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 >> 李登海 >> 正文

 

[图文]李登海:一粒种子的力量

2004年2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登海研究员主持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领导人亲自为之颁奖,这是紧凑型玉米推广以来获得的最高等级的科技奖励。
  李登海研究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是全国人大第八、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四大代表,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人民和国家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科学家。他的抱负,是为开创我国玉米高产道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不懈登攀,奉献终生。他在杂交玉米方面特别是在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尊重,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誉为“南袁北李”。
  青纱帐的故事
  风靡世界的绿色革命实质上是种子革命,能够持续不衰地推出国内外领先的玉米良种,这是李登海对中国玉米高产发展道路的决定性贡献。
  李登海育成的第一个玉米良种是“掖单二号”,诞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经验收单产1553.2斤,首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全国推广近20年,至今仍保持每年1000多万亩种植面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李登海又育成了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亩产超吨粮的紧凑大穗型新一代玉米良种,其中掖单13号被全国16个省(市、区)审(认)定,创下全国一年种植近5000万亩的纪录,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八五”、“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的主推品种。继“掖单”系列之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海又育成了抗病耐密、优势更强的登海1号、登海9号等“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在省级和国家级区试中表现突出,通过审定后快速推向全国,成为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迄今李登海亲手选育的40多个玉米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以上(农业部统计,1997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8%,山东省70%),全国没有先例,世界也属罕见。凝结在这些丰硕成果之中的,是李登海3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
  往事追忆,李登海自小跟娘熬过苦日子,是娘织鱼网、编辫供他上小学、上中学。后来他当了莱州市邓村农科队队长。那时他家乡多年沿袭种植的玉米“二马牙”、“小粒红”,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的亩产已达二三千斤,这一差距深深刺痛了李登海的心。为尽快育出自己的玉米高产良种,他离别家乡亲人,一个人万里迢迢到海南岛,搞起了玉米加代育种。
  在海南一个叫荔枝沟的偏僻小寨,李登海住一间背靠大山、没有门板的茅屋里,穿一条成天汗津津的大裤衩,吃自己架火烧烤的面疙瘩,饱尝孤寂、高温、蚊叮虫咬、瘴病煎熬,潜心育种,矢志不移。在这块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寨里的猪叼走了他的玉米,他从猪嘴里夺;有人偷了他的玉米,他坐在地里哭;肥料运不来他到处上门哀求;半夜下雨屋漏,他瑟缩着躲在床下……在他的第一个成果“107”自交系即将收获时,他满怀喜悦,就像准备迎接新生儿来到人间,整宿伴着星星守在地里;夜半小睡,两条麻袋,头上套一条,腿上套一条。后来几年育种人手不够,他万般无奈竟从村里带领5名光棍随他来到海南。
  除了拼搏流汗,李登海的育种生涯还曾受到两次重大打击。一次是1985年初,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农科队解体,原来的实验田、同伴和科研条件统统没有了,痴迷于玉米育种的他一下成为一只“孤雁”。另一次是1991年,李登海辛劳过度脑血管梗塞突发,生命垂危,在医院紧急抢救住院70多天。磨难对弱者是一个深渊,对强者是一块垫脚石。李登海抗住了命运的打击。农科队解体不久,他又从城里(此时上级已将李登海转为国家干部)转回家乡,利用母亲的几亩口粮田和责任田继续钻研育种;随后他创办起生机无限的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实体——莱州市玉米研究所(1989年扩建成莱州市农业科学院)。在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夺回生命之后,李登海出乎许多人预料,又顽强地出现在青纱帐中,继续摘取那绿色皇冠上的明珠。熟悉他的科技工作者和群众都说:玉米就是登海的魂,玉米就是登海的命。
  李登海性格坚强又心地善良。早年育种曾多次遭遇到哄闹、勒索、剽窃和匿名信,他都一一忍在心里,有时太受冤屈就捂在被窝里偷偷哭一场。种种舛运使他心力交瘁,可一走进大片绿意盎然的玉米地,玉米叶亲吻他的脸,玉米棒子攀拉他的手,他就像吃了一剂良药。他的一句格言是“谁能掌握种子,谁就可能掌握世界”。科学家同行钦佩地称他的成果是“从黄土地里硬拱出来的”。
  李登海玉米育种大面积收获的另一个动力来源,在于他遵循科学规律,讲究科学态度,善于补充科技营养和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他侧重应用科学,建立起颇具规模的玉米种质资源库,搜集编序的国内外育种材料达两万多份。
  “追赶太阳”,使李登海玉米育种每年以3—4代的“年轮”推进。这使他的育种速度、成功概率、育种成果都明显快于国内其他科研单位。在1995年以来农业部公布的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成果和育种单位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排名榜上,莱州市农科院都名列第一。
  “玉米王国的珠穆朗玛”
  用自己培育的“掖单”系列玉米良种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最高决策层,以紧凑型取代平展型玉米,使20世纪末紧凑型玉米在中国种植比例迅速增长到80%以上,这是李登海对中国玉米事业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中国玉米发展留下这世纪性的一页。
  李登海由玉米株型改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登海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李登海:一粒种子的力量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