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一年级第二学期 >> 语文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单元考试 >> 正文

 

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论文提要】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呼唤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现实的必然需要。作为目前中小学最主要的人文课程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弘扬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
论文试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述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1. 用人格魅力潜移人文精神。2.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熏陶人文精神。3.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人文精神。4. 在语文社会实践中提升人文精神。
     沸沸扬扬的“马家爵案件”已尘埃落定,但这一案件引起了全社会的讨论却仍在回响,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我们培养出通过高考独木的天之骄子竟是如此的凶残,如此的毫无人性,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
江泽明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归根揭底是培养人的问题。把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意义的人,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就必须以人文精神办教育。①人文精神教育,就是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的完善。如果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呼唤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现实的必然要求。中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契合点。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是目前中小学最主要的人文课程②。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担负着弘扬培育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铸造高尚健全人格的重任。
那么,怎样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人格魅力潜移人文精神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需要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人文精神教育要求要能承担人性化教学角色、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学生从教师那学习的,除了书本知识,还有教师言谈举止所表现的操行和道德,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1.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创造融洽和谐的教育氛围,以利于获得教育的成功。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身。 
2.善良和慈爱。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懂得尊重、爱心、关怀。
3.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人品上更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4.以身作则。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5.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的理想人格,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二、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熏陶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如一部百科全书,它包容了人类的各种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任何一个领域。语文教材的选文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的传统,还反映了现代文化的要求。语文教材汇聚了世间万象,凝结着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训练上,更要挖掘人文内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如亲历亲受,静思揣摩,在教师的启迪下,感悟人生的价值观念,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感,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如《屈原列传》、《苏武传》、《岳阳楼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伶仃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序》、《梅岭三章》,《谈骨气》等选文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那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正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像《论语》、《训俭示康》、《奕喻》、《为学》、《石灰吟》、《培根求知论》这样的选文,只要深入分析,给学生营造一种审美氛围,便可使学生获得治学之道,为人诚实、胸襟豁达、严于律己、崇尚节俭等修养方面的人文精神;还有《老子》、《庄子》的朴素辩证法,《荀子》的唯物主义,《孟子》的比喻推理,《小石潭记》、《石钟山记》、《长江三日》、《雨中登泰山》等散文游记描绘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大自然,警钟长鸣》唤起环保生态意识等等。
另外,我们在对一些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面的分析作品中的人和事,更好地体会人文思想,健全人格。如教《药》,除了鞭鞑华老栓夫妇的愚昧,人血馒头怎能治病?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社会缺医少药,迷信盛行的可悲可叹,华老栓夫妇爱子心切的无奈,急病乱投医的无助。教《孔乙己》,除了无情讽刺孔乙己的迂腐可笑,不肯脱下长衫放下架子劳动,还应肯定孔乙己的大方(分所剩不多的茴香豆给孩子)、认真(教孩子“茴”字有几种写法)等可爱之处,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教《项链》,除了讽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还要领会到舞会请柬的意外所得对玛蒂尔德爱美之心的辛酸愚弄,丢失项链的横来之祸对玛蒂尔德抗争不公平命运的彻底粉碎,十年辛劳赔付假项链那无怨的真诚。
文学作品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文学作品是美的标本。在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引导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透视思想,通过对思想的发掘去更深刻地品味语言文字,熏陶感染,将作品的语言文字连同思想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真正做到文以明道,文以悟道。
   三.在作文教学中激发人文精神
教作文,就是教做人。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提出了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③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④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能力,更是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不断用美的情操陶冶学生,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激发人文精神的过程。
1.关注社会生活,启迪人文思考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万花筒,万般色彩皆在其中,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因而,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就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我们许多学生作文就是过于含情脉脉,过于养气和顺心,这不是作为中学生应有有风范。我们要引导学生与时代的脉搏连在一起,为生活艰辛而潸然泪下,为环境破坏而忧心忡忡,为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为英雄壮举而呐喊助威。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忧或乐的“乐曲”。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后,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化的“大海”,摒弃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都有关乎“人”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就有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就能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道德信仰危机”“三农问题”等都是很好的大众话题。在教学中经常引入这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激发他们探索其意义和折射的意蕴。例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熊泼硫酸”一事,就曾炒得沸沸扬扬,笔者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有见地有质感的观点,如: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德育重于智育。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此举的真正动机何在?等等。学生讨论很热烈,它激发的是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机”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前台,去关乎“人”的思考,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让“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
     2.审视自我意识,张扬人文情怀
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身的把握和认识。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深层思考。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强弱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自我意识的正确与否,和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我意识包括对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情操观念、人生目标等等的把握和认识。文如其人,学作文与学做人应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引导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就是在教育学生学做人,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思想火花和人文意识就提升了。 
    在现今商品经济大潮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崇尚名利,追求荣耀的急躁和浮动,使许多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在消失,人生目标的散漫使许多学生虚以待日、空乏无聊,因而重塑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念、自我意识极为重要。要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去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学生只有在美好情感和观念的支撑下,才能彰显文字背后的力量,真正做到“以情动人”,“情动于中”。对于学生作文中显露的个性,要去倾心地呵护,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的个体性的思维火花,对那些崇尚真善美的闪光点,要充分加以肯定和鼓励,并用尊重学生的民主教学思想火花去照耀自己的作文教学的路子,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3.更新作文模式化评价,让作文回归人性
不掺假,是对作文的最起码要求;写出个性、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⑤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良学风、文风的影响,作文说假话早已成风。学生的作文大都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至于创意更是谈不上。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惟恐它是不 那么高尚:为了得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惟恐它是肤浅的:为了得高分,不原用自己的语言,惟恐它太幼稚、不成熟、不深刻。于是作文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惟独丧失了自己。乃至于1998年某省高考作文抽样调查竟然有不少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⑥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告别作文评价的模式化,强调抒真情、写实感,鼓励展开想象和联想,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让作文回归人性。
 四.在语文社会实践中提升人文精神
 任何学科的学习最终都要为实践服务,语文教育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⑦语文教学不能被禁锢在课堂和课本这个小小的时空中,我们要在学好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去,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的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土壤上,实践语文教育社会化,加强社会实践。例如以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民歌民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胜风物、古老习俗、特色民居建筑等等民俗民间文化为内容的乡土文化寻根;以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都市中营业性单位店铺的命名、装饰特点、广告宣传用语、都市人们的习惯语言等等为内容的现代都市精神文化写真;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从报刊、书籍获取有关资料, 利用互联网指导学生在网上收集知识信息、查阅电子图书,讨论分析问题,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⑧……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
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倾听时代的步伐,关注社会民生的发展,使身心从有限的课本中放飞到广阔的现实生活空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修养。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⑨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呼唤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现实的必然要求。⑩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根本任务,语文教学可以做到,也一定要做到,义不容辞,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江泽民 2002年4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讲话。
 ②《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页
 ③同上  第86页
 ④《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69页
⑤同上 
⑥同上  第68页
⑦《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页
⑧《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83页
⑨杨叔子  《语文报》1999.11.28
⑩刘敏芝 《以人文精神办教育》  《人民日报》2002.09.03
 参考书目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学》  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
教育心理学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学习的自由》  浙江教育出版社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单元考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