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朗读中理解本课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读出词的韵味来。 
    2.感悟词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教学难点: 
    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教学策略: 
    联系注释理解词句,进入情境充分想象,语言激情熏染诗意,分层诵读读出韵味。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音乐,背景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背景引题,激活阅读期待 
    同学们,有一个人,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他却是清代第一词人;他有一首词,虽然只有区区三十六字,却被誉为古今思乡诗词中的经典。这是怎样的一首词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长相思》,一起享受经典! 
    设计理念:开课的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短暂的生命,傲人的成就;精短的文字,仰止的高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助于激发学生急于了解词文的主动性。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1.初步会文。 
    ⑴学生一字一顿地读《长相思》这首词。要求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字念准。 
    ⑵学生尽量用最快的速度读词,促使读流利。 
    ⑶学生试着读出古诗词的韵味,呈现原有学情。 
    2.教师范读,学生谈听老师的朗读后得到的印象。追溯读出古诗词韵味的基本方法:了解背景,理解词意。 
    3.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插图和注解尝试理解文本。 
    设计理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虽然是一个关于朗读的整体目标,但学生在具体达成时却是有层次的。教师适时范读,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感性的目标,也是促使学生主动追寻的号角。此外,及时追溯方法,则是学生达标不可忽视的钥匙。 
    三、研读内蕴,走进诗韵内核 
    1.何处:初步感受征途之艰 
    作者身在何处?品词的上阙,感受征途不易,读中体会不易。 
    2.何声:对比感受故园之美 
    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那里有怎样的声音呢?学生默读全词,找出字里行间的声音来。 
    这里有征途上的声音和故园里的声音,学生充分感受后,便能悟到作者心里的声音“聒”。 
    3.何心:质疑追问情归何处 
    作者身在征途,心在哪里?还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解决为何不回,走进词人两难的心境,走进词的新境界,读出作者的心声来。 
    设计理念:要读出词的韵味,首先要入情。了解作者经过的点,感受路途迢遥、军旅不易,这是思乡的情感基础之一;充分想象征途、故园两个世界里的声音,思乡情感在对比中自然爆发。当然,“长相思”仅仅理解为军旅之怨、思乡之情是不够的,结合词人的背景,责任、理想等因素也可能是他不远离征途的重要原因,学生的思绪在此停留盘旋,全词的格调顿添亮色,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感悟古诗词的意识。 
    四、拓展视野,走向自主语文 
    纳兰性德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词既婉约自然又大气磅礴,想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请读《纳兰词》,想读懂《纳兰词》,请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的瑰丽人生! 
    设计理念:学生要真正学会品读古诗词,一是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有实践的方法与目标。以进一步走进《纳兰词》为驱动,鼓动学生去《纳兰词》里实践,感悟词人词心,这既是课堂学习延伸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堂从“教练场”走向“游泳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游泳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