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地理 >> 高中一年级 >> 地理高中一年级期末考试 >> 正文

 

[组图]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复习

查询地高一上末的详细结果

第五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

————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巨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难的原因,说明了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教材从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分析了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效益。最后,教材用了一幅宜昌——重庆段航道剖面示意图和一组数据,形象而具体地阐明了三峡水库对改善川江航运的作用。

u

知识纲要

自然原因

三 洪灾成因

峡 人为原因

工 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

程 防洪 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建 防洪效益 减轻洞庭湖淤积

设 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的 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意 发电 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义 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和 航运 长江航运的重要地位:“黄金水道”

作 三峡水库对川江航道的改善作用

用 其它效益:供水和浇灌、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u重要图释

1、图5.3“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图”

(1)读图后,说出长江中游的主要水文特征: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2)分析“千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措施:荆江河段非凡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形成“悬河”。一旦发生洪水,堤防漫溃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农田、企业、城市、交通要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治理荆江的措施主要有: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完成了几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

(3)在图上找出主要分洪区。

2、图5.5“长江三峡图”

(1)把握长江三峡的组成、名称及其在图上的位置:

表5-1:长江三峡的组成、名称

峡谷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宽谷

大宁河宽谷

香溪宽谷

庙南宽谷

起止点

白帝城 大溪 巫山 官渡口 香溪 庙河 南陀 南津关

说明:①长江三峡的长度数据有多种,如192千米、193千米、204千米208千米等。

②有的著作中把大宁河宽谷划入瞿塘峡,把香溪宽谷划入西陵峡。

(2)在图中找出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

【学习策略】

1、 注重图文结合,要从长江流域的整体去看三峡工程的位置、洪水的成因及其防洪效益、三峡电站的输电范围、三峡工程对川江航道的改善等问题。

2、 注重高、初中知识的联系,例如,对长江洪水的成因就要联系高、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一、长江三峡和长江三峡地区

1、 长江三峡:指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的200千米

左右的河段。江水在这里切开地貌上的三个背斜构造,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大峡谷,峡谷之间被向斜和构造盆地所隔开,形成较为开阔的宽谷。长江三峡即为这些峡谷和宽谷的总称。

2、长江三峡地区:指自宜昌到重庆的三峡工程沉没区(包括葛洲坝库区)及四周地区,称为三峡地区。它大致以三峡工程沉没区及四周移民安置范围为界线,从湖北宜昌到库区回水末端的重庆市,包括沿岸的20多个县(市、区),实际上就是三峡库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和规模

1、位置:位于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距下游(是三峡工程的下游而不是长江下游)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千米。

2、规模:当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经典例题1] 下列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的有 ( )

A.长江三峡 B.长江三峡地区

C.葛洲坝工程坝址 D.三峡工程坝址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重要地理名称空间分布的题目。识记重要地理名称空间分布的方法基本、有效的方法是“地图法”。考生应经常运用地图熟悉地理事象地理空间分布及其结构和空间联系。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的末端,自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大峡谷。三峡地区是指宜昌到重庆三峡工程沉没区及四周地区。葛洲坝位于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位于湖北西陵峡三斗坪。

答案: A、B

三、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峡工程是一座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有巨大的综合效益。(见图5-1)

图5-1



(一)防洪

1、

图5—2

长江洪水灾难的成因

(1)自然原因:上游干流及中游南、北支流洪水同时来袭;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2)人为原因:滥伐森林,造成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围湖造田长江中下游遭受洪水灾难的原因,可以概括如图5-2所示。

(3)社会经济原因:人口激增;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困

2、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

图5-3

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兴建三峡工程是解决长江中下游,非凡是中游地区洪水威胁的要害性工程措施。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非凡巨大,是其它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三峡工程的防洪原理及效益如图5-3所示。

(二)发电

1.

图5-4


三峡地区的水能资源

长江三峡段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和表现如图5-4所示。

2. 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如图5-5所示)

(1)兴建三峡工程对缓解华中、华东及重庆地区的能源供给紧张状况、减轻煤炭供给和运输的压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三峡工程所处的良好区位使其与华中、华东地区的输电距离分别为500Km和1000Km,均处在经济输电范围之内,将成为未来全国统一电网的主导电站。

图5-5

3.环境效益

水电代替火电,减少了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从而保护了环境。

(三)航运

(1)长江航运的重要地位

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Km,年运量占全国内河总运量的70℅以上,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号称“黄金水道”。

(2)川江航道对长江航运的限制作用

川江习惯上是指自宜宾至宜昌之间的长江,因主要流经四川而得名。其对长江航运的限制作用是:地处丘陵和高山峡谷区,地势陡峭,水流湍急,险滩密布,航道条件十分复杂,使长江航运受到很大的限制。

(3)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

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河段的航运条件,对宜昌以下航道也有改善作用。其航运效益如图5-6所示:

图5-6

[经典例题2] 图5—7,回答下列问题:

图5—7

(1)从宜昌到重庆的长江航道长约 千米,人们习惯上称这一段为 航道。

(2)将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的名称

填入图中适当位置。

(3)三峡水库的正常的蓄水位为

米。

(4)三峡水库建成后,险滩被

水流 ,航道 ,万吨级船队可从上海直达 ,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 ”的作用。

解析:本图为三峡地区航道剖面图,由图可以看出三峡地区河道的落差以及三峡工程建设完工后江水深度变化和通航能力的变化,通过填图明确葛洲坝工程属于三峡工程的一部分。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 (1)660 川江 (2)填图略 (3)135——175 (4)沉没 趋缓 加宽加深 重庆 低成本,大通量

知能练习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三峡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是 ( )

A、水资源 B、水能资源

C、水利资源 D、矿产资源

2、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 ( )

A、防洪 B、发电 C、浇灌 D、航运

3、下列无法体现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是 ( )

A、处在长江上游出口的独特地理位置,可调控长江上游的全部洪水来量

B、高耸的水库大坝可用于拦蓄洪水,调节洪峰

C、避免“悬河”荆江干堤溃决所发生的毁灭性灾难

D、缓解洪水对重庆市的威胁并减轻对鄱阳湖的淤积

4、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在航运上的突出意义表现在 ( )

① 使川江河道加宽、加深,增加了航运能力

② 沉没险滩,使水流趋缓,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

③ 可从根本上改变整个长江河段的航运条件

④ 上游能增加运输吨位,降低运输成本,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长江三峡的形成与下列哪些地质作用有关 ( )

A、流水的下切作用 B、流水的溶蚀作用

C、地壳的上升运动 D地壳的下沉运动

6、长江三峡水电站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 )

A、缓解华中、华北地区能源供给紧张的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B、产生的电能可创造巨大的价值

C、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少火力发电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水、废渣

D、可防御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二、综合题:

图5—8

7、读图5-8,回答:

(1)根据事物间的联系,将图中各字母填入下列各项后的横线上:

①河湖淤积 ;②上游干流洪水 ;③水源涵养量减少

④南北支流洪水 ;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2)该联系图主要说明 ,首先是 原因,其次是 原因。

(3)为保护和改善长江流域的环境,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5.2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移民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三峡工程移民问题。修筑水库或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取得人们所期望的水利和水电效应的同时,一般会有相应的淹、占损失和移民搬迁问题。像三峡工程这样举世无双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更是如此,其沉没损失、移民规模、移民安置难度及受公众关注的程度是空前的。

u

知识纲要

百 安置的人口数量多

万 任务 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移 艰巨 人口素质低

民 安置不妥有后遗症

其 资源丰富,潜在环境容量较大

安 就地后靠

置 有利 工程周期长,可从容安置

条件 政府重视,全国支援

移民方针:开发性移民

【学习策略】

1、读图分析:通过读图5.9、图5.10、图5.11,了解三峡工程沉没的范围、移民安置的有利条件、桐树湾村开发性生态农业移民模式。

2、 拓展知识:在课前通过查找报刊、书籍和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地理的爱好,另一方面也是为学习本课提供知识预备,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教学内容

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三峡工程在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其中艰巨性、复杂性最大的当首推移民安置问题。

一、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

表5—2: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

项目

艰巨性的表现

库区受淹特点和移民规模

沉没涉及范围广(湖北、重庆的21个县市区)沉没损失大、移民人数多(1992年84万,2009年达113万)、搬迁规模大

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非凡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得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问题的最大困难

文化、风俗和乡土观念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以往库区移民后遗症影响

以往曾有部分库区移民因没有得到妥善安置而闹返迁,留下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二、移民安置的有利条件

1、三峡资源丰富,潜在的环境容量大

(1)资源有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劳动力资源等。

(2)潜在的环境容量:随着库区资源的开发和移民开发及三峡工程的兴建,所带动的各种产业可吸纳部分移民安置就业。库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可安置部分农村移民。

表5—3:移民安置的有利条件

项目

沉没状况

资源和环境容量

宏观角度

三峡水库沉没的陆地面积仅占库区总面积的1℅

随着库区资源开发和移民开发,以及由于兴建三峡工程所带动的各种产业(如加工业、建筑建材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可拓展足够的环境容量安置库区移民,并吸纳农村移民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

移民结构

搬迁人口中57℅属非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移民随着城镇兴建、工厂搬迁仍可各就其业,一般不存在重新安置问题;移民环境容量实质上是指库区农村移民能否得到妥善安置的问题,其核心是耕地问题。

土地资源

三峡工程共淹耕地、园地2.8万公顷。

三峡库区有荒山坡地130多万公顷,水库还有可供养殖的水面7万多公顷;此外,库区现有耕地中有60℅约50多万公顷属中低产坡耕地。因此,农村移民安置应立足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通过改造部分低产坡耕地,并适当开垦条件较好的荒坡地,建设高产稳产水平梯田和经济林园,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避免生态环境恶化。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根本出路是通过发展大农业来解决耕地不足,不应盲目开垦荒坡地,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尽量避免生态环境恶化。

2、就地后靠,就近安置模式

三峡库区沉没区线状分布的受淹特点有别于一般水库沉没区的片状分布,使得库区移民具有相对分散的特点,且沉没涉及的356个乡镇没有一个被全淹,甚至全淹的村也很少,这有利于移民在本县甚至本乡就近后靠安置,避免了水库移民大量外迁、远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和后遗症。三峡移民搬迁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

就近后靠安置的优点是不离本乡本土,移民轻易接受,且避免了移民大量外迁、远迁所造成的困难和后遗症;缺点是轻易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如过度开垦坡地、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等。

3、工程周期长,可从容安置移民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1994年~2009年,共17年),使得移民安置能够及早进行,可以从容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3、 政府重视,全国支援。

[经典例题1] 三峡移民安置碰到的最大困难是 ( )

A、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B、三峡地区科技、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C、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难度和障碍,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 D、资金严重不足

解析: 移民问题是三峡工程成败的要害。对于三峡移民问题不仅要熟悉到其艰巨性,也应熟悉到安置移民存在的有利条件及国家采取的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内容及作用。本题考核学生对三峡移民安置中碰到困难的把握情况。解答本题常见的错误是认为D选项是正确的,其实移民安置资金由国家统筹安排,不存在不足的问题。

答案:A

三、开发性移民

国家关于三峡库区移民政策的核心是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

1、开发性移民的概念: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

表5—4:开发性移民与赔偿性移民的区别

项目

开发性移民

赔偿性移民

含义

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按沉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

优(劣)势

既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不低于原有水平,又为库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移民致富创造条件。把移民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

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生活仍没有着陆,轻易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

2、开发性生态农业移民模式(后靠式移民安置模式)

移民安置立足于就地后靠,成功地创造了“线上一条路,路边两排房,房后一片园”的后靠安置模式。

表5—5:桐树湾村后靠安置模式

模式

内容

线上一条路

在沉没线以上修建一条公路,解决交通问题

路边两排房

在公路两旁集中建设移民新房

房后一片园

就近为移民开耕地果园,安置生产出路

[经典例题2] 关于三峡库区移民问题的不正确叙述是 ( )

A、移民任务的艰巨性首先表现为百万人口的移民数量

B、移民安置的最大困难是当地文化、风俗和乡土观念的影响

C、农村移民安置的出路在于通过发展大农业来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

D、国家关于三峡库区移民政策的核心是实行开发性移民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三峡移民的艰巨性和有利条件。解题的要害是明确移民数量巨大是艰巨性的根本原因,环境容量不足是移民安置的最大困难,耕地问题是环境容量的核心问题以及三峡移民在政策上的优势。

答案: B

知能练习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三峡工程成败的要害是 ( )

A、资金 B、工程技术 C、移民 D、长江截流

2、三峡移民的艰巨性表现在 ( )

①移民范围广人数多 ②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③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 ④部分移民闹返迁

A、① B 、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3、库区农村移民农业发展的立足点是 ( )

A、发展大农业 B、扩大耕地面积

C、提高单产 D、发展山地畜牧业

4、上海把名牌“白”洗涤品转移到万县生产这对双方的好处是 ( )

①对发达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使之能更有效地发挥优势

②当地引进技术并利用产品声誉、市场,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③吸纳了移民就业,解决了部分移民安置问题

④各取所长,互惠合作,体现了全国对库区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造成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峡库区地形山高坡陡,耕地面积少

B.产业劳动力容量大

C.人口超载,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D.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6、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最大优势在于 ( )

A.可免去一次性补偿,节省大量开发资金

B. 节省移民资金

C. 能实现广辟生产门路、拓展环境容量,更好地安置移民

D. 把移民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利于移民区的长治久安

图5—9


二、综合题

7、读图5-9,回答下列问题:

(1)三峡水库沉没区的耕地类型多为 田和 地,代表性的粮食作物有 ,经济作物有 等。

(2)从三峡库区受淹耕地分布状况可以看出,水库沉没区呈 状分布,库区移民分布具有 的特点。

(3)根据库区受淹特点,三峡移民搬迁大多可以

(4)对三峡库区就近后靠安置移民模式的评价比较恰当的是( )

①搬迁不离开本乡本土,移民轻易接受

②避免了移民大量外迁、远迁所造成的困难和后遗症

③有利于开发和改造荒坡地和坡耕地

④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可以稳定和提高环境容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即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三峡工程作为一个超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十分复杂。教材对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分类说明。最后,教材简要介绍了三峡工程对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

u

知识纲要

三 防洪

峡 三 防治血吸虫病

工 峡 有利于中下游 减轻洞庭湖淤积

程 工 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

对 程 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染

生 的 沉没土地、耕地

态 生 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环 态 诱发地质灾难(地震、滑坡)

境 环 对库区不利 加重泥沙淤积

和 境 加重泥沙淤积

名 效 影响物种生存

胜 应 增加蚊虫孳生

古 不可逆转的——补救或挽回

迹 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影响较大的——有效控制

的 影响较小的——有效防治

影 自然景观:影响不大、形成新景观

响 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文物古迹:迁建、保护、抢救

【学习策略】

1、 知识预备:在课前通过查找报刊、书籍和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

2、读图分析:通过读图了解钉螺、中华鲟、白鳍豚的生活习性,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指建设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

(1)防洪: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血吸虫病: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改变钉螺“夏水冬陆”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3)减轻洞庭湖淤积: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长江中游的水位在洪水期间有所降低,减轻了长江洪水对洞庭湖湖水的顶托作用,从而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4)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调节长江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5)调节局部气候:三峡工程的建设,使三峡库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从而调节了三峡地区的局部气候。

(6)减轻环境污染:三峡水电的使用,改善了华中、华东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减少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2、不利影响及措施

(1)沉没土地、耕地:水库蓄水将沉没土地、耕地。

(2)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诱发地质灾难(地震、滑坡):水库蓄水改变了原有地应力的平衡,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难的可能性增大。

(4)加重泥沙淤积:水库蓄水,使库区水流速度变慢,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

(5)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6)影响物种生存:水库蓄水,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7)增加蚊虫孳生: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根据其所受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不可逆转的、影响较大的和影响较小的三种类型。

表5—6: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生态环境问题

成因

危害

对策

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

不可逆转的,但仍可以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的生态环境问题

沉没耕地

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沉没线下耕地受淹

耕地减少,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

合理开发现有土地资源,发展大农业,解决耕地不足。

沉没文物古迹

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沉没线下文物古迹受淹

文物古迹受损

对被淹文物古迹实施搬迁、防护

影响珍稀水生生物

三峡大坝的阻隔作用,隔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产卵路线,影响白鳍豚的栖息环境

影响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1)采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2)在大坝下游江段形成新的繁殖场所;(3)在部分江段建立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和库区 人地矛盾问题

农村移民开发、城市迁建处理不当

河流含沙量增大,加剧水库及中下游湖区淤积;破坏库区生态环境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牧、果、副、渔大农业生产;(2)改造中低产坡地、三跑田,开发高标准水平梯田;(3)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泥沙问题

水库蓄水后水流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库区和库尾回水区泥沙淤积

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威胁重庆港通航(即碍航问题)

(1)采用“蓄清排诨”的水库运行方式,使来沙和输沙总体趋于平衡;(2)港口整治、航道疏浚

影响较小且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影响大坝安全

(1)三峡坝址及库区为难得的弱震区;(2)工程设计在抗震方面留有余地

影响珍稀陆生生物

(1)移植;(2)人工培育;(3)建立植物园和保护区

[经典例题1] 下列有关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有效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B、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会使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增多

C、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有利于长江野生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繁殖与生存。

D、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解析:解题时首先应明确三峡工程生态效应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其不利影响又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二是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三是对于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危害发生或者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本题中选项B、C错误较为明显,选项D中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并不能减少水土流失,反过来如在移民过程中开发不当,会加剧水土流失,但由于工程建成后,用水电代替了火电,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排放,因此也就减轻了大气污染。

答案:A

三、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1、 影响:有利有弊,利弊参半

三峡工程蓄水后,原来特有的急流险滩等景观将消失;部分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将被沉没(三峡水库将沉没国家重点文物1处,省市级重点文物5处);有些景点虽然存在,却将失去了其从前的魅力。三峡工程建成后,在水库及支流上游还会形成一些新的旅游点及“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景观,将成为当代的世界奇观。

2、 对策:减少损失,开发新景点

(1)对将被三峡水库沉没的文物或迁移重建,或原地保护。

(2)对已知的尚未发掘的重要文物遗址,可在工程建设期内进行抢救或发掘,以使其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搞好旅游规划和治理,加强三峡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新的旅游景区和景点,促进长江三峡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经典例题2] 三峡工程对三峡自然景观的影响是 ( )

A、三峡风光不再有

B、三峡旅游业将一去不复返

C、对自然景观影响大,“高峡出平湖”难比从前三峡魅力

D、对自然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奇峰秀色尚存

解析: 解答此题常见的错误是认为A选项是正确的,产生此种错误是忽视了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小以及三峡工程建设会产生新的景观。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三峡风光还在,同时在水库及支流上游还会形成一些新的景点,而“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景观,将成为世界奇观。

答案: D

知能练习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全面衡量三峡工程的利于弊,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从经济效益看,利大于弊 B、从生态效益看,利大于弊

C、从社会效益看,利大于弊 D、有利有弊,利弊相当

2、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 ( )

A、长江流域 B、长江上游

C、长江中下游 D、长江中游

3、库区农村移民开发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和人地矛盾,对此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库区移民尽可能远迁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大农业

C、农村移民大规模产业转化 D、利用移民资金大办企业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在库区

B、对三峡库区被淹文物的补救措施是实施搬迁

C、科技种田可缓解库区人地矛盾

D、三峡工程将加剧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的发病率

5、下列有关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大而不可逆转

B、为防止重要文物屈原祠被淹,补救措施是将其迁建

C、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景观不会有变化

D、“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景观将成为世界奇观

6、属于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与环境不可逆转的影响有 ( )

A、沉没部分耕地和文物古迹 B、 加剧水土流失和库区人地矛盾

C、 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 D、诱发地震和引起滑坡、泥石流

二、综合题

7、读图5-10“水库大坝及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左右两列内容用线连起来:

i.

图5—10

修建水库形成的沉没区

ii. 可明显改善航运条件 a大坝东面的区域

iii. 洪水危害可能减少的区域 b大坝西面的区域

iv. 泥沙容量淤积的区域

(2)建坝时主要应考虑大坝东面、西面)地区的气候与水文等历史资料,建设水电站可利用的水位落差应是图上的 (H1、H2、H3),水轮发电机应安放在图中的 (A或B)位置上为妥。

(3)图b适宜建大坝的河段位于 处(用字母表示)理由是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

教材分析

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的比例高达71℅,因此,中、低产田的改造是国土整治的一项相当重要的任务。教材选取黄淮海平原作为典型案例,首先说明了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和地形;然后,通过分析黄淮海平原的气候、地形,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了黄淮海平原有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最后,教材从分析中、低产田的限制性因素人手,简单介绍了中、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

知识纲要

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范围


黄河下游、五省二市

文本框: 黄河下游、五省二市

大 陆 性 季 风 气 候

春旱多风沙

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冲 积 平 原

文本框: 冲       积       平      原文本框: 冲       积       平      原 文本框: 大   陆   性   季   风   气   候文本框: 大   陆   性   季   风   气   候

地势


低平和缓、岗洼相间

文本框: 低平和缓、岗洼相间

缓斜平原

冲积低平原

滨海平原

气温年较差大

降水集中变率大

不 合 理 开 垦

不 合 理 灌 溉

结构

人类活动

文本框: 结构


u

两个空格

重要图释

图6.1 黄淮海平原地形图”

读图时,首先要看图例,找出黄淮海平原的位置和范围,然后,通过读图例中的“等高线高程”说出黄淮海平原的地形、地势特点。

【学习策略】

1、 综合思维:要从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综合分析黄淮海平原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2、 联系实际:对我省徐淮黄泛平原的旱作土、里下河平原的沼泽土、滨海平原的盐土的成因作出综合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辽阔的冲积平原

1、 范围:黄淮海平原又称华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

2、地形组成及特点

黄淮海平原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高含沙量河流合力冲积而成的典型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由缓斜平原、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三部分组成。

表6—1 黄淮海平原地形的组成及特点

组成

位置

地势

组成物质和主要特征

缓斜平原

山麓

海滨

由山前洪积和冲积物组成,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和燕山山麓

冲积低平原

由各河冲积物组成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

滨海平原

包括渤海沿岸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地势极为低平

缓斜平原即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冲积扇是水流自山地沟谷流至山麓出口处,因流速急剧降低,所携带的泥沙和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冲积扇地势由扇顶向扇缘倾斜,颗粒由粗到细。这里地下水丰富,土层较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它是地表水、地下水汇集的场所,也是地表盐分运移的归宿。

二、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

1、成因:旱涝、盐碱和风沙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这些障碍的形成是黄淮海平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表6-2 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和风沙的成因

因素

灾难

自然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气候

地形

干旱

春季气温回升很快,蒸发旺盛,降水不足。

不合理的开垦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资源能力下降。

洪涝

降水集中(7、8月分)且变率大,夏季多暴雨。

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蓄洪泻洪能力不足

不合理开垦,使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风沙

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干旱易起沙,春季多大风。

地势起伏和缓,缺乏风力屏障。

不合理开垦,出现沙荒地,使风沙肆虐。

盐碱

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致使土壤盐分向地表积聚。

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

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2、影响

(1)旱涝、盐碱和风沙的长期危害会形成涝洼地、风沙地、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业欠收,使农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3)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落后,制约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使这里成为经济落后地区。

三、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1、中低产田的分布

黄淮海平原地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但不同的地域单元土地质量不同,农作物产量也不同。高、中、低产田的分布如表6-3所示:

表6-3 高、中、低产田的分布

地域单元

土地质量及作物产量

缓斜平原

土地质量较高,能够比较充分的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高产田区

冲积低平原

土壤或土壤环境中存在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是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滨海平原

2、低产田的限制性因素

旱涝:排灌条件很差的低洼地或山坡地,轻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1)自然因素 风沙:风沙活动强烈地区,土壤侵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能力下降。

瘠薄:土壤能力比较贫瘠的土壤类型,限制农作物产量提高

只用不养:土壤肥力日益下降。

(2)人为因素 不合理浇灌:浇灌方法或浇灌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提高,引起土壤盐渍化。

综上所述,中低产田限制性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通过对这些限制性因素的治理,就可以改造中低产田,使低产田变为中产田、中产田变为高产田。

3、改造中低产田的意义

(1)黄淮海平原后备耕地不足,现有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很多,因此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2)黄淮海平原现有耕地中大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性因素,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要害所在。

[经典例题1] 下列关于黄淮海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秋多雨,地势低平,易发生旱涝、盐碱

B、从东向西,盐碱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C、土地限制性因素面积占土地总比重最大的是干旱缺水土地

D、黄淮海平原西部地区中、低产田分布较集中

解析:黄淮海平原秋季降水少。从东向西,黄淮海平原地势渐高,盐碱化程度应渐轻。黄淮海平原西部地区,耕地质量较高,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黄淮海平原粮棉稳产高产区,故D选项是错误的。解答本题常见的错误是认为A选项是正确的,只要分析一下黄淮海平原秋季是否多雨就可以排除思维障碍:在正常年份,因受夏季风影响,7、8月锋面雨带控制黄淮海平原,带来大量的降水;秋季,锋面雨带对黄淮海平原影响较小,故降水也小。

答案: C

知能练习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对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质作用是 ( )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流水的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地壳的上升运动

2、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是 ( )

A、西部缓斜平原 B、中部冲积低平原

C、西部滨海平原 D、中西部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

3、黄淮海平原,耕地质量较高的是 ( )

A、缓斜平原 B、冲积低平原

C、滨海平原 D、侵蚀平原

4、黄淮海平原发展种植业的要害是 ( )

A、扩大种植面积 B、加强水利建设

C、实行机械化 D、加强中低产田的整治

5、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季节有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可能导致形成盐碱地的原因是 ( )

A、在地下水位较高的高地,易形成盐碱地

B、在地势低平,雨水较多的洼地,易形成盐碱地

C、在排水不畅的洼地,如气候干旱,则易形成盐碱地

D、经常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做法,会导致盐碱地面积扩大

二、综合题

7、阅读下表的统计资料,回答

类型

面积(万公顷)

占平原土地总面积(℅ )

占限制性因素土地面积(℅)

干旱缺水土地

947.53

28.95

36.27

低洼易涝土地

797.02

24.51

30.51

盐碱化土地

448.48

13.79

17.16

土质过砂土地

276.61

8.51

10.59

受侵蚀土地

143.11

4.40

5.47

合计

2012.75

80.61

100.00

(1)黄淮海平原土地限制性因素面积占平原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 土地、 土地和 土地所占比重较大。

(2) 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3)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

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考点搜索

农业低产区的综合治理

教材分析

自然特点

指导思想

治理模式

主要矛盾

中、 低 产 田 的 综 合 治 理

低 湿 地 治 理

盐 碱 地 治 理

地势低平、渍涝严重

土质好、水源足、水质好

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

水盐运动

土体脱盐

土体脱盐

文本框: 中、 低  产  田  的  综  合  治  理文本框: 低  湿  地  治  理文本框: 盐 碱 地 治 理

本课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说明低湿地和盐碱地是怎样治理的。首先通过有关背景知识的分析,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治理;第二,抓住两地的主要矛盾,提出治理的方法。

u

治理方法

文本框: 治理方法

治理要害

文本框: 治理要害知识纲要

u

两个空格

重要图释

1、6.6 “辛店洼某一地形断面(AB)与水位示意图”

通过读图,不仅能说出在冬春季和夏秋季,丰收河的水位与辛店洼洼底高程之间的变化关系,而且能分析出不同季节辛店洼的渍涝状况及其形成原因。

【学习策略】

1、分析统计资料:例如,通过分析山东禹城10年平均气候资料,归纳出黄淮海平原的气候特点。

2、分析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因地制宜” 提出治理和开发的方法。如低湿地和盐碱地的形成虽然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低湿地主要矛盾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假如采取排水的方法,治理效果不好。采用鱼塘——台田模式,就是利用辛店洼低洼的地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再如,北丘洼的主要矛盾是水盐运动的问题,因此抓住这个核心,进行水盐运动的调控,盐碱地得到了治理。

教学内容

一、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1、 低湿地治理开发的原因——辛店洼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

(1)地势低平:辛店洼洼底海拔17.5米,洼缘海拔19.5米,是全市最低点。

(2)渍涝严重:其成因如表6-4所示

表6-4:辛店洼渍涝严重的形成原因

季节

河流水位变化

地下水位变化

结果

冬季和春季(旱季)

河流水位下降。基本与洼底高程持平,河水不会倒灌入洼地。

下降

洼底盐碱化

夏季和秋季(雨季)

河流水位上升,高于洼地高程,河水有时灌入洼地

上升

洼底沼泽化,洼缘盐碱化

(3)土质好、水源足、水质好: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土壤质地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2、低洼地治理开发的方法:鱼塘——台田模式(或称塘田模式)

以往辛店洼曾采用挖沟排水的措施治理低洼地,但治理效果不明显,因为辛店洼的主要矛盾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挖沟排水因地势低,排水困难,地下水位难以下降,故治理效果不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辛店洼地区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遵循“因洼制宜”的指导思想,逐步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鱼塘—--台田模式

表6-5:鱼塘—--台田模式

项目

内容

指导思想

因洼制宜

生态模式

成鱼养殖塘每个约0.3公顷,根据生物的不同习性养殖不同的家禽和鱼类

台田高1.5~2.0m,根据需要在台田坡地和台地上种植不同的植物

种养结构

鱼塘

表层养鸭,上层养白鲢和鳙鱼,中层养鱼,底层养鲤鱼和鲫鱼

台田

果(苹果)粮(小麦、玉米等)间作,果棉间作,果菜(韭菜、白菜等)间作,果间作

立体种养模式

鱼-果-粮,鱼-果-棉,鱼-果=菜,鱼-果-

治理效果

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经典例题1]根据辛店洼的自然条件,科学工作者 在这里摸索出低湿地的典型治理模式是( )

A、蔗基鱼塘 B、桑基鱼塘 C、鱼塘——台田 D、鱼塘——牧场

解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生产,创造了蔗基鱼塘、桑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等经营模式;辛店洼摸索出的低湿地治理典型模式是鱼塘——台田治理模式,形成了以鱼为中心的四个立体种养模式:鱼——果——粮;鱼——果——棉;鱼——果——菜;鱼——果——(饲料)。

答案:C

二、盐碱地的治理开发

1、 盐碱地治理开发的原因——北丘洼严重的盐碱危害

北丘洼土壤盐渍化严重,盐碱化土壤占可耕地总面积的25℅,大面积的盐碱地使农作物产量低,农民的经济收入很低。

2、 盐碱地的主要矛盾——水盐运动

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又称水盐运动,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使其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水盐运动的时空变化如图6-1及表6-6所示:

图6—1

文本框: 图6—1

表6-6:水盐运动

季节

水盐运动

形成原因

春季(旱季)

积盐

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夏季(雨季)

淋盐

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

秋季(旱季)

积盐

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冬季(旱季)

盐分稳定

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盐分稳定

3、 盐碱地整治的方法——调控水盐运动

整治盐碱地的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采用工程、生物和农业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地调节和控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改造盐碱地的要害是使土体脱盐,人们通过实践创造了许多使土体脱盐的方法,具体内容如表6-7所示:

表6-7:盐碱地整治的方法

方法

做法

目的

适用地块

引淡淋盐

引淡水浇灌,降低作物、林区(1m深土体)土壤含盐量

土体脱盐

低产田盐渍化荒地

井排井灌

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咸水淡化,土体脱盐

重盐渍化荒地

覆盖

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等),抑制蒸发返盐

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低产田盐渍化荒地

生物措施

营造防护林带(林网),果与椿棉间作、培肥、良种等

巩固水盐调节效果、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中低产田

[经典例题2] 有关山东禹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山东省南部 B、过去这里大部分为中、低产田

C、现在这里已成为自给有余的产粮区。

D、这里只有重盐碱地,而没有低湿地和风沙地

解析:山东禹城市位于山东省北部,这里不仅有重盐碱地,而且有低湿洼地和风沙地等低产地。

答案:BC

知能练习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低洼易涝土地的治理措施有 ( )

A、种植茶树、碱蓬等喜碱植物,进行生物治理

B、合理浇灌,有灌有排,排灌结合

C、挖鱼塘,建台田,治理积水洼地

D、挖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2、辛店洼所代表的黄淮海平原低湿地自然条件的特点正确的是 ( )

A、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0m B、土壤质地好,水资源充足,水质好

C、雨季时洼地积水入河,沿河沼泽化 D、沼泽广布,苇蒲遍地,不能开发利用

3、影响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水盐运动的主要因素是 ( )

A、频繁的旱涝变化 B、河水水位的季节性涨落

C、土壤结构的季节变化 D、排灌方式的不合理

4、科学工作者在辛店洼和北丘洼所进行的实验分别是 ( )

A、低湿地治理开发试验,重盐碱地治理开发试验

B、重盐碱地治理开发试验,低湿地治理开发试验。

C、风沙地治理开发试验,涝洼地治理开发试验。

D、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城郊农业开发试验

5、关于塘田系统的叙述合理的是 ( )

A、鱼塘内搞立体养殖,台田上进行间作套种

B、立体种养,提高光能利用率

C、鱼塘已实现立体开发,台田尚未实现立体开发

D、塘田系统已成为低湿盐碱地开发的新型生态农业区。

6、盐碱地土壤中的盐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 )

A、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具有不稳定性特征 B、不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具有稳定性特征

C、表层多,下层少,具有表聚性特征 D、表层少,下层多,具有表聚性特征。

二、综合题

7、图6-2是“辛店洼某一地形断面(AB)与水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辛店洼自然条件的特点,其优点是 ,缺点是

图6-2

文本框: 图6-2(2)20世纪80年代以来,辛店洼整治低湿地的成功模式是 模式,该模式的优越性是

(3)辛店洼在整治前发展农业的首要危害是 ,其次是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地区(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本课介绍了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以及开发农业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u

知识纲要

海陆位置

季风气候

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农业

资源

的优

势和

问题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人地关系

耕地

光源潜力

开发现状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破坏后损失重大


u

两个空格

重要图释

图7.1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大致范围”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大致范围大致是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对照同纬度世界其它地区的地表景观,得出本区是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根据本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把握本区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以及这种气候影响下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特点。

【学习策略】

1、比较分析法:在学习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时,要注重将山区与平原进行对比,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山区在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2、进行综合思维:例如,分析本区气候资源时,应看到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存,人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弥补限制作用的缺陷,提高气候潜力的综合发挥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教学内容

一、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1、 位置范围: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域广阔,其范围大致是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

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2、 区位优势:与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南方低山丘陵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区,具有温

暖湿润的环境,成为回归沙漠地带的“绿洲”,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南方低山丘陵区开发潜力巨大。

表7-1:亚欧大陆回归线四周东西部比较表

亚欧大陆

气候类型

成因

西部

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东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盛行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

3、人地关系:本区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是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缓慢(如图7-1所示)。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大

耕地不断减少

人口增长过快

土地负载较重

人地关系矛盾(人多地少)

人地关系问题

经济发展缓慢

自然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

商 品 经 济 不 发 达

非耕地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低

图7-1


二、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1、气候资源

(1)优势:南方低山丘陵区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有较高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2)问题:南方低山丘陵区由于季风活动及其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轻易造成农业气象灾难(又称灾难性天气),如春季低温阴雨、盛夏干热少雨等。其具体成因及减灾措施如表7-2所示。

表7-2:南方低山丘陵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难及其成因与减灾措施

气象灾难

形成原因

发生区域

减灾措施

春季低温阴雨

冷空气势力较弱,农事较早

江南至粤中、桂中之间的丘陵山区

调整作物种植顺序

盛夏干热少雨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盛夏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大部分地区

发展水利工程,建立防护林体系

[经典例题1] 南方丘陵山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

A、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

B、全年气候暖和,各地都不会受到低温阴雨的影响

C、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基本不受干旱的影响

D、各地都不受气象灾难的影响,对发展农业很有利

解析:南方丘陵山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在江南至粤中、桂中之间的丘陵山区每年春季都受到低温阴雨的影响,对早稻育种不利;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5—9月份,江淮地区每年要受到伏旱的影响;许多地方要受到寒潮、暴雨、洪涝、台风、干旱等气象灾难的影响。

答案:A

2、生物资源

(1)优势: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有很多农林产品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表7-3:南方低山丘陵区几种农产品产量占全国同产品产量的比重

农产品

稻谷

糖蔗

茶叶

柑橘

竹材

油菜籽

松香

产量(万吨)

6754

1989

22.7

70.7

6800(根)

58.8

33.2

占全国(﹪)

40.1

38.6

52.6

39.1

95.0

95.0

96.5

(2)问题:南方低山丘陵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物资源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生物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利用品种单一

大部分人力、物力投向少数几种农作物(如水稻)

对面积最大的次生林抚育、地治理等投入少

大部分生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属粗放经营,深度有限、层次较少

没有因地制宜,对生物品种要求的生态环境重视不够

未能

充分

发挥生产潜力

未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图7-2


3、土地和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影响

在南方低山丘陵区丘陵、山地所占比例很大,大约为76℅,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表7-3:南方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含义

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多宜性

土地可适合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和多个农业部门的需要

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和分层次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假如利用不当,轻易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不稳定性

低山丘陵区坡地上的水土物质随时可能进入运动状态,一旦利用不当就会导致土地性状的全面改变

组合性

丘陵山地地形复杂,各种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2)土壤资源的问题及改良

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分布面积较大。红壤是在湿热环境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红壤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低产土壤之一,需大力改良,其特点和改良措施如表7-4所示。

表7-4: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的特点及其改良措施

土壤性状

改良措施

瘦(有机质少、肥力低)

种植绿肥植物,增加有机质含量;增施矿质肥料,丰富协调土壤养分

酸(酸性强)

施用石灰物质(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粉),中和土壤酸度

粘(土质粘重)

在土壤中掺人砂子,改良土壤结构

南方低山丘陵区可以种植茶树、杉木、马尾松等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以实现生物品种的适地配置。

4、 水资源

南方低山丘陵区降水丰富,河网密布,便于开发利用,同时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地形复杂,利用的难度增大。

建设水电工程

发展浇灌农业

水 资 源 丰 富

河 流 众 多

水 系 发 育

地表侵蚀切割

相当强烈

地表山丘、盆、

谷交错分布

地 形 复 杂

土地利用类型

多样(利)

增加开发利用

难度(弊)

图7—3

文本框: 水  资  源 丰 富文本框: 河  流  众  多文本框: 水  系  发  育文本框: 地  形  复  杂


此外,有利于南方低山丘陵区进一步开发的还有社会经济条件,如劳动力资源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等。

三、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是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而且由于本区人均土地少,单位面积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都较高,本区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加上本区多为地表疏松层覆盖不厚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层被剥蚀,石质裸露,遭到破坏后治理难度大,有变成“红色荒漠”的潜在危险。其成因和危害如图7-4所示:

人口密度大

人多地少

薪柴匮乏

毁林开荒

砍林取薪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降水变率大

地形起伏大

气候

地形

危害大,损失大

治理难度大

图7-4


[经典例题2] 下列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地关系日趋缓和 B、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产值高

C、单位面积流失土地造成的损失大 D、土层深厚,生态环境好

解析: 南方丘陵山区的人地关系日趋紧张;这里多为地表疏松层覆盖不厚的石质山地,不少地区已经引进了生态环境的全面恶化。

答案:B、C

知能练习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山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

A、气温年变化大 B、垂直分异 C、人烟稀少 D、生态系统脆弱

2、南方低山丘陵之所以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主要原因是 ( )

A、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受西风带影响

C、受夏季风影响 D、受海陆位置影响

3、下列有关南方低山丘陵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地矛盾明显 B、耕地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C、商品经济不发达 D、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4、南方丘陵山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 )

A、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

B、全年气候暖和,各地都不会受到低温阴雨的影响

C、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基本不受干旱的影响

D、各地都不受气象灾难的影响,对发展农业很有利

5、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和土壤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丘陵山地占3/4以上 B、土壤、气候、生物垂直分异较明显

C、丘陵山区的土地性状稳定 D、土壤特性良好

6、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有 ( )

A、施用石灰物质 B、补充酸性肥料

C、种植瓜果素菜 D、在土壤中掺砂子

二、综合题

7、读图7-5“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和“美国五大湖地区图”,回答:

图7-5


(1)气候类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 ,五大湖地区为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商品 生产基地,五大湖区四周属 农业带。

(3)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若长江中游地区的土地若被撂荒,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填一个或一个以上选项,多填、错填均不得分) ( )

A、禁止刨毁林,杜绝滥垦 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

C、筑沟开垦,进行合理浇灌 D、引进耐碱作物品种,改良盐碱化土地

E、植树种,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4)两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共同之处(最少四点)

(5)列举两地两个相同的工业部门

(6)关于甲图的叙述,合理的是 ( )

A、该图所示区域即为南方低山丘陵区 B、该图所示区域属于我国的南方地区

C、该图所示区域即为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 D、该图所示区域即为我国的江南丘陵地区

(7)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包括的主要丘陵地带有 ;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内的风景名山有江西的 、安徽的 ;“五岳”中的 、四大佛教名山中的 (浙江)和 (安徽)以及革命纪念地 (江西)和 (鄂、皖交界)均分布在本区。

7.2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考点搜索

地区(山区)综合开发途径

教材分析

在熟悉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本课主要介绍综合开发农业资源的一些具体做法。课文重点讲了两个内容:建立立体农业体系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的问题。

u

知识纲要

走立体农业道路

优势资源开发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生 态 建 设

水 土 保 持

封 山 育 林

解 决 生 活 用 能

推广生活用煤

营造薪炭林

炉灶技术革新

大办沼气

文本框: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文本框:   生    态    建    设文本框:   水    土    保    持文本框:   封    山    育    林文本框: 解  决 生  活  用  能


u

两个空格

重要图释

图7.6 “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

通过读图说明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布局形式——丘上林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学习策略】

1、比较分析法:将山区和平原的自然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注重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效。

2、抓主要矛盾:造成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抓住众多原因中农村生活用能短缺这一主要矛盾,采取切实措施,就能实现封山育林、保持水土的目的。

教学内容

一、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1、目的和意义

(1) 目的: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丘陵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

(2) 意义:有利于低山丘陵山地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多方面利用和多层次利用。

2、开发模式

(1)走立体化农业的道路

①发展立体化农业的原因: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地形地貌多样,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1;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状况脆弱。

②千烟洲的立体农业生产体系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林地、地、耕地、水面甚至家庭院落都已被利用);农业生产类型多样(林业、畜牧业、渔业、种植业等都有安排),且林业用地(包括果园和经济林地)面积最大,超过农业用地的一半,反映出千烟洲的农业结构已从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林业为主。

布局形式:丘山——丘下为“用才林——经济林和毛竹——果园或人工地——农业——鱼塘”。注重这里的鱼塘与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以及黄淮海平原低湿地上的鱼塘功能有明显差异,这里的鱼塘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微型水库蓄积降水和农沙,使塘坝以下的农田免受洪涝灾难,保证旱季农业浇灌。次要作用是发展水产养殖业。

表7-5:几种基塘模式

地区

形式结构

千烟洲的基塘模式

基鱼塘、果基鱼塘

辛店洼的塘田模式

鱼-果-粮、鱼-果-棉、鱼-果-鸡、鱼-果-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模式

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

千烟洲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如图7-6所示。

[经典例题1] 南方丘陵山区建立立体农业体系,与下列因素关系密切的是( )

A、土地类型结构

B、人均耕地

C、劳动力因素

D、生态环境

图7-6

图7—7 丘陵山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

解析: 丘陵山区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1,根据这样的土地类型结构,因地制宜安排相应的品种,宜于建立立体农业,南方丘陵山区人口密度的大,人均耕地少,发展立体农业可提高利用效率;立体农业可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A、B、D

(2)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①原因: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是山区致富的一条重要的道路。因为只有对山区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山区的资源优势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

②商城县的模式:淮南麻鸭系列;中华猕猴桃系列;残次木材系列

通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比较,使我们熟悉到每一个地区都有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开发的要害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合理发展牧业是山区生态农业的核心。

二、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是南方低山丘陵区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是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切实解决生活用能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封山育林、保持水土的目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水土保持的措施等具体情况如图7-7所示。

农村

生活

燃料

结构

不合

薪炭

消费

量大

与薪

炭提供量

滥伐林木

乱铲

推广生活用煤

推广节能炉灶

大办沼气

营造薪炭林

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图7-7


[经典例题2]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B、有利于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

C、有利于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多方面、多层次利用 D、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解析: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合理利用多种农业自然资源,例如本节所讲的“立体农业”,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各种水土资源,不仅仅是耕地,还有地、林地、水面等;二是对某一种资源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用,如对某种农产品系列加工等。概括起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答案: A

知能练习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 河南省商城县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方面的特色是 ( )

A、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B、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C、实行企业化种植园 D、木材加工出口创汇

2、 南方低山丘陵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风沙危害 C、洪涝灾难 D、环境污染

3、 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要使其真正实现,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

A、人口迁移问题 B、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

C、育林区的治理问题 D、农民的耕地问题

4、 目前,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办法有 ( )

①推广生活用煤 ②推广节能炉灶 ③营造速生薪炭林

④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 ⑤实现农村能源电气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5、 下列有关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立体农业的主要作用是 ( )

A、有利于农业的良性循环 B、减少耕地的压力

C、有利于发展工业 D、有利于实现机械化

6、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主要指 ( )

A、生态建设 B、科技兴农 C、发展立体农业 D、系列开发优势资源

二、综合题

7、图7—8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7-8

(1)沼气厂的原料来源有

(2)这种生态农业的好处是

(3)农村使用沼气作燃料,这对防止水土流失有何意义?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区域发展商品农业的条件

教材分析

农业为我国基础部门。教材选取东北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围绕东北国土开发整治中的基本问题——农林基地的建设,突出了该区域发展的主题思想。为了更好地分析东北的区域优势和劣势,本课介绍了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地理背景。

u

知识纲要

范 围

位 置

气 候

地 形

经济特征

土地资源优势

森林资源优势

气 候 条 件

良好的工业基础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文本框: 东 北 农 林 基 地 的 建 设文本框: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u

两个空格

重要图释

图8.1 “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

首先把握东北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及纬度位置的特点、四周的邻国(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濒临的海域(渤海、黄海),然后找出组成东北区“山还水绕、沃野千里”的主要山脉、主要河流,最后找出组成东北平原的三个部分。

【学习策略】

1、注重学科内知识综合:学习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地理背景,要注重与初中地理区域知识的综合。

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熟悉到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变传统的“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错误观念,建立起可持续农业的观念。

教学内容

一、区域概况

1、 范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

2、 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3、 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夏温较高,热量与水配合协调,热量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南北热量状况不同,作物分布也有差别。如表8-1所示。

表8-1:东北地区南、北部热量状况与作物分布的比较

地区

温度带

≧10℃的积温

作物

南部

暖温带

(>3400℃)

3600℃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

中部

中温带

(600℃~3400℃)

1000℃~3600℃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

北部

寒温带

(<1600℃)

1000℃

春小麦、大豆

4、地形: 东北区的地形分布状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如表8-2所示。

表8-2:东北区的地形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三大林区之首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5、经济特征: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发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资源优势

1、 耕地面积扩大

(1)数量较多(如表8-3所示)

表8-3:东北区的耕地数量

项目

数量(1995年)

在全国及全区的地位

总面积

2000万公顷

占全国耕地的1/5,占全区土地的16℅

人均面积

0.17公顷

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每劳力担负面积

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

(2)分布: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2、 土壤肥沃

东北区大部分平原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黑土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匈、罗、乌、俄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其分布特征如表8-4所示。

表8-4:东北区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

类型

分布区

特征

重要性

黑土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

有机质含量高(2.5℅~7.5℅),黑土层深厚(60cm~80cm),肥沃,生产能力较高。

黑土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黑钙土

松嫩平原中部

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如图8-1所示)。

东北平原

耕地集中连片(多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地势平坦,坡度多在1°以下

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图8-1


三、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广大的山区分布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东北区森林资源优势如表8-5所示:

表8-5:东北区森林资源优势

优势

具体表现

全国最大的林区

森林面积约5000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42℅,人均林地超过0.5公顷,为全国人均的8倍;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森林总蓄积量占全国的1/3,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8.4℅(1885年)

宜林地区广

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

森林树种丰富

森林树种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主要林木有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混交林

[经典例题1] 针对东北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东北区将建设成全国性的 ( )

A、商品粮基地 B、商品棉 C、林业基地 D、牧业基地

解析:东北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为农林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里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优势(东北平原居全国三大平原之首)、森林资源优势(东北林区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和矿产资源优势等三方面,而且不管是人均面积还是人均林地面积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非凡适宜建设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生产基地。

答案:AC

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基地的建设)

1、条件和成就(如图8-2所示)

土地资源优势

森林资源优势

气 候 条 件

农业机械制造

工业基础

自 然 条 件

农 林 基 地 的 建 设

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

渔业俱全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全国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

图8-2

文本框:  自  然  条  件文本框: 农 林 基 地 的 建 设


2、需注重的问题

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土地资源的开发还要注重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能力很高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动物栖息地,又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与物质资源。湿地资源遭破坏,会带来水环境污染加剧、土壤沙化和盐碱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等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的农业发展非凡是粮食生产不能靠垦殖湿地扩大耕地规模来实现,应该对现有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建设和有效保护,实施有利于保护湿地,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

[经典例题2] 下列有关东北三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辽宁省南部积温增多,可以种植棉花

B、黑龙江省东部多盐碱地,西部多沼泽地

C、丰满水电站、白山水电站是在同一条江上的电站

D、位于辽宁省西部的阜新是全国闻名的露天煤矿

解析: 在松辽平原西部,雨水较少,洼地往往成为盐碱地;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沼泽地面积最大;位于辽宁省西部的阜新是全国闻名大煤矿,但不是露天煤矿,而辽宁省的抚顺有很大的露天煤矿;丰满水电站和白山水电站均建在松花江上。

答案:AC

知能练习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 东北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是 ( )

A、北部有春小麦、大豆 B、中部有冬小麦、玉米、水稻

C、中部有冬小麦、玉米、甜菜 D、南部有春小麦、棉花

2、 关于东北森林资源及林业基地的正确叙述是 ( )

A、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西侧、长白山东侧和小兴安岭山地

B、森林树种丰富,多以云杉、冷杉为代表的寒温带针叶林

C、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林木采伐基地

D、今后应大规模退耕还林,退湿地还林,加强抚育和更新

3、 东北区今后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 ( )

A、发挥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优势,扩大耕地面积

B、完全依靠现有耕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在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扩大耕地面积

D、充分利用沼泽、滩涂、湖泊等湿地资源

4、 东北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到北顺序的是 ( )

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B、森林类型:暖温带常绿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

C、平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D、土壤:黑土、黑钙土、甸黑土

5、 关于东北区宜农荒地的正确叙述有 ( )

A、东北区宜农荒地资源数量多、肥力高、平坦连片

B、东北区荒地集中分布于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C、东北区后备耕地资源丰富,要加速和大规模开垦

D、东北区的宜农荒地是东北乃至全国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所在

6、 关于东北平原黑土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平原中东部发育为黑土,中西部发育为黑钙土

B、黑钙土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东部、北部和三江平原的西部,黑土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C、黑土土层厚,腐殖质层薄,有机质层厚

图8—3

D、黑土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二、综合题

7、读图8—3回答:

(1)在图上出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并填注名称

(2)用虚线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范围

(3)东北区的地形结构特点是

(4)东北区最南的商品粮基地在 省,以 作物为主,属于 农业地域类型,其形成的区位因素是

(5)东北区最大的优势资源是

8.2 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考点搜索

区域发展商品农业(商品粮)应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教材分析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是东北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的核心问题,所以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本课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的开发,二是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土地资源的开发关系到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基础。

u

知识纲要

水土保持

土壤培肥

黑土冲刷

肥力下降

富含有机质、潜力大、易开垦

水分过多、质地粘重

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黑 土

沼 泽 土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商品粮基地作物分布

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

文本框: 黑  土文本框: 沼  泽  土文本框: 土  地  资  源  开  发文本框: 商 品 粮 基 地 的 建 设


优势

改良


保护

u

两个空格

重要图释

图8.7 “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对照图例,能够说出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地区,并能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市场、交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这些农作物在本区分布的主要区位优势。

【学习策略】

1、学会利用案例法整理和分析区域开发的一般思路,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要领。

2、运用综合思维、区域思维的方法,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区位条件和发展方向,从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找出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再运用战略思维,结合农业区位因素和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其发展的方向。

教学内容

一、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

(一)黑土的利用

1、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如图8—4所示)

黑土辟为耕地

自然平衡遭破坏

黑土

冲刷

黑土层变薄

土壤肥力下降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图8—4


2、黑土的合理开发利用

东北黑土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因此,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水土保持和培肥土壤两方面,实验证实秸杆还田是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最普遍的办法(如图8—5所示)。

坡面治理

沟壑治理

植树造林

水 土 保 持

黑 土 利 用

黑 土 培 肥

增施有机肥、

种植绿肥、牧

秸 杆 还 田

图8—5

文本框: 水 土  保  持文本框: 黑 土  利  用文本框: 黑 土  培  肥


(二)沼泽的保护

1、 分布状况: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低平原,沼泽广布。

2、 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雨水较多,集中在夏季;(3)气候寒凉,蒸发量小;(4)冻土发育,土壤中水分不易排干,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3、东北区沼泽的作用: 东北区沼泽的环境效益与沼泽遭受破坏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图8—6所示:

生态效益

蓄水池和水源地

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丹顶鹤、天鹅栖息地

沼泽植物资源

东北

陆地

生态

系统

的重

要组

成部

沼 泽

破 坏 后 的 负 面 效 应

盐渍化土壤面积扩大

河川径流量减少

动植物资源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图8—6

文本框: 沼           泽文本框: 破  坏  后  的  负  面  效  应文本框: 沼           泽,文本框: 破  坏  后  的  负  面  效  应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4、东北区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开垦前,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沼泽荒原景观。目前,三江平原已拥有4600多万亩耕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三江平原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经出现环境恶化的现象,如气候变干,旱灾增多,水土流失加重,有些耕地还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珍稀动物减少。因此,现在的北大荒决定不再开垦荒地,还要因地制宜,实行退耕还林、还、还湿地。

[经典例题1] 有关东北沼泽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沼泽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 B、是我国特有的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

C、应全部开垦为耕地,充分加以利用 D、要有计划地保护沼泽

解析:沼泽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既有沼生和湿生植物、沼泽动物和微生物,又有各种非生物系统;不能忽视沼泽在自然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在合理开发利用沼泽的同时,对某些类型的沼泽要加以保护。

答案:AB、D

二、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生产特点

(1)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区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强,商品率高,商品粮多。

(2)机械化水平较高

2、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农作物及其分布状况

表8-6: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状况

作物

分布区

粮食作物

细粮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

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杂粮作物

玉米

分布普遍,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是我国的“玉米带”

谷子

分布普遍,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高粱

松辽平原为主产区

经济作物

大豆

平原地区最多,北部多于南部

甜菜

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三江平原

亚麻

黑龙江省产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四周

3、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东北区的农业进行了大量投资,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新建了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农场耕地面积和技术装备均居全国各地农场的首位。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所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而且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国营农场密集、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粮食商品率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4、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综合开发

东北区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


总结: 搞好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和利用、治理和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不能通过大幅度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来发展粮食生产,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

[经典例题2] 东北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解析: 商品粮基地是指以销售粮食为目的而进行农业生产的地域。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商品粮基地,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粮食的商品率高、增产的潜力大等。东北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全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就自然条件而言,黑土肥沃,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粮食产量高;宜农荒地多,增产潜力大;就其社会因素而言,东北地区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少,剩余的粮食较多,可以提供大量的商品粮。因此,商品粮基地的形成过程中,粮食生产的数量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答案: D

知能练习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保护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是 ( )

A、秸秆还田 B、增施化肥 C、植树造林 D、焚烧秸秆

2、假如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将可以 ( )

A、降低环境质量 B、使农业减产

C、有大量沼泽动植物资源 D、使气温年较差增大

3、下列商品粮基地,提供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的是 ( )

A、江汉平原 B、太湖平原 C、松嫩平原 D、三江平原

4、东北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基础是 ( )

A、提高种植业生产能力 B、大力发展养殖业

C、大力发展加工工业 D、退耕还林、还、还湿地。

5、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 ( )

A、农作物生长 B、黑土冲刷 C、使用化肥 D、水土流失

6、东北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产粮食 B、保护环境 C、提高经济效益 D、实现农业机械化

二、综合题

7、读图8—7,完成下列要求:

(1)填写山脉名称:A ,B ,C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平原及代表性土壤和作物分别是D ;E ; F

(3)东北区的地形结构特征是

(4)图中数字代表的邻国分别是1 ,2 ,3 ,4

(5)2000年黑龙江省政府作出停止开垦北大荒沼泽地的决定,试从生态学、经济和政治三方面说明这一保护湿地的举措的意义。

图8—7

(6)停垦沼泽后农业发展的出路是

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考点搜索

区域发展商品农业(林业资源)应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教材分析

本课是是在第一课讲述东北森林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东北林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目的是以东北林区为实例,让我们了解我国林区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u

知识纲要

东北林区生产概况

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在我国林业中的地位

采育失调

皆伐为主

发掘森林工业潜力

现 状

合理利用与保护

合理采伐

营造人工林

促进珍稀树种更新

提高综合利用率

综合开发森林资源

综 合 开 发

文本框: 现  状


u

两个空格

重要图释

1、8.12 “东北林区的分布”

对照图例能够说出东北林区的三大分布区的名称、位置、森林类型及其主要树种。

2、8.13 “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分布”

根据地图说出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的位置、范围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并进而说出“三北防护林”的位置、范围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学习策略】

学会运用区域思维、综合思维的方法,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针对某个区域开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具体措施。

教学内容

一、林业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1、东北林区在我国林业中的地位

(1)全国最大的林区:林地5000万公顷,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1/4上;人均林地超过0.5公顷,是全国人均林地的8倍,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木材蓄积量22.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

(2)全国最大的木材基地:木材产量约占全国的40%。

2、东北林区生产概况

东北林区的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发达,其中森林采伐业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3、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分布

表8—7: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分布

林区

自然条件及森林类型

优势树种

大兴安岭林区

纬度高,气温低,只适宜耐寒树种生长,属寒温带针叶林

兴安落叶松等

小兴安岭林区

气候暖和湿润,土壤肥沃,适于针阔混交林生长属温带针阔混交林

红松、水曲柳

长白山林区

红松、紫椴

除上述天然林区外,东北地区还有大面积的人工防护林,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这里是风沙干旱区,林木稀少,风沙危害较重,营造的防护林带已经成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

4、东北林区林业开发中的问题

(1)采育失调,资源破坏

森林质量下降

采 育 失 调

采 伐 大 于 更 新

有林面积逐年减少

可采资源日趋枯竭

原始林呈零星分布

多为次生林,径级小,材质差

含义

图8—8

文本框: 采  育  失  调文本框: 采  伐  大  于  更  新

森林资源减少

资源减少

文本框: 资源减少


(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风沙、旱涝等自然灾难频发

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

生物资源多样性减少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森 林

覆 盖

率 下

毁 林

大 于

造 林

图8—9


(3)采伐以皆采为主,森林资源浪费严重

不分

树龄

全部

伐掉

省工

便于机械化作业

森林资源浪费严重

不利于森林天然更新

成本低

含义

图8—10

文本框: 皆           伐文本框: 成本低


二、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首要任务: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

2、工作重心:要从目前的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材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

3、生产方针:保护、恢复、发展并重

东北区虽然森林资源优势显著,但由于多年的过量采伐,导致可采林木资源锐减并濒临枯竭,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经典例题1] 读图8—11,回答下列问题:

图8—11

(1)此图反应了 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按资源性质分类它属于 资源。

(2)图示突出的环境问题 ,其中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3)东北区此类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重点是 ,实施的方针是

(4)东北区以此类资源为生产对象的工业称为 ,它包括 ,目前产值比重大的是 ,另一种尤其是以 为主。

解析: 解答此题需明确森林资源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可以不断更新。森林资源虽属可再生资源,但进行破坏性开采利用之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因此,对可再生的森林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具体要求是如何保护和促进其更新,以及如何充分地加以利用。

答案: (1)森林; 可再生; (2)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滥伐森林; (3)从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以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 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 (4)森林工业; 木材采运业; 木材加工业; 木材采运业; 锯材加工业。

4、措施:

(1)坚持合理采伐

(2)积极营造人工林

(3)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4)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5)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三、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1、东北林区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开发的原因

①一些林场可采资源基本枯竭或濒临枯竭;

②一些林区木材不能就地加工,经济效益很低,产品结构单一;

③原木大量外运,造成运输紧张。

2、综合开发具体措施

①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发展多层次林产品深加工

②发展动植物采集、养殖、栽培技术

③发展果园业和柞蚕生产

3、安图县模式: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

总结: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具体措施是针对林业生产中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如“坚持合理采伐” 是针对“采育失调”提出来的;“积极营造人工林”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则是为了解决森林开发中的“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

[经典例题2] 要进一步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要害在于( )

A、加快森林资源的采伐 B、封山育林、只育不采

C、大力发展木材采伐业 D、加快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

解析:对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是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的要害。木材采伐业是一种低层次的森林工业;封山育林,只育不采,只是针对过伐地区,不能一概而论。

答案:D

知能练习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东北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 )

①大兴安岭 ②小兴安岭 ③长白山地 ④三江平原 ⑤松嫩平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目前东北林区生产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包括 ( )

A、采伐 B、综合利用 C、营林 D、提高森林覆盖率

3、下列城市中最接近小兴安岭的森林加工工业中心是 ( )

A、哈尔滨 B、佳木斯 C、长春 D、齐齐哈尔

4、我国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是 ( )

A、“三北”防护林体系 B、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

C、沿海防护林体系 D、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5、关于东北林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森林采伐大于更新 B、森林质量下降

C、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 D、森林采伐以伐大树为主

6、下列关于东北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北“三宝”是人参、鹿茸、东北虎

B、成材周期短的林木,木质较好

C、东北柞蚕生产主要供区内纺织工业需要

D、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其首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二、综合题

7、下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1965年和1975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后回答:

项目

1965年

1975

A森林覆盖率

20℅

3℅

B耕地面积

40万亩

70万亩

C年降水量(mm)

450

380

D气温年较差(℃)

23

30

E当年旱涝灾难次数

1

2

F河流含沙量

2℅

12℅

G当年粮食亩产量

500斤

250斤

H当年粮食总产量

2亿斤

1.75亿斤

(1)由A、B两个栏目可以看出,1965年~1975年间该地区耕地面积的增加是靠 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获得的。

(2)由C、D、E、F、G、H等栏目可以看出,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 恶化, 加剧,最终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3)今后,该地区应进一步保护好现有森林,并进行 ,加快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第五~八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表中。

1、东北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

2、东北区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破坏严重的原因是

①水旱灾难 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

③滥砍滥伐,毁林开荒 ④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⑤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 ⑥居民烧柴,伐木取薪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3、关于黑土的利用与保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建设商品粮基地,以保持黑土较高的生产力

B、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以提高土壤肥力

C、注重土壤的培肥,以避免土壤冲刷

D、植树造林可以减轻土壤冲刷

4、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分布集中的地区在

A、整个平原 B、斜缓平原 C、山前冲积扇平原 D、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

5、南方丘陵山区建立立体农业体系,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土地类型结构 B、人均耕地 C、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 D、地形地貌

6、开发性移民方针指

A、按沉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

B、给移民安家落户发放一次性安家费

C、移民没有补偿费,由国家统筹安排移民开发资金

D、除给移民一次性补偿外,国家统筹安排移民开发资金,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作全面安排

7、下列关于三峡水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水库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

B、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C、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有利无弊

D、三峡工程对库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

8、库区农村移民开发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和人地矛盾,对此采取的措施有

A、库区移民尽可能远迁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大农业

C、农村移民大规模产业转化 D、利用移民资金大办企业,办大企业

9、一般年份,长江干流不致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洪峰。但有的年份,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致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峰。“多股洪水”主要指来自

A、川江各支流的洪水 B、南北两岸支流的洪水

C、汇入荆江的支流的洪水 D、南北两岸支流和川江的洪水

10、三峡工程对宜昌市的发展将会起到的作用是

A、促进宜昌市工业的发展,因为当地要为工程提供施工机械

B、带动宜昌市建筑业的发展,因为工程的施工单位一定是当地的

C、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因为庞大的工程带来了巨大的劳务需求

D、为当地教育增加了负担,因为大批施工人员的子女要入学

11、山区与平原相比,具有的特征是

A、地表坡度大,利于耕作 B、气候较湿润,利于耕作

C、土层较深厚,利于林业 D、环境复杂,利于多种经营

12、南方丘陵山区在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方面与北方相比,主要优势是

A、耕地后备资源充足 B、人均土地相对较多

C、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D、生物品种比较丰富

13、南方低山丘陵区之所以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主要原因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受冬季风影响

C、受夏季风影响 D、受信风的影响

14、关于我国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阴山、秦岭 B、属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

C、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

D、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15、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是

A、施有机肥 B、施肥 C、秸秆还田 D、施化肥

16、目前,东北林区的森林开发利用的要害是

A、加强木材采运业的发展 B、种植风景树、提高旅游价值

C、发展果园和柞蚕业 D、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

17、整治盐碱地工作的核心是

A、以治沙为中心 B、以治水为中心

C、以治地为中心 D、以种植为中心

18、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 B、热量不足 C、土壤贫瘠 D、地形坎坷

19、“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

A、小麦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水稻种植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0、三峡工程成败的要害是

A、资金 B、工程技术 C、移民 D、长江截流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表中。

21、南方丘陵山区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相比

A、水热资源明显优于其他两区

B、土地条件明显优于其他两区

C、农业所生产的生物品种丰富多彩

D、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图一

22、图一中各地段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A、①村落②林地③耕地

B、①耕地②果园③林地

C、①耕地②林地③村落

D、①耕地②村落③林地

23、下列关于三峡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采用的是“多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一次性移民”的建设方案

B、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环保作用

C、防洪与发电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

D、三峡工程建设将减轻西南地区铁路运输的压力

24、过量开采地下水的严重后果是

A、可引起土壤盐渍化 B、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

C、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变坏 D、会引起土壤沙漠化

25、黄淮海鱼塘——台田模式与珠江三角洲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具有的共点是

A、治理低洼地 B、治理盐碱地

C、发展立体农业 D、形成模式的自然条件相同

26、造成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重要人为原因是

A、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B、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D、地表质地疏松、河流众多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松嫩平原中西部黑土广布 B、东北是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C、东北各工业部门中,石油发展相对较快 D、辽南可种冬小麦及棉花

28、三峡工程建设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A、库区、库尾泥沙淤积加重 B、水库沉没耕地和文物古迹

C、影响珍稀水生动物的洄游和生存环境

D、增加库区、库岸发生地震、滑坡的可能性

29、北丘洼与辛店洼自然条件与治理开发的共同之处有

A、两地均有大面积的低湿涝洼地和风沙盐碱地

B、两地都有土地分布集中和水土资源丰富的特点

C、两地的整治都贯彻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D、两地的基本方法都是调控水盐运动

30、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基于

A、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 B、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多样性

C、我国工业部门的多样性 D、农业治理方式的多样性

选择题答题表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题 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 案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

31、读图二中的两幅图,回答有关问题:(18分)

图二

(1)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段河床共同特征是

(2)荆江段长江和黄河下游都是防汛的重点,荆江段主要防 汛,黄河下游段主要防 汛。

(3)这两段的灾难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荆江段出现于 季,黄河下游段出现于 季。

(4)荆江段溃堤和黄河下游段溃堤,灾情更严重的应是 ,理由是:① ;② ;③

32、黄淮海平原某地A年的气候统计资料如下:(12分)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8级的日数

1.5

1.8

3.8

5.7

3.0

3.0

0.7

0.8

0.8

2.0

1.4

0.6

平均气温(℃)

-3。2

-0.7

6.5

14.0

22.0

27.0

27.5

26.5

20.7

14.5

6.3

-0。7

降水量

3.3

7.5

4.2

33.0

53.0

24.0

53.0

48.0

240.

26.2

26.0

3.5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2)该地A年的气候特征是

(3)由表中可以推测A年中国是

①南涝北旱 ②北涝南旱

(4)该地A年在排水不畅的洼地,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的季节主要有

①春季 ②夏季 ③秋季 ④冬季

(5)该地A年发展农业的最大不利因素是

①旱 ②涝 ③盐碱 ④风沙

33、图三是“鱼塘——台田示意图”,读图回答:(14分)

(1)按农业生产对象分,鱼塘——台田农业为

( )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混和农业

(2)这种模式是遵循“ ”的指导思想,摸索出治理 土地的一种生产模式。

(3)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好处是:①

图三

(4)这种生产不但使农业、副业得到发展,还可能促进工业的发展,利用其产品可发展的工业项目有 (举2种以上)。

图四

34、图四是“黄淮海平原某地蒸发与降水季节变化曲线及土壤表层盐分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4分)

(1)图中表示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的曲线是 ;表示土壤表层盐分变化的曲线是

(2)土壤表层盐分变化与蒸发和降水之差变化关系是

(3)该地雨季在 月,此时易发生 灾难;该地易发生干旱的季节在 月。

(4)该地表示土壤中盐分运动规律是

图五

35、图五是“我国生态工程与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填出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

A

B

C

(2)图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林业生态工程D是 ,其作用是 ;E是 ,其作用是 ,同时 ,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长江流域的目标。

(3)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现状如何?

可能造成影响有 (至少答出三点)。

36、读图六回答:(8分)

(1)东北荒地最集中的分布地区是

(2)有人说:“如今的‘北大荒’就应该让它‘荒’。”你认为此观点是否正确? 。理由是

图六

(3)你认为东北区今后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是

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

——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B 2、A 3、D 4、B 5、AC 6、CD   7、(1)①C或D ②A或B ③C或D ④A或B ⑤E (2)长江洪灾的形成原因 自然 人为 (3)三峡工程 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5.2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1、C 2、D 3、A 4、D、 5、A C 6、CD   7、(1)水 坡耕 水稻 油菜 甘蔗 (2)线 分散 (3) 就地后靠 就近安置 (4)A

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1、D 2、C 3、B 4、D 5、BD 6、AC  7、(1)①②④——b ③——a (2)西面 H2; B (3)D 为峡谷地段,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工程量小,工期短,节省投资。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1、A 2、B 3、A 4、D 5、AC 6、CD  7、(1)80.16 干旱缺水 低洼易涝 盐碱化 (2)旱涝 盐碱 风沙 (3)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C 2、B 3、A 4、A 5、AB 6、AC  7、(1)水资源丰富 地势低平 渍涝严重  (2)鱼塘——台田 使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洪涝 盐碱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1、B 2、C 3、B 4、A 5、AB 6、AD  7、(1)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2)粮、棉  乳畜  (3)AEG  (4)水陆交通便利  矿产资源丰富  农业基础好  水资源丰富  (5) 钢铁  汽车 (6)B  (7)江南丘陵  闽浙丘陵  两广丘陵  庐山  黄山  衡山 普陀山 九华山 井冈山 大别山

7.2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A 2、A 3、B 4、A 5、AB 6、CD  7、(1)牛场、猪场粪便和居民的废弃物、粪便等 (2)能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了物质生产的良性循环,减轻了环境污染 (3)农村使用沼气作燃料,减少了柴使用量,有利植被的保护和改善,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将减少水土流失量。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1、A 2、A 3、B 4、C 5、AD 6、A D  7、(1)(2)略 (3)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4)辽宁省 水稻 水稻种植业 自然因素:地处暖温带,热量条件较好,积温高;辽河及支流可提供浇灌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有哈大、京哈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雄厚的农业机械制造为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基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5)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8.2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A 2、C 3、D 4、A 5、BD 6、BC  7、(1)长白山地 小兴安岭 大兴安岭 (2)D 三江平原 黑土和沼泽土 小麦 E 松嫩平原 黑钙土和黑土 玉米 F 辽河平原 褐土 水稻 (3)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4)朝鲜 俄罗斯 俄罗斯 蒙古 (5)①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天然的蓄水池和水源地,能调节气候,保护环境,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等的栖息地 ②沼泽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 ③我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的缔约国,保护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6)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走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B 2、A 3、B 4、A   5、A B   6、CD  7、(1)毁林开荒 (2)气候 水土流失 (3)退耕还林

第五~八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选择题答案表(共7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D

C

D

D

C

D

A

B

D

C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D

D

C

C

C

D

B

B

D

C

题 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 案

AD

BD

BD

BC

AC

AC

BD

BC

BC

AB

31、每空2分。共18分。

(1)地上河 (2)夏 凌 (3) 夏 初冬和早春 (4)荆江段 ①长江流量更大,摧毁性更强 ②江汉平原地区人口更稠密城市更密集 ③江汉地区排水能力比黄河下游差,积水时间更长。

32、每空2分。共14分。

(1)温带季风气候 (2) 春季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较少且集中在9月,夏季干旱(4分)

(3) ① (4)①② (5)①

33、每空2分。共14分。

(1) C (2)因洼制宜 低湿 (3)①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减轻自然灾难的发生 ②生态系统内营养物质得以循环 ③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果品加工、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棉纺织等

34、每空2分。共12分。

(1)②;①; (2)正相关 (3)7、8; 4——6;(4)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份稳定

35、每空1分。共14分。

(1)A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B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C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 (2)D“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 保护农田 E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减少水库、河道泥沙淤积 (3)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①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因此单位面积流失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 ②这里多为石质山地,一旦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存在着山区“石漠化”的潜在危险 ③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36、每空2分。共8分。

(1)三江平原 (2)正确 “北大荒”的存在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3)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地高一上末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组图]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复习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旅游活动与环境知识点
    秦城区高中一年级联考地理试题
    禅城区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
    福州八中高一地理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
    行星地球
    湘潭市十一中高一地理会考模拟卷
    江西临川一中高一地理测试
    江西临川一中 高一地理测试
    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原创]版本…
    高一地理陆地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题
    第一单元第一节【综合能力练习】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复习题
    第一单元复习题
    高一地理海洋知识点
    高一地理试题
    高一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一地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
    高一 地理试题
    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答案)
    高一地理试题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滦南县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考前测…
    揭阳一中高中必修II地理科人口的变化
    高一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
    宇宙环境单元测试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高一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点
    高一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一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期期末联考试题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知识点
    高一地理文化地理知识点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地理试卷
    高一地理世界地理概况知识点
    高一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点
    高一地理中国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高一地理中国的国土整治知识点
    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
    宇宙中的地球 练习卷 湘教版
    高一地理湖泊的成因知识点
    上学期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高一地理期…
    高一地理我国的地理界线知识点
    高一地理世界地形特征概况知识点
    高一地理中国十大主要铁路干线知识点
    高一地理知识点
    高一地理试题
    高一 地理试题
    高一地理上半期考试
    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知识点
    上学期高一优化训练地理:期中测试A卷…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卷
    高中必修模块统一测试地理必修1试题A…
    高中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地理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知识点
    浙江省高中会考地理补考卷
    第一学期高一地理第二次段考试题
    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高一地理
    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地理试卷
    第一学期高一期终考试地理试卷
    第一学期“六校”联考高一地理试卷
    新课标高一竞赛地理试卷(必修一全部以…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
    宇宙中的地球单元试卷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月考题
    甘肃兰州铁路一中高一地理上学期期考…
    全球性大气环流
    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单元月考题
    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
    上学期高一地理第一次段考
    镇江市第一中学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题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综合能力测试题
    闽清一中高一地理单元考试卷
    大气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铜川市一中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高一地理试题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之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题鲁教版其它版本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测…
    大气环境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综合测试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月考
    镇江一中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题第一…
    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测试题
    镇江一中高一地理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上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高一上地理期中试卷
    镇江一中高一地理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高一上册竞赛地理试卷
    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一、第二单元练习…
    高一期中质量评估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二单元测试
    上学期三街中学期中考高一地理试卷
    瑞安中学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
    玉湖中学高中一地理科月考测试题
    潮阳林百欣中学第一学期高一地理1模块…
    漳州一中高一(上)学期半期考
    宇宙环境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人教新版
    高中地理(上期)目标检测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支架式教学探…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试卷第三单元
    江苏省如东县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考…
    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中…
    江苏扬州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中地理证书会考试卷
    高中地理证书会考 试卷
    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高一地理3月份月考…
    湘潭县云龙实验中学下学期高一地理期…
    禾云中学高一地理第一单元《人口的变…
    上学期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河南淅川一中高一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
    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一、第二单元练习…
    上学期12月高一调研测试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1三、四单元测试卷-湘教
    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上学期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泗阳县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地理…
    高中地理证书会考
    浙江省高中会考地理补考卷
    河南新乡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
    沈阳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试测地理试卷
    高一地理试题评价及命题建议
    高一地理试题
    高一下学期月考地理试卷
    第一学期11月高一期中地理试卷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