直参与正位运动,最终也由秦“纳芮伯万于芮”。秦的势力显然通过这一事件深入渗透到芮国并使之依附。所以《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最后,芮国的命运如同其它诸多依附国一样,被所依附者消灭:“(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时为鲁僖公十九年。
以上是芮国在春秋时代所经历的历史。那么,更早的时代,它是怎样的呢?
《诗·大雅·公刘》:“芮鞫之即”,郑玄笺:“芮之言内也。”即指水流向内凹处的土地。青铜器铭文如《芮叔宽父簋》(集成4065)、《芮公鼎》(集成2517)等文字中“芮”也作“内”。《后汉书·郡国志》:“芮,短也。”从芮国以地理状态命名的初始含义上看,它最初的地域位置应位于陕东、晋西的河水短凹处平原。《传·昭九年》:“我自夏以后 ,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与芮相邻近的国家,都大致在这一区域。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芮,姬姓,伯爵,国在冯翊临晋县芮乡,今陕州芮城县。(《卷二百六十一、献通考二》)《传·桓三年》杜注:“芮国在冯翊晋县。”则芮国在芮城县即今之大荔县东南,临洛水。然而作者所考证的芮国已指明是姬姓。那么,最初的那个芮国是姬姓吗?如果 不是,那又在何处?
《诗经·大雅·绵》:“虞芮质厥成,女王蹶蹶生”。《史记·周本纪》:“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说明文王时代的虞、芮两国所受到周王国政治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则地域应当邻近于周国的东部边界,才会去请求文王仲裁对田地的争夺。徐旭生先生认为:“自此以后(即周文王后),并没有记载说芮被灭或再受封,可是西周的时候,芮国总存在,然则西周的芮很可能还是虞、芮质厥成的芮,那么芮(今陕西大荔)就并不是西周的封国。”(《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P51)以徐先生之说,则是芮一直是地处荔城的姬姓之国并从殷末一直延续到春秋,从未迁移。与此说相对,王玉哲先生则提出芮国有过改封迁移的经历:“大概芮原在河东,武王克商后,芮始改封于河外。”(《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P449)那么,武王克商前“虞芮质厥成”的芮和周代的芮是一个国家吗?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姜姓芮国。《广韵》:“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左传·昭九年》:“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