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石头城 >> 正文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4

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石头城》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显古城的荒凉和寂寞,格调莽苍,境界阔大,感慨深沉,是《金陵五题》中写得最好的一首,历来备受赞誉。 它要写一座古城的兴衰变化,主旨则是要通过古城写出国家的兴衰变化。这是金陵怀古常见的主题,没有什么新鲜的,诗人力求写法上的突破。这四句,有没有写城里发生的故事?有没有写朝代的更替?有没有写相关的人物?有没有追述当年的繁华景象?一概没有。诗人连城内的一一木都没有涉及。他一直都在“绕着写”——落笔就在“周遭”:“山围故国周遭在”,从环抱的石头山写起,接下来又写“潮打空城寂寞回”,还是写城外的长江的潮水;最后两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依然是写外围的月亮。总这么绕着写,这些看起来跟历史无关的,又无情的山、水、月如何能表达沧桑之感呢?奥秘在于,诗人巧妙地在自然景物中织进了几个人性化的字眼: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山还是昔日的山,但依山而建的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一个已“故”,一个还“在”,物是人非,历史感一下子就出来了。“空”和“寂寞”:长江的潮水长年地拍打着这座石头城,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当初繁华岁月,城内车水马流,人声鼎沸,丝竹管弦之乐、兵戈相碰之声时常传出城外,这潮水必不感到寂寞,如今城里空荡如斯,千捶万打,千呼万唤不见一点回应,怎么能不寂寞呢?苍凉感一下子出来了。“旧时”和“还”:旧时,是说当初,还,是说现在,这两个表示时间的副词连到一起,表明自古至今。这明月,每晚都从淮水东边升起,石头山西边落下,它不会因这里的繁华而多走几趟,也不会因这里的衰败寂寞而远远避开,这亘古如斯的旅程不正是多变的世事的一个反衬吗?所以,诗人表面尽写些无关的事物,实则每一句里都隐含着今昔对比,都隐含着自然物象的相对永恒与历史的沧桑变化之间的对比。诗人以他深邃独到的历史眼光透视出了这种变与不变的关系。在抒写的时候,虽只着眼于石头城周边的自然景象,却已经把自己的这种感触精心融入其中,既自然,又巧妙,真可谓匠心独运。这样不粘着于城内具体人、事、物,而放眼周遭群山、潮水及当空的皓月,又同时扩大了诗歌境界,使得一首只有二十八个字的小诗,具有了一种雄浑莽苍,深邃幽远的山水长卷的气魄。
  此外,还要再体会一下诗人用词的工巧。写潮水用“回”,写明月用“来”。其实,潮水有“回”也有“来”,明月有“来”也有“回”,为什么潮水不用“来”,明月不用“回”呢?就形象而言,诗人置身城外,远观江潮,由于高大城墙的阻挡,潮水退回的势头要比涌来更猛,时间更长,给人印象也更深刻;就词义而言,“来”,是因为向往、喜欢才来,而“回”,往往因为厌弃、逃避。潮水因为感觉寂寞不愿在城墙上久留,所以用这个表示后退、远离、逃避的“回”更恰当。至于明月,不用“回”,而用“来”,一则是要以明月的多情相伴反衬石头城的寂寞,再则是要让明月作一个见证。潮水隔着坚厚的城墙无法见证城内之事,而这个明月,它目睹了石头城的落成,目睹了六朝的繁华,也目睹它的衰败以及今天的荒凉,所以它是历史的最好见证。就表达效果来看,最后的明月当空是一个照亮,能够引起读者形象的联想,前二句我们只是从理性意义上了解了国已是故国,城已是空城,至于城内城外到底什么面貌,还是很抽象的,最后的这个明月的到来,把所有的形象,把这古城繁华落尽的荒凉寂寞全都映现出来了。所以潮水一定要写它的“回”,明月一定要写它的“来”,替换不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石头城,刘禹锡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刘禹锡《石头城》赏析4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