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谈读书 >> 正文

 

《谈读书》课堂教学实录3

卢佐兴课堂教学实录。


在叙述这节课之前,我首先要说的是这是一节不太成功的课。原因在于虽然达到了基本目标,但是读得不够深入,太表面化了一点。下面我们还是先看实录,然后我再来评述一下。

 【过程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谈读书》。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作家培根,在《名人谈读书》一书中,本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让我们先把文章整齐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读完后,我纠正了两个字的读音,一是“傅彩”的“傅”,有一些同学读成了“博”,“狡黠”的“黠”字读成了“洁”,应读xiá。)

师:谈的是读书,谈的是读书的什么呢?能找到中心论点吗?

(学生显得比较茫然,确实,这篇文章属于漫谈的性质,每句话都是一个观点,不适宜总结。)

师:中心论点找不出来吧?(学生点头)这就对了。这篇文章不像前面学过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两篇都有明确的观点,但本篇的观点很多,但并不集中,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怎么会这样呢?这实际上与这篇文章的性质有关系,它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属于随笔,所谓随笔就是随便写,那就很难有一个集中的观点了。那咱们换个方式来读懂它。题目叫“谈读书”,那么作者谈了读书的哪些方面呢?建议你们在回答之前把课文再浏览一遍。

(学生静静地看课文,我在学生中间来回了解阅读情况,发现不少同学已把握了。)

师: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生:谈了读书的方法。

师:还有呢?(板书:读书的方法)

生:谈了读书的重要性。

师:什么重要性?

生:就是读书对我们的作用。

师:说得好,也可以换几种说法,比如读书的目的,读书的好处,读书的益处,但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板书:读书的好处)看来全文大致是谈这两个内容。

※以上教学内容是定向,抓梗概。让学生明确全文的写作内容。

 

师:刚才说了,这篇文章是漫谈式的,既然是漫谈,那么他的观点就散布在全文之中,那么,大家再从文中划出作者认为读书有哪些好处的内容。看哪位同学能在沙里淘金,找得最全面。

(学生再读书划句子)

师:谁来?

生:(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找得好。“怡情”是什么意思?(生齐答:使心情愉快),“傅彩”呢?这个词很难,看注释,齐说。(学生齐说:给言辞增添光彩),“长才”就好说了,增长才干。你把这句话归结一下,简洁地说,什么好处?

生:怡情,傅彩,长才。

师:正确。(师板书三词)还有呢?

生:(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师:找得很准,你归纳一下,是什么好处?

生:读书可以获得有益的东西

师:到底有益在哪里呢?你要抓住这句话的最后一句来看。(该生答不出)哪位同学来帮一下忙?

生:读书可以培养人的性格。

师:很好。培养性格,涵养性格,也可以说塑造性格。看来书的作用可真不小啊。(师板书:可以培养性格)还有呢?

生:(读)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

师:这让我想起了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仲永有“受之天”,但是缺少“受之人”,也就是没有后天的学习,更没有艰苦的自学,他成了平庸的人。但是有很多不是天才的人,如果去学习,读书,那反而成为了杰出的人,这不是弥补了我们天赋的不足吗?(板书:补天然之不足)好,还有吗?

生:(读)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另一生举手)

生: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师:这是什么好处呢?

生:弥补头脑中的缺陷。

师:读啥补啥。对人的精神的健康发展极有作用。正如作者,注意力不集中,要专心去学数学,这样会把自己的注意力练得集中,多做习题。(板书:弥补精神的缺陷)还有吗?

生:读书使人充实。

师:一读书,读进去了,时间就会过得很快。读出收获与体会来了,就会感到神情气爽,这不就充实了吗?读好书,你从不会感到无聊。(板书:使人充实)还有吗?(学生说找完了。)那我就相信你们了,作者认为的好处大体就这些了。那么,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读书方法呢?

生:(读)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师:很好。你归结一下,“不存心诘难作者”是说的什么意思?

生:(答不出)

师:老师认为是不要故意挑剔。(板书:不故意挑剔)那“不可尽信书上所言”呢?

生: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要完全相信书。

师:好,也就是不迷信书本。(板书:不迷信书)“亦不可寻章摘句”呢?

生:不要摘录。

师:啊?(学生笑)难道是不要我们摘录吗?不摘录,那我们做读书笔记不是做错了。老师认为是只摘出书中某一句话来指摘作者,而不去考虑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这样往往会对作者曲解。(板书:摘句曲解)“而应推敲深思”是说读书要干什么?

生:要思考。

师:(板书:要思考)是的,这是这一句介绍的几种方法。还有吗?

生:(读)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师:你把他的意思简化一下,看说什么?

生:各种书有各种不同的读法。

师:概括得很准。那有哪几种读法呢?

生:选读,细读,有的泛泛而读。

师:是的。好书就精读,细读,有些书不全是有价值的,但其中又有我需要的内容的,则选这部分来读,如果只想大致了解一下,那就翻翻,浏览一下。(板书:精读、选读、泛读)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生:(读)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师:这又是什么方法呢?

生:请人代读。

师:但这些书要限价值不高的。假如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水浒》原本,另一本是把《水浒》浓缩为一篇文章简略地介绍文,你喜欢读哪一个呢?

生:读原本。

师;为什么你喜欢读原本呢?

生:因为原本有很多生动的细节,还有有趣味的故事,简略的介绍虽然能了解个大致,但不可能描写生动,没有意思。

师:老师与你的想法是一样的,好书还是细细地精读,找人代读,是人家读进去了。哪些可以找人代读呢?老师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会议报告,我就请别人转述给我发言讲了几点意思就行了,这“几点意思”就是他的摘要。还有吗?

生:(读)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师:这又在介绍什么方法呢?

生:读书要和作文、讨论结合起来。

师:概括精准。这一点,老师有深切的体会,比如以前我跟你们上课总要带一个教案过来,但是现在呢?我不用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先阅读这篇课文之后,先写一篇作文,这就是你们在我教学网上经常读到的每一篇课文的解读,这就是我的理解。我通过作文强化了我对课文的认识,然后我们一起上课,上课里面我们师生一起讨论,上完课后我又要写一篇教学实录,把我们学习讨论的过程记载下来,通过回看实录,我对课文的认识又加深了。所以我的业务水平在不断增长,这正是得益于我把读书、讨论与作文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

※以上是和学生一起讨论作者表达的观点,算是“读懂”这一层次。学生还是基本能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

 

师:对这篇课文所介绍的内容明白了吗?当然仅仅懂还是基础的层次,我们下面来读出一点自己的体会出来。你们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很美。

师:美。美在哪里呢?

生:好你真理一样。

师:真理当然美,给我们带来思想的启迪。老师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可以用“精僻”。但是这还不是它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要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去体会。下面你们从文中找一找,看你最喜欢哪几句话,划出来,并且说一说这些话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活动,划。老师巡看。)

师:咱们来分享一下各自的体会吧。

生:(读)“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我觉得这一句好,他前面三句话排除了读书不当的三种方法,从反面说,然后最后一句指出读书的正确方法。

师:对,前面三个句子铺排,后面再作归纳。同学们,本文中像这样的句子比较多,铺排式的结构,先铺开说,最后归纳。呆会你们一定会发现得更多。还有哪些发现?谁来?

生:(读)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师:好长一句。这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喜欢“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他把人的天生才一下比作自然花,把读书比作修剪移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有读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纠正错误的行为,让人更加完美,花经修剪更美,人经修剪更正。(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是的,这句话写的正是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在修剪中让他长得更好。接下来,谁来?

生: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师:(感意外)你怎会喜欢这一句?

生:我最欣赏“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八个字,这八个字说明人的一种观念,从整体上考虑事情,这是好学深思者才能做到的。

师:但愿你能成为一个好学深思者。这就你下棋一下,我们班上不是有两位同学在市里下棋比赛得了奖吗?下棋最需要有一种全局观了。

(下课铃响了)

师:一节课的时间到了,但老师觉得很遗憾,最想跟大家精彩对话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对这篇课文,最需要的恰恰是好好品品他的语言,并且要学习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老师通过培根的文章中读到的是他的“雄辩”的力量(板书:雄辩)这中雄辩就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大家看这句话,前面六句话,一个长的排比,就像作者一口气倒出来似的,把每门学科对人的性格的养成作用谈得精僻,谈得极有力量,一气呵成,让人折服,最后一句话,作了归纳,“皆成性格”,对性格的养成作用可谓大矣。最后老师把本课作一个总结,两句话:精僻的思想,雄辩的语言。好,下课。

※这一节环节是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但实录中可见,并未完全展开,一是时间不足,前面有引导学生读懂的过程中费时过多,这里不能得到有效地展开,还有学生的品味仍然停留在“懂”的基础上,是从句子内容上的理解,只能说有所感触。

 

【教后反思】

这节课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引导比较到位,基本达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但也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就是引导学生在体会语言的环节上有一种草收场的味道,而且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入。

拿这样的一篇议论文来说,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从与作者(文本)对话迈向与自己对话,这仍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另外,在质朴中也应插入一些优美的元素。朴得无味也不是好课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谈读书,培根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谈读书》课堂教学实录3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