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分析此段中另外一些词句的表达作用。(学生畅所欲言,读与思相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充分体现。) 
分析完
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并自然过渡到对象征之美的感悟和理解。 
8.为什么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再说它是“伟丈夫”?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先抑后扬)
白杨树有哪些品质? 
9.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四个排比句所体现的层次之美象征意义。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应建立在学生悟读的基础上,这不是普通的问,而是提示性的、探究式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读之后,与学生一起悟读,与学生在平等的原则上共同领悟、探究。巴班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在悟读的环节中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
教师提示,共同探究之后才能解决。也中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教师根据学生的领悟整理板书。(见附1板书设计) 
(四)由悟读到品读 
在练读、悟读的基础上学生仔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学生低吟浅诵,沉浸在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之中。一节课很自然地结束了。品读不仅仅是课内“品”,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品”,这是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五)作业布置 
1.发下一张讲议,完成第七段的一些练习。(这一作业起到课外巩固的作用,见附2。)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附1:巩固练习 
①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做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
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
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    本文段选自    写的《
白杨礼赞》,该文是一篇托物言 ____的散文。 
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  )  
A.美 B.婆娑C.旁逸斜出  
3.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 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 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4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对本文段赞美
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扬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 1.茅盾 志 2A,3A,4B,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