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拉西瓜
作者:刘心武
搬把小竹椅,坐在书房外,迎着温煦的秋阳,正惬意,村友小甘过来招呼我,关切地说:“您也活动活动!”我告诉他自己正在活动中,他不解,我就请他坐在一把小马扎上,解释起来。我说,活动分两种,一种是肢体的活动,一种是精神的活动,两者都不可偏废。如今还没退休的人,可以说是每天都在劳动,劳动是最有价值的活动。一般都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往往只是知识和技术层面的发挥。换句话说,劳动或者活动分两种,一种是谋生,一种是养生。我现在退休了,待遇不错,不必再为谋生而劳动,但却每天都不能休止养生的活动。
小甘一笑,说您这篇话儿跟绕口令似的!别的我也没听明白,不过我觉着您这么着勤用脑子,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效果肯定好。
我也跟着笑。确实我把一个原本朴素的真理表达得太花哨了。我跟小甘聊起那天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纪实节目,讲的是北京安贞医院的大夫们,把一位从临床医学标准上可以界定为死亡的患者,经过三个小时的持续努力,奇迹般地抢救了回来。那位45岁的北京市民突发心肌梗死,在救治过程中又添上肺部的问题,心、肺两衰,以至在心电监测器上出现一条直线。给他注射了溶解血管栓塞的药物以后,几位男女大夫就接力般地轮流给他进行物理性按压,试图让他的心脏恢复自泵能力,三十分钟、一小时、两小时……最后,还是全然看不到希望。在那种情况下,即使有所恢复,也很可能造成植物人的结果。
事后,采访的记者问:为什么已经大大超过法定死亡标准的情况下,你们还要那么固执地尝试将患者从死神中抢回来?几位大夫回答的措辞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他们想到患者还那么年轻,是家庭的顶梁柱,从牺牲一个生命的角度,以及关爱一个家庭的角度,只要还有哪怕是游丝般的希望,他们就绝对不能放弃。显然,有一种崇高的,超越医学业绩与其他世俗功利的力量,在支撑和鼓励这些大夫。最后,奇迹果然来临,那位死亡三个小时的男子心脏恢复了搏动,经搭桥手术后,第二天,睁开了眼睛,恢复了知觉。
我跟小甘说,这些大夫真太可爱了。从荧屏上的画面可以看到,他们这样的外科大夫,干的是体力、脑力全方位的重劳动,他们既掌握、使用高科技,也全力使用古老的按压法,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患者本身肌体的顽强生命力固然是基础,而他们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里,肯定会有的精神活动或者说养生习惯,应该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小甘点头说:“这些大夫平时一定也会像您这样,看着以为什么也没干,实际是在进行精神操练呢。”我说所谓“精神操练”,其实就是作为动词,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这是值得反复思考,不断加以稳固、提升的命题。
那位在生死间徘徊逾三小时的男子的亲属,特别是他妻子,在整个抢救期间也表现出超俗的精神境界,配合大夫的每一项医疗措施,不把自己的痛苦甚至绝望朝大夫和医院方面发泄,也不把自己的期盼甚至幻想施加于大夫让他们感到压力沉重,当她得知采纳注射溶栓剂后有可能造成植物人后果时,便冷静地在使用单上签了字,表示如果丈夫成了植物人,她不怨天,不尤人,愿侍候他一辈子。这说明她是一个不仅有感情也有思想的女性。
从死亡中逃逸出来的那位男子,当他恢复意识以后,第一句话是对妻子说:“买个西瓜,半拉也行。”人们问他心脏停搏后的那三个小时里,有没有什么记忆?他说一片空白。但他恢复的意识,却精确地衔接到发病之前,作为支撑一个不富裕家庭的男子汉,他思想里时刻不忘节俭,即使在非常情况下想吃西瓜,他也还是提出不必奢侈,“半拉也行”。可见这位男子平时除了谋生性劳作,也还有很自觉的养灵操练,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修养。
我和小甘坐在大柳树旁,一时无话。金风送爽,为我们默默的“精神操练”轻吟着鼓励的诗句。(河北日报2006-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