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八年级下学期 >> 八年级下学期教案 >> 正文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课堂教学实录(一课时)

查询八年级下学期教案的详细结果
光和气质。母亲于1997年8月13日突然离我而去了,故乡只剩下了月亮湾的月亮

如今独自到了天涯海角,今朝的思情陪伴着往昔的记忆,往昔的记忆萦绕着今朝的思情。散落我风景馨香的月亮桥,时时在我脑海中划过。上那幅恬静淳朴、至纯至善的母子四季迎来送往图,时时掠起我思念的浓浓愁绪,定格着我人生最美的风景。

故乡叫月亮湾,月亮湾里有清水江,清水江上还有月亮桥,月亮上再也没有了母亲,母亲眼里却永远有着儿子寻找书中最美风景的背影。

师:(朗读毕,我的眼眶湿润了,有的学生也感动得眼眶噙满泪水。短暂的沉默之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和鼓励!前面是老师向你们提问,老师跟着分享了你们的观点和想法。你们看了老师写的文章,你们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和思考,同学们再阅读思考一下,我们来一个答记者问的形式,你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问什么尽管问什么,我来回答,让你们分享一下老师的写作感受,好不好?

生:(掌声)好!

生1:老师,刚才听了你朗读,我真的很感动。我母亲是一个非常好的母亲,我很想把母亲的事写出来,但一提起笔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母亲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很多,老师也是一样的,你怎么就想到用月亮来写母亲呢?谢谢。(生鼓掌)

师:你问得非常好!的确母亲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很多,想写的东西太多,我们不可能样样都写,否则就变成记流水帐了。这就需要选好角度,找准一个切入点,做到以小见大。我是从农村长大的孩子,母亲是从城市来到偏僻的故乡月亮湾,在哪个特殊的年代嫁给了我的父亲,生下了我们兄弟姊妹四人。母亲有和其他孩子母亲不同的气质和思想意识,她督促我们学习,逼迫我父亲给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每次求学后回家,翻越几座大山后,看到月亮桥,母亲似乎知道我那一刻要回来一样,她都在月亮桥上注视着我回家的方向。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兄弟姊妹读书求学上,期望我们能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所以无论是寒暑易节,还是春夏秋冬对我们是迎来送往,千叮嘱万叮咛。母亲在这一点上是最触动我的心,也是我最感动的点,多少年来,我一直难于忘怀。也就是刚才我们讨论的,只要有一颗感恩和敏感的心去对待生活,就有写不完的素材。月亮桥是母亲鼓励我求学的见证,是触动我心灵人和事的见证,这样我就明确了用月亮做线索组织材料来怀念母亲。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注意(板书):

意犹帅也——写什么

生2:读了你的文章,说实在的我很感动,这是我第一次读语文老师写的文章。我特别喜欢你改编卞之林的《断章》作为题记,我写作文的时候,也想到写题记,但老是不知道怎么写,老师,你在写《月亮》的时候,是怎么想到改写这首诗来做题记呢?谢谢。

师:呵呵,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开头的题记,是我们前段时间学习的第一单元〈〈中外短诗五首〉〉中卞之林的《断章》。这首短诗我们学习的时候讨论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首诗的意味。昨晚我在构思写母亲的时候,就想到家乡那座母亲给命名的月亮桥,母亲多次在这个桥上一个一个地送我们兄弟姊妹去大山外求学,也在桥上等我们一个一个的学成归来。我们是母亲在上最美丽的风景,也是母亲今生最美的梦。所以就一下子就想到了卞之琳的〈〈断章〉〉,改造一下他的这首诗,用来作为自己的题记。很多同学作文时,喜欢在开头写一个题记之类的,但题记必须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的,也可以说是文章的一个引子。我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围绕题记来进行选材和构思的,题记含蓄的揭示了我写这篇文章的中心。其实,我们学的课文,有用之不尽的资源,我们的课文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有丰富的语言材料,有闪耀着的哲学观点,有震古烁今的典型事例,有光照千秋的诗文名句,都是我们作文的最好宝典,就看我们如何进行迁移、改造和创新。所以善用课本,巧用名著是两个重要的选择作文材料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精读课本和一些名著,情随意到,信手拈来,否则,你想巧也“巧”不起来哟。(板书):善用课本,巧于运用。

生3:老师,我感觉你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写景虽然写得挺美的,但我老感觉没有第二自然段写的几句景来得自然。老师,你是怎样看的呢?(众生惊讶,然后鼓掌)

师:呵呵,能挑出老师文章的毛病真是难能可贵之处,非常高兴你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的写景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是点点勾勒几笔,第四自然段是细致描写,我这样写的目的是用景物来渲染和烘托母亲那美好的形象,都是景语,你这么一说,我也有这种感觉,似乎有堆砌之嫌。好的文章还得来源于反复的修改,古人有“推敲”之佳话,老师非常高兴接受你的意见,下去之后,我再去反复读读,力求把它“推敲”得更美。(学生鼓掌)刚才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了我们大家一个启示:(板书)景物是为主题服务的,行文要自然。

生4:我最喜欢你文章中的抒情语言,特别是“今朝的思情陪伴着往昔的记忆,往昔的记忆萦绕着今朝的思情”和“故乡叫月亮湾,月亮湾里有清水江,清水江上还有月亮桥,月亮上再也没有了母亲,母亲眼里却永远有着儿子寻找书中最美风景的背影”的句子。有时我回忆到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很想用很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可是一提起笔,又不知写什么了,很郁闷的(生笑),老师,你说怎样才能做到你这样呢?(生笑鼓掌)

师:哈哈……谢谢你的欣赏和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想要超过老师太容易!也是我希望和最高兴的事情。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衣裳,因此我们要注意感情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就是刚才我们讨论的要有一颗感恩和敏感的心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直接积累;在就是要博览群书,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从书本中间接积累。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白鹿洞讲学时,有一个叫黄干的学生看到朱熹读过的书页边摸成了黑色,不禁惊叹:“先生哪里是在读书,分明是在‘吃’书啊!”朱熹点头说:“对,白鹿洞的第一条学习规定,就是讲究‘吃’书。通常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吃’法,一种是‘牛吃法’,‘牛吃’,大嚼大咽,然后反刍;人‘吃’,细嚼慢咽,才见滋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既要博览群书,又要精读。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活跃我们的思维。精读甚至背诵重点诗文,可以吸收精华的东西,化在我们思想中,才能笔到随来。我在文章中写“故乡叫月亮湾,月亮湾里有清水江,清水江上有月亮桥,月亮上再也没有了母亲,母亲眼里却永远有着儿子寻找书中最美风景的背影”等句子,这都是我情感油然而生的,这源于平日阅读和做读书笔记的结果。所以一开始教你们,就给大家推荐好的文章和作品,要求大家学会写生活札记和读书笔记。当然老师也没有达到朱熹说的那种境界,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能说做不到吗?(生笑而鼓掌)所以啊就要(板书)阅读、积累、应用

生5:刚才听了你读完《月亮》,被你文章中的情感所打动,你在评点同学的作文时常说“这是一篇构思非常新颖的文章”,老师你能谈谈你的文章构思吗?(生鼓掌)

师:好!说实在的,刚才给大家朗诵时,我也非常激动。我刚才说了,母亲给我感动的东西太多,要想写的东西太多,月亮桥就是我感情的切入点,也是我想写母亲的线索。所以我选择的材料都是围绕着与月亮桥有关的材料来进行的。以时间为顺序,以月亮桥为线索,把我去求学时母亲送和迎的画面串起来,就象我们平日里看到的冰糖葫芦是用一根细棒把糖葫芦串起来买的,细棒就是线索,糖葫芦就是母亲送和迎的材料,母亲反复说的那句话“读到你书上的地方去”就是一个细节,以此来展现母亲对我深深的期望。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在文章中有五次写到母亲不同于其他母亲微笑的气质和眼光,当你第一次在第三自然段读到“因为上站着我那不同于其他母亲气质的母亲”时,你也许会产生一种纳闷,为什么他的母亲不同于其他母亲的气质呢?难道仅仅是要孩子读书吗?天下的母亲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的呀!我这样在文章中四次写到,都没有揭示原因,直到第五次—也就是文章快要结束时,才道明原因,目的是引起读者读下去,“文是看山不喜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波澜,同时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因此在动笔之前,要想好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写的是怎样一个人?想抓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八年级下学期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课堂教学实录(一课时)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囚绿记
    《苏珊安东妮》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钦差大臣》
    列夫托尔斯泰
    再塑生命
    献给母亲的歌

    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
    高中语文课本呈出现过的近义词辨析
    《背影》教学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实录
    《祝福》网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创新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安妮日记
    《六国论》教案
    听听那冷雨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教学设计
    “连贯”考点强化复习教案
    《瓦尔登湖》教案
    囚绿记
    《劝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成语集释(修改)
    怎样让高考作文吸引阅卷人的目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落日》《消息两则》教案
    《落日》《消息二则》教案设计
    《金岳霖先生》教案
    赤壁赋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大自然的语言
    苏教版八上《蓝蓝的威尼斯》教案
    《跑警报》课堂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重庆市高…
    朗读悟情,放飞思绪——《秋天的怀念》…
    雷雨前
    瓦尔登湖
    《桥之美》教学设计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一体化教…
    前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研究性教学实录
    《前方》两种教学过程的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
    与归国留学生徐延梁的对话讨论课堂实…
    《黄纱巾》教学设计
    《图片两组》教案
    《我与地坛》(一)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专题《狼》教…
    藤野先生
    祖国山川颂
    《金岳霖先生》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的母亲
    赏析短文写作指导(高考湖南一轮复习)…
    日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
    《宽容》序言教学设计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近对联
    小说的阅读和鉴赏
    童年的朋友
    高一语文第三学段小说单元对比分析法…
    马说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
    成功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教学设…
    雷雨前
    人物访谈与调查报告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老王
    《那树》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蝉蜕尘埃之中  浮游万物之表

    《渐》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复习学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
    《浣溪沙》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环球城市,风行绿墙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东坡词专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渐》教案
    东坡词专题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水龙吟…
    东坡词专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江城子…
    东坡词专题教学设计第四课时《卜算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陋室铭
    《茶馆》
    <<记承天寺夜游
    盛唐诗专题教案1
    盛唐诗专题教案2
    盛唐诗专题教案3
    盛唐诗专题教案4
    我教鲁迅的《药》(韩军上课实录)
    郭初阳《项链》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鱼书
    《项链》课本剧(武进市对外大型公开课…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学设计
    考场作文结尾技法概略
    《泰山日出》徐志摩
    《日出》刘白羽
    《山米与白鹤》教学实录
    《云海》唐敏
    写作中如何描写景物
    我的信念
    唐诗五首教案
    《愚溪诗序》教案
    《最后一片叶子》
    《长安晚秋》第三课时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
    生物入侵者
    《第三只眼看作文——语文访谈活动带…
    “乡土文学”采风——语文创新活动设…
    《给儿子的一封信》说课稿
    再别康桥
    生活小节与文明礼仪——语文口语交际…
    涉江采芙蓉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飞向太空的航程
    我的母亲
    《松鼠》说课稿
    想像能力训练
    盘活教材资源升格高考作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
    祭十二郎文》教案
    错过
    送东阳马生序
    我若为王
    《李将军列传》教案及同步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人性分析
    山米与白鹤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教案
    走进周庄
    刺客列传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滑稽列传》教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
    老王
    记辜鸿铭
    风  筝
    我心归去
    《与妻书》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沁园春·长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2007年中考说明文综合复习
    理想
    《丑小鸭》多角度教案
    《善良》教学设想
    中考复习——八年级叙事散文专题复习…
    《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专题教案
    《李将军列传》教案
    致空气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五、六单元教案
    教案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风  筝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