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组图]《苏珊的画》教学反思

  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坏(Bad Painting)”似乎就被默认为一种商品,一种标签或品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概念是如何与新近形成的艺术市场达成一致的。然而,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坏画”升级为一种纲领或计划。这一问题上的先锋,是1978年马尔西亚.塔克尔(Marcia Tucker)在纽约新博物馆(New Museum)策划的“‘坏’画(‘Bad’ Painting)”展览。塔克尔支持当时被抛弃的“具象”,在总体上认可“坏”这一说法,其中还包括几位女性艺术家,而其中一些在后来(今天更是如此)就被排除在坏之外了。

  坏是短暂的创作阶段的产物,受限于特定的时间。它绝对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从思想上的倒退和渴望,到对文化的批判和分析,跨度很大。尽管缺少理论根基,但皮卡比亚(Picabia),阿斯格.乔恩(Asger Jorn)或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都曾热切地追求过;后来的阿尔伯特.厄伦(Albert Oehlen),布特纳(Erich Buttner)或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也获得了应有的尊敬。在坏画中,我们能发现整个二十世纪的绘画,以及它的前卫规则都受到了检验,批判,和动摇。特别是它革命性与历史性的思潮,比如“不可逆转性”和“追溯性”——引用西耶里.德.杜夫(Thierry de Duve)的概念——似乎都带来了反作用。马格里特的“母牛时期(periode vache)”的作品[马格里特用“母牛”一词来影射“野兽”,以及相应的“野兽派”。]就提供了合适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坏画是如何在打破规范和反抗价值模式的过程中形成的。坏画不仅总是与艺术家自己的模式相左,也带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让它成为绘画艺术中一种思想的载体。这次展览力求展示和钻研这一点,以便通过作品提供的例证,首次对这一现象进行历史角度的纵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并不首先追求纵览的完备性,而是将坏画作为绘历史的另一条独立线索——虽然这一线索主要是内心层面,而不是作品层面的。

  坏画可以是绘画,但也可以是计划,行动,和文本。它不仅质疑规则,也质疑前卫的规定;它所进行的思考,不论成功与否,都引来了注意或否定。也许这一切都开始于马奈(Manet)的“奥林匹亚(Olympia)”所带来的“丑闻”,因为这幅画让大众陷入失控的状态[注2]。坏画具有无边的叙事潜力,但当然也能符合“诗如画(ut picture poesis)”这一对比[译者:“诗如画”,由古罗马诗人贺瑞斯(Horace)提出;苏轼也用同样的方式评价了王维的绘画],并符合艺术本身的信条。而且,一种根本性的,超越历史的结构同样非常重要,这一点必须被展示,也必须被抵制和伤害。从这一点来看,阿尔伯特.厄伦所说的“坏没有自己的根基”既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注3]。实际上,它确实建立了一些东西,但它自己必须马上意识到,前卫性并不是它的动机。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苏珊的画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组图]《苏珊的画》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