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上党郡考
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古代人物分类索引 >> 周朝人物 >> 正文

战国上党郡考

东西部国土的咽喉。所以赵国势力的南侵极大的损害了韩、魏两国的利益,因而遭到两国的极大抵抗。公元前351年魏夺赵皮牢、泫氏,打通了河内地区与河东地区的交通,而韩国亦取得了少水中游的端氏,使上党与韩都之间的联系得以恢复。总之在上党南部地区的的争夺中,赵国基本上处于劣势,其势力范围是不断向北退缩的。

最近山西省文物工作者经过实地调查,证实在山西晋城地区存在一条战国古长城,“它东起陵川县平城镇以北与壶关县交界处的马鞅壑村,向西沿高平市北部与长治市、长子县交界的山谷西行至沁水县东峪乡北的雨景山与安泽县交界处止,全长一百二十多公里。”这条古长城大体是沿唐代泽州与潞州交界处修筑的。尽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史料可以证明长城修筑的确切年代及其归属,但从走向上来看,这条古长城位于皮牢、端氏、光狼城及泫氏一线以北,我认为它所表示的当是赵国势力在上党南部地区向北退缩之后的一种地理上的平衡状态。赵国失去上述诸地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有理由相信长城的修筑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或者更晚一些的时候。由于长城以南地区大部为魏所有,所以长城一线代表的当是战国后期赵、魏两国在上党地区的分界线。

总上所述,战国中前期赵国在上党地区的势力范围大体相当于唐代的仪州全部,潞州东半大部及泽州北部小块地区;韩国拥有沁州全部,潞州的西半部、晋州东面一小部分及泽州沁水沿线地区;魏则基本有泽州除沁水沿线以外的其它地区。及至战国中后期,赵国在泽州北部除长平等少数靠近长城的地区尚在控制外,其余大都为韩、魏两国蚕食。以今地言之,赵上党郡基本有山西和顺、榆社以南,壶关以北,沁县、长子以东,太行山以西地区;韩上党郡有山西沁源、安泽及沁水等地区;魏上党郡有高平、陵川及严城等地区。张守节曰:“三国之上党,赵最大,韩次之,魏最小也。”此说可信,然其所言三国上党辖区之划分实不可靠。

公元前262年,秦伐韩之上党。上党守冯亭以韩不能守上党为由降赵。自此赵兼两上党,其范围遂扩展至整个上党地区的中北部,几占整个上党地区三分之二。

由于韩上党郡是在秦国的军势压力下降赵的,所以秦国不可能坐视赵得韩上党而置之不理。为争夺这一地区,赵、秦两国兵戎相见。三年后终于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结果赵军一败涂地,四十余万军卒尽被坑杀。从这场战争来看,显然,韩上党降赵后,赵国并没有能力完全接管这一地区。战争的地点长平位于少水中游以东长城的南部边缘,由此推测,长平之战前秦国势力已经跨过少水中游,此时秦国至少已经占据了韩上党少水中游地区,赵所得者可能仅有的少水上游的韩上党地。荀子曰:“韩之上党地方数百里,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其意即此。

公元前259年,秦兵三路伐赵,除司马梗一路北定太原及王陵一路南伐邯郸外,中间一路为王龁夺武安。武安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从魏公子无忌救赵来看,此时魏上党地可能尚不为秦所有,所以秦伐武安,当取道赵之上党。由此来看,秦国此时很可能凭借长平之战的胜利夺取全部韩上党地,进且占领了整个赵的上党郡。《战国策·齐策二》“秦攻赵,赵令楼缓以五城求讲于秦,而与之伐齐。齐王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讲于秦。楼子恐,因以上党二十四县许秦王。”即指此种情况。

公元前257年,魏楚合兵救赵,大败秦于河东,赵此时可能借机夺回上党郡及少水上游韩上党地。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于、橑阳,皆并一军。”始皇十一年即公元前236年,阏于与橑阳皆为赵国上党郡属地,赵上党郡当于是年入秦,魏上党郡可能亦于此时属秦。

作者:路伟东,《2002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论讨论会文集》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作者:佚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联系站长 | 人物资料  | 自助友情链接 | 新站登录 | 下载本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