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长恨歌·白居易|注释|翻译|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本很不错的选修教材。在编排思路和选编内容上别具匠心,充满文学美感和艺术魅力。

  《长恨歌》作为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是最佳不过的了。

   因此我花了三节课时间进行诗歌赏析的方法指导,第一节课重点是识字和吟诵。第二节是以意逆志,围绕“长恨”设计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热情;第三节课则落在“知人论世”,通过已学过的白居易诗歌,引领学生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时代,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整个教学的中心是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第一节课在一片热闹和愉快的诵读中渡过。整堂课经过了四读:一、个别读,读准字音;二、示范读,感知大意;三、结对读,你读我听,找出理解上的难句进行探讨;四、齐声读,理清思路。

 板书如下:

               长恨歌

                   叙事诗

     欢娱之盛--马嵬之变--玄宗之悲--杨妃之苦

 

  第二节课:围绕课题“长恨”,挖掘诗歌意蕴,设计的问题如下,展开小组讨论

1.谁之恨?

2.为何“长恨”?

3.怎么写“长恨”的?

要求:1.不求完美,但求有真实体验

   2.结合己有知识,但观点必须有文本诗句做支撑

   3.后两个问题要分点回答。

   4.每小组推荐个代表发言。

板书:

   谁之恨      为何恨?            如何写“恨”的?

 唐玄宗之恨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   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杨贵妃之恨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白居易之恨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讽喻悲叹,叙中含情

 

 第三节:我眼中的白居易

 1.白居易生平故事 

 2.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哪些诗?重温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送别》 钱塘湖春行》《长恨歌》《花非花》,并按诗歌主旨分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

 3.总结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4.口头作文《我眼中的白居易

板书:

   白居易:平易近人,独善齐身

   诗 歌:用语流便,音律和美

 

 三节课下来,颇有收获,对今后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策略。

一、一首诗一条线,一节课一个点

  三节课中自我感觉最成功的是第二课时。整堂课以“恨”为线索,启发根据自己的体验揣度诗人的意图。学生们的讨论活跃,唐玄宗之恨,杨贵妃之恨和白居易之恨都是学生从诗句中解读而来。只是在如何写恨上,普遍分析空洞。因此,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唐玄宗回宫之后触景生情这节。

二、朗读和鉴赏应隔而不分

 第一节为纯诵读课,因为诗歌篇幅长,纯粹的诵读课显得有些单调,只是偶尔有学生读错字音,便会制造一些笑话,如将”姊妹弟兄皆列土“读为“姊妹弟兄皆烈士”,“渔阳鼙鼓动地来”读成“渔阳屁股动地来”。这些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于文学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应进行录音带读,并竭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加强诵读方法指导,不求全篇,但求一句或一段突破,在诵读中学会披文入情。 

三、将诗人与同时代名人联合,搭建立体背景 

  之前,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诗人形象,但第三堂课,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诗人的理解停留在原有的印象上,如诗歌平白如话,朴实易懂,诗人关心百姓疾苦,没有较高层次的提升。后来启发学生将白居易李白杜甫进行简单的比较,才稍微产生了一个思维高度。我想,将“诗人朋友眼中的白居易”拿出来,就会更丰满,更立体。《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长恨歌·白居易|注释|翻译|赏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