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P >> 琵琶行 >> 正文

 

《琵 琶 行(并序)》教案


 
 
-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   
      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
      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的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色衰,    委身(1)为贾人(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    感(于)斯人言,   是夕始觉  有迁谪  意。     因  为
      自己觉得安然 (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
      (这首)七言诗  作歌   并送(给)他  共          字      命名  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      边           秋风下,       响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
      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   无          管弦(17)。
          白居易     陪 走上    酒杯   (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  惨(18)将别,  别时          茫茫江浸月。
      (酒)      欢乐悲伤    分别      (看到江面)    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
      怅惜别;霜叶衰,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
      ,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
      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
      ,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
      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
      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  闻  水  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    不发。
            然听到  面  (飘来)   琴声       回去  (也)  出发
          分析: 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
      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
      其人。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  声暗(19)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迟(20)。
          顺着  轻声  询问                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    相  近邀相见,添  酒    回灯(20)重  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    她      上  菜拿回  盏    新
          千  呼万  唤    始    出来,    犹抱  琵琶半遮面。
            声    声  (她)才(走)      (却)还  着    遮住半边脸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
      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
      “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
      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
      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
      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
      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    轴拨    弦(22)  三  两声,未成  曲调    先  有  情。
            动琴    动琴  (调音)三声两声  没弹奏    (就)  含  深
          弦弦掩  抑(23)          声声思(24),似  诉平生不  得志。
      (一)    低沉抑郁(的乐声)(一)    愁思  好  倾  一    能
          低  眉信手(25)续续(26)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着头随      连续      拨              伤心的事情
          分析: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
      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
      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27)                   初为《霓裳(1)》后《六么(2)》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先弹奏           弹奏
          分析: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
      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3)嘈嘈(4)如          急雨,小弦(5)切切(6)如私语。
          粗            如同(降临的)急雨  细              在低声私语
          分析: 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嘈嘈、切切,象声词,
      采用对比手法。
          嘈嘈切切错  杂  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7)
                  交错间杂弹奏(好象)         在   里
          分析: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           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  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
          分析: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
      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
      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
      闻泣幽咽。”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其特点: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冰泉冷涩弦凝绝(11),                    凝绝不通声暂歇。
          像冰下的泉流寒冷滞涩,弦声渐缓似要断绝  凝结不通弦声暂时停歇
          分析: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    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  声胜有声。
          另  一种        产生  这时  琴       
          分析: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
      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  破  水浆迸,  铁骑突  出刀枪鸣。(12)
              突然破裂    溅射      爆发      齐鸣
          分析: 形容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
      最强音。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板书提纲:
          音乐描写:
              嘈嘈粗重
              切切细轻
              急雨急骤、紧张
          错  私语舒缓、松弛
          杂  滑  流利、畅通
          弹  难  滞涩、阻塞
              有声
              无声
              迸、鸣激越、雄壮、强烈、高亢、昂扬、刚健
              凝绝、幽咽、私语微弱、低沉、抑郁、柔和
          曲  终  收拨  当        心  ,(13)四  弦  一声(14)如裂  帛。
          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  四根琴弦    响  象撕裂绸帛
          通划
          分析: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 弹奏琵琶的过程。(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    无言,  唯见  江心秋月白。
                船静悄悄  话声  只看见    一轮秋月淡白
          分析: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
      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
      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
      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
      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
      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
      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
      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面都融为一体,这
      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
      露的幽愁暗恨。
                                   第 二 课 时
          沉吟(15)放拨插    弦  中,  整顿衣裳起  敛容(16)。
              片刻把拨子放插琴弦之中    理    现出正容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    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7)下住。
            说(她)          子                居住
          十三学得    琵琶成,名  属教坊(1)第一部。
                成弹奏        名字列在     最前一部
          曲  罢  曾教善才    服,  妆成  每  被秋娘(2) 妒。
          一曲弹完  使琵琶名手叹服  上妆后常常  美貌歌伎嫉妒
          五陵年少(3) 争  缠头(4),      一曲      红绡不知数。(5)
          京城富贵子弟  送         (弹完)    (所得)    不计其数
          钿头银篦(6)           击节  碎(7),血色罗裙    翻酒污(8)。
          镶着金花的银钗(给音乐)打拍子敲碎了 红      (被)泼翻了的酒沾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又    (欢笑)          白白消度
          弟走  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9)。
            离开                    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10)嫁作商人妇。
                  车马  少  年纪大了  给商人作妻子
          商人重利  轻  别离,前  月  浮梁(11)买茶去。
                营利轻视        个  到            离去
          去来(12)          江口守  空船,绕  船月  明江水寒。
          (他)走了以后(我在)    独守      围绕  月光      清寒
          去来: 偏义复词,来: 助词无义。
          夜深忽  梦  少年事,      梦  啼  妆泪    红阑干。(13)
              忽然梦见年轻时的往事  梦中啼哭泪洗脂粉红痕满面
          分析: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
      凄凉生活作铺垫,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
      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第二层: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分析: 本段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
      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
      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
      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这一段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
      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
      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
      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
      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
      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
      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
      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琵琶女一生遭遇,可用“漂沦憔悴”来概括。她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
      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
      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三诗段: 写琵琶女的身世。
                                   第 三 课 时
          我闻琵琶  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14)。
                  早            这话更加叹息不已
          分析: 这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
      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  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
            样  漂泊       的     见      经
          分析: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
      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
      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
      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
      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
      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
      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
      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
      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
      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
      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第一层: 写作者的感慨。
          我从去岁辞  帝京,谪居卧病    浔阳城。
                  辞别京城  被贬抱病住在
          浔阳地  僻  无音乐,终岁不  闻  丝竹声。
              地方偏僻          年  能听到音乐
          住  近  湓江地  低湿,黄芦苦竹绕  宅  生。
          住地附近    地势              环绕住宅丛生
          其间旦暮  闻  何  物?   杜鹃啼血(1)猿  哀鸣。
          这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声音             猿猴
          春江      花朝      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  倾(2)。
          春江流水,花开早晨,月照秋夜  常常拿  就独自酌饮
          岂        无山歌与村笛,呕哑(3)嘲哳(4)难为听(5)。
          难道(此地)                         叫人听不下去
          分析: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生“同
      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1)、先说无音乐;(2)、听惯了伤感的啼鸣;(3)、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
      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第二层: 诗人自述。
          今夜闻君      琵琶语(6),如听仙乐耳暂(7)明。
                  (弹奏)    曲调             暂时清明
          莫辞更坐弹  一曲,为君翻作(8)《琵琶行》。
              再  弹奏          写  (一首)
      第三层: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第四诗段: 写作者的感慨。
          感我此言    良久立,  却        坐(9)促弦(10)弦  转(11)急。
        被        (她)很久站立  退回(原处)坐下 紧      弦声更加  急促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
      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
      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  声,  满座        重闻  皆掩  泣(12)。
      (弦音)    象刚才的乐声  所有在座的人又听后都掩面哭泣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  下  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        湿(13)。
              眼泪流下                    (被泪水)打湿
          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
      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写作特点: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
      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
      形。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琵琶行,白居易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琵 琶 行(并序)》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琵琶行(并序)》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4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3
    琵琶行(并序)教案
    平邑毛衍军:《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课堂实录
    唐诗三百首英译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课堂实录5
    《琵琶行(并序)》教案2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 课堂实录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译文】琵琶行
    《琵琶行》课堂实录2
    《琵琶行(并序)》原文及译文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生字注音
    白居易的诗
    《琵琶行》古今异义
    《琵琶行》词语解释
    《琵琶行》知己意识深层内涵简论
    浅析《琵琶行》
    《琵琶行》多义词辨析
    风流才子之白居易
    《琵琶行》诵读提示
    《琵琶行》主题思想
    《琵琶行》形近字辨析
    知音、知人、知己──解读《琵琶行》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
    《琵琶行》结构分析
    说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恬然自安”
    《琵琶行》课文译文
    《琵琶行》特殊句式
    《琵琶行》难句解析
    《琵琶行》课文导读
    《琵琶行》人物描写
    《琵琶行》的绘画美和音乐美
    《琵琶行》写作特点
    《琵琶行》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与情景相隔──谈《琵琶行》…
    白居易简介
    《琵琶行》知识点
    【作品赏析】琵琶行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琵琶行》备课参考
    《琵琶行》教学建议
    《琵琶行》电子教材
    《琵琶行》中的“思”字
    挖掘审美意蕴 陶冶审美情操──《琵…
    《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琵琶行》:琵琶三弹三境界
    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行》音乐描…
    白居易《琵琶行》诗歌鉴赏
    《琵琶行》课文题解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
    《琵琶行》课文分析
    大珠小珠落玉盘 此时无声胜有声──…
    细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琵琶行》多音字辨析
    变虚渺为真切的艺术──论《琵琶行》…
    一曲琵琶说到今
    白居易与琵琶
    《琵琶行》学法指导
    《琵琶行》写作背景
    同是天涯沦落人,落花时节又逢君──…
    谈《琵琶行》中的“转”
    《琵琶行》课本剧
    谈《琵琶行》女主角出场的描写
    “阿姨”是谁?──析《琵琶行》“弟…
    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
    点评《琵琶行》
    我读《琵琶行》
    《琵琶行》知识归纳
    《琵琶行》章法艺术管见
    白居易七律诗《钱塘湖春行》赏析1
    白居易的《长恨歌》
    江南烟雨《琵琶行》
    琵琶亭
    琵琶亭怀古
    《长恨歌》与《琵琶行》的比较阅读
    《琵琶行》章法艺术管见
    笼今罩古有谁堪匹──长篇叙事诗《琵…
    《钱塘湖春行》说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说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
    《钱塘湖春行》教案
    诗词颂读《钱塘湖春行》说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说课
    [诗文译意]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简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4
    《钱塘湖春行》教案5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白居易七律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胡儿能唱琵琶篇──谈《琵琶行》的艺…
    《钱塘湖春行》教案2
    咋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琵琶行多角度赏析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课文评点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鉴赏要点
    《琵琶行》课文导入
    《琵琶行》教学设计
    人之常情是解读作品的钥匙──《琵琶…
    《琵琶行》教学设计
    说《琵琶行》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
    《琵琶行》问题探究
    《琵琶行》重难点讲解
    《琵琶行》疑难解析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文学创作
    《钱塘湖春行》教案3
    《琵琶行》课堂实录
    从《琵琶行》中读到的三类人的生活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的三朵“典型花”
    意蕴深丰 功能多样──谈谈《琵琶行…
    由《琵琶歌》而至《琵琶行》兼及古典…
    “阿姨”是谁──析《琵琶行》中的“…
    《琵琶行》《李凭箜篌行》中的音乐异…
    《琵琶行》教学设计
    关于“冰下难”
    《琵琶行》鉴赏
    关于《琵琶行》
    品《琵琶行》──古诗苑漫步
    《琵琶行》辑评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琵琶行》教学杂谈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典型例题
    班门弄斧 美玉求瑕──《琵琶行》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