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吕岭小学 朱宝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亡羊补牢〖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⑴ 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 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 “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③ 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④ 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⑤ 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⑥ 指名背。(指导方法)
 
 ⑵ 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 “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 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③ 引导评议,齐读。
 
 ④ 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⑤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⑥ 指名读,评议。
 
 ⑦ 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⑴ 指名读第4节,评议。
 
 ⑵ 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⑶ 齐读第4节。
 
 ⑷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 讨论交流:
 
 ⑴ 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⑵ 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⑶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⑷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⑸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 如果…就……)
 
 ⑹ 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⑺ 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⑻ “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⑼ 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 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⑴ 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⑵ 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  ) 叼(  ) 屈(  ) 隆(  )
 梅(  ) 叨(  ) 窟(  ) 窿(  )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看着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    “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亡羊补牢》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 上一篇文章: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 下一篇文章: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