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也不一定承认这一职务,并且孙武的兵法也不是以自己的名字发布的,所以,孙武的大功和军事思想也就不为外人所知。《左传》作者在“名”的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与《春秋》是一致的:“名之不可不慎也”。这种状况与春秋末期,原来的“正名说”没有得到彻底破坏有关系。而孙武之后代孙膑所处的时代这一状况有了根本改变,所以孙膑的“军师”职务得到各国的共同认可,当然其功绩,也就会得到公开承认。 综上,孙武的功绩之大与《左传》只字不予记载这种状况是极不相称的。造成孙武在春秋时期不显于世,不为《左传》《国语》所载,其主要原因是:孙武没担任过统帅或主将;孙武没有《左传》《国语》已经记载过的伍员等人的地位高、权力大;孙武没担任正式的国家机构官职;孙武没有被封为卿或大夫;孙武相当于“军师”(或高参)职务位尊、显赫,但却是非正式国家或军队职务,不为外部世界所知;孙武及其兵法为吴国强大起了指导性作用,但兵法是为他人而作。这一切,造成了孙武“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的结局(100)。看来,孙武本人对于不被史家记载于册、名声不显于当世,是早有预料并且是有思想准备的。  注:   (1)(82)(89)(95)《诸子集成·孙子十家注·孙子叙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   (2)《左传·成公八年》岳麓书社1988年12月第一版,以下所引《左传》下皆属此   (3)(4)《孙子研究文献备要》第52页,1992年第一版   (5)(6)(7)(8)《孙子与吴文化研究》第9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9)《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伍子胥列传》   (10)《左传·昭公三十年》   (11)(13)(15)(17)(19)(21)(44)(60)(72)(76)(78)(83)(86)《史记·伍子胥列传》   (12)《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14)《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16)《史记·越世家》   (18)(59)(77)(79)《左传·定公四年》   (20)《左传·定公六年》   (22)《左传·定公十四年》   (23)(25)(40)(42)《史记·吴太伯世家》   (24)(26)《左传·哀公元年》   (27)《礼记·檀弓下》   (28)《左传·哀公二年》   (29)《左传·哀公六年》   (30)《中国历史大事编年》242页       (31)(80)《左传·哀公七年》   (32)(34)《史记·鲁周公世家》   (33)(35)(82)《左传·哀公八年》   (36)(38)(73)《左传·哀公十年》   (37)《史记·齐太公世家》   (39)《左传·哀公十一年》   (41)(70)《左传·哀公十三年》   (43)《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5)《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