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二年级第二学期 >> 语文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教学实录 >> 正文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堂实录之一 -课件 教案 论文 实录 说课 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感受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技能目标:

    培养探索陌生文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结合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
 

【设计理念】

  先锋小说的“先锋”体现在哪里?恐怕不能离开文本去架空讲解或者探讨。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不妨想想先前的经验,所以比较是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找来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比对,更可以找到鲜活的生活体会和经验来比对,从而消除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文本的恐惧感和本能的排斥。

  教学的关键难点是:如何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因势利导。

【导入】

  1、针对高二学生:当我们面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的事物时,你将会有怎样的反应?这节课,请同学们看一个文字材料,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并请大家描述一下这种感觉。

  2、针对高三学生: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相信同学们对现代派文学都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在中国,现代派文学也被称作“先锋派文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繁荣的,今天我们来读读作为先锋派文学代表的作品,也是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实录】(片断)

  (事先布置阅读全文,课件为 PowerPoint 幻灯,总共两张:

  1、小说标题和作者姓名;

  2、余华照片和余华简介。

  师:昨天布置大家看一个文字材料《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体验一下初次阅读的感觉,
现在请大家描述一下。

  生:看了莫名其妙。

  师:请举一个例子。

  生:为什么那个司机被抢了苹果却没有反应?

   (其他数位学生:一伙的。)

  师:你同意一伙的说法吗?(又有学生:车也是偷的)车也是偷的?有没有道理?

  生:(齐答)有!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被抢了,司机还笑哈哈的。

  师:找得很好!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哈哈大笑,找找看?

  生:“我”搭车的时候,提醒司机“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时他笑嘻嘻的。

  师:嗯,笑嘻嘻,也是同样的态度。还有么?

  生:我觉得那个人很变态。

  师:谁?

  生:司机。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变态解释成“异于常人”,改变了正常的状态。(生笑)凭据呢?

  生:“我”给他烟了

  师:司机有何反应?

  生:夹住我递过去的烟

  师:这又如何?“我”抱有何种逻辑?

  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师:但实际上呢?

  生:叫我“滚开”。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司机是成人。

  师:成人怎么啦?

  生:他老是笑嘻嘻。

  师:这不好么?

  生:问题是看什么时候。

  师:请继续。

  生:我讲了道理,他却笑嘻嘻,可见他很无赖。

  师:反复写到司机的笑,我又有哪些表情呢?

  生:愤怒。

  师:什么时候?

  生:看到人家抢苹果。

  师:为什么愤怒?

  生:有正义感。

  师:看到人家抢苹果,司机为什么反而笑哈哈的?

  生:我认为是见惯不怪的心态。

  师:可以说是历经一次又一次愤怒后的

  生:无奈、麻木。

  师:那么“我”的愤怒在他的麻木面前会有什么效果?

  生:可笑、滑稽。我还发现还有一个笑哈哈,是在司机拿了我的书包坐着拖拉机跑了的时候。

  师:嗯,司机笑到最后。(生笑)你们为什么笑?幸灾乐祸?(生笑得更厉害了)好,
我们都用自行车吧?被偷过么?

  生:(部分)被偷过

  师:那该怎么做?

  (生议论纷纷。)

  师:说实话,有人想过“弄”一辆回来么?

  生:想过,但没实施。老师,我看过一个电影?

  师:哦?

  生:好像叫什么《偷自行车的人》。

  师:对。请说说故事。

  生:(简述)

  师:你为什么要提这个?(学生趁机提出:明天看一部电影吧!)

  生:“冤冤相报”的相似性。

  生:我觉得作者是在写“我”十八岁出门远行所看到的事和人。

  师:你很好地抓住了理解小说的一把钥匙,这便是小说的标题。小说的视角是谁的视角?

  生:“我”?

  师:嗯,那么,十八岁是怎样一个年纪呢?

  生:好奇。

  生:成熟。

  师:你看到了?

  生:抽烟。

  师:还有?

  生: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
重它们。

  师:嗯,这代表着什么?

  生:生理上的成熟

  生:还有递烟的动作描写。

  师:为什么写到这个?

  生:试图懂得怎么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

  师:“我”是有胡须“定居”的十八岁的人了,此次远行的目的是什么?哪里可以看出?

  生:父亲决定让我认识外面的世界。

  师:有否目的地?

  生A:有,是旅馆。

  生B:我认为没有。

  师:都说说理由。

  生A:很多次提到了,而且小说最后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生B:我认为旅馆是暂时的歇息地。

  师:(指生B)能具体说说吗?比如,“我”都在什么时候想到旅馆?

  生:往往是累了或孤独的时候,比如:司机在不厌其烦地做广播操时,我在想着旅店和
旅店。

  师:嗯,这里出现了两次旅店,为什么?

  生:感到惊诧,还有黄昏时候,感到孤独。所以我觉得它是家的代名词。

  师:说得好!青春期的“我”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

  生:我感觉司机很狡诈。

  师:为什么?

  生:他只有笑这一种表情,令人难以琢磨。

  生:如果说他是贼的话,那么他是又精明又变态的贼。说他精明,是因为修车时把自己搞得黑乎乎的,却又叫“我”滚开,难道这预示着他已经知道眼前的这个人会搭他的车而且会陷入他的这个陷阱里面吗?之所以说他变态,是因为他的苹果可以完好地运回去,而且为什么还要非得把车拆得七零八落,这算不算用心良苦呢?

  师:(掌声)啊!我们班不仅有心理学家,还有福尔摩斯!

  生:我认为他们是同伙。

  生:我觉得不一定是一伙的,因为事情的脉络比较奇怪。我记得眉间尺的故事,但也不太读得懂。

  师:能说说大致情节么?

  (生简述情节。)

  师:很好!你的阅读面很广。这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里短篇小说《铸剑》里的人物。复仇者眉间尺和作为仇人的王的头在沸腾的鼎里相斗,一直斗到只剩下清汤,捞出来只剩一盘头骨,一盘须发,一盘簪。竟然都斗成这样了,仇恨之深可见一斑。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师:请说!

  生:小说的背景是什么年代啊?

  师:是啊!这也是解读小说的途径啊!就像我们初次看到一个大蛋,就会想,它是什么蛋呢?又是谁生的呢?

  师:(展示幻灯片:余华名字和余华照片)知道余华么?请说说你所知道的余华。

  生:我知道他新近有一部作品叫《兄弟》。

  生:我还知道他是新概念作文和美文大赛的评委或者出题者。

  师:嗯!我们学校的同学也获得过美文大赛的奖,说不定你的文章有一天也能被余华读到,就像今天你们读他的文章一样。

  (学生发出会心的笑)

  师(展示:余华简介)

  生:老师,我读过《许三观卖血记》,好像是写一个知识分子卖血的故事。而且我觉得和今天这篇小说好像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师:确切地说,是写一群农民卖血的凄惨境遇,比较写实,不同于余华先前的先锋小说的写法。

  生:我觉得似乎还有象征含义。

  师:是说今天的这部短篇吗?

  (学生点头)

  师:说到点子上了,谁来说说?

  生:老师,那个背包为什么是红色的?

  师:呵呵,不答反问,谁来助我?

  (笑)

  生:我觉得是青春、热情的象征,背包被抢象征着我成长的代价。

  (掌声

  师:啊?说来说去,原来是我没明白!(笑)能详细说说么?

  生:小说是写“我”十八岁出门远行,认识世界的过程。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标题嘛!

  师:好轻松的口气!(顿)不错,正是如此!(大笑)

  师: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生:得来全不费工夫!

  师: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像小说后面说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让我们深入小说,继续探索吧!

  生:我认为小说中的“我”还有害怕的心理。

  师:害怕?

  生:抢苹果的人下手太狠。

  师:怎么个狠法?

  生:“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师:“我”没感觉到痛么?

  生:也许是麻木了。

  师:麻木?“麻木”这个词语是否用错位了?刚才可是用在司机身上啊!

  生:可能“我”也变得麻木了。因为“我”孤立无援,感到无能为力。
师:可刚才大家看到的都是“我”的愤怒,而且先前 “我”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奇,象一匹欢快的马一样奔向远方啊。这是为什么?
生:也许是成长的代价吧?但“我”经历了这些看似荒唐的事情,在心理上却真的有些成熟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歌曲《童年》大家会唱吗?

  生:会!(齐唱《童年》)

  师:(总结)成长有快乐也有迷惘,但人总要长大,而且成长路上总会有风风雨雨,关键是我们要清醒而且不盲从,保持乐观而年轻、蓬勃的心态,决不能让岁月抢走我们的红背包。下课!


【教学后记】

  高二文科班语文老师临时请假,以上实录便是笔者借机与该文科班共同织成的。同时也在自己带的两个高三理科班上《十八岁出门远行》,考虑到刚学过《变形记》,所以导语设计完全不同于高二的,而且这两个理科班语文基础较差,文学底蕴不够深厚,而教学的关键难点又是如何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因势利导。为此,找来一学生写的一则讨教诗歌内涵意蕴的随笔,让学生替他出主意,解决问题。

  诗歌是绿原的《萤》:

  蛾是死在烛边的/烛是熄在风边的/青的光/雾的光和冷的光/永不殡葬于雨夜/呵 ,我真该为你歌唱/自己的灯塔/自己的路

  该生的疑问是:前两句好懂,后面的越来越不好懂,不知在写些什么。

  为此,组织在全班讨论,看谁找到能打开解读这首诗歌的钥匙。讨论的结果:钥匙就在标题中。于是出示课件标题:《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学生马上明白怎么分析了。当然高三学生已经学过《变形记》,故在深度上分析起来也就有所提升了。

  我相信,教师可以从自己的阅读和生命经验出发,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适时地指点一下,学生会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向属于他们的世界的,探索是美丽的。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二教学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堂实录之一 -课件 教案 论文 实录 说课 反思,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