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A >> a >> 阿成 >> 正文

 

聊钱:钱也是一种文化

作  者:上海证券报 阿成

 

  如果有人说"我不喜欢钱",会很孤立的。假如万一你真的不喜欢钱,周围的人与被钱笼罩着的社会就会来教育你,开导你,最终让你喜欢上钱。钱就是一个人的影子,你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阿成,哈尔滨市文艺杂志社(《小说林》、《诗林》)编审,中国作家协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以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中华文学选刊》、《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等。曾出版小说集《年关六赋》(中文版)《良娼》(法文版)《空坟》(英文版)等、长篇小说《忸怩》等、随笔集《哈尔滨人》(台湾版)、《胡地风流》,《影子呓语》和记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宽容的哈尔滨》等。作品被译成法、英、德、日、俄等多种文字。
    要说钱也是一种文化,很多人不一定认可。钱怎么会是一种文化呢?钱就是钱。是人的别一种灵魂。是喜怒哀乐的总开关。与文化搭不上边儿。它仅仅是流通世界的一种有魅力的工具而已。人人都喜欢它,爱它,渴望得到它,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地深情地看它一眼,或者悄悄地把手伸到自己的口袋里一摸"噢,硬硬的,还在。"如果有人说"我不喜欢钱",会很孤立的。假如万一你真的不喜欢钱,周围的人与被钱笼罩着的社会就会来教育你,开导你,最终让你喜欢上钱。钱就是一个人的影子,你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无论你作伸展运动或者来几个空翻,它都紧紧相依相随。偶尔失去影子的时候也有。但仅仅是偶尔。其实那影子还在,你一时看不见它,让你获得一种暂时的轻松感、高尚感。都感过了。没钱终是不行,影子又回来了。伴你同行。
    要说饮食文化、酒文化等等,这就没问题了,人人都认,不少有学问有知识的人也都这么说。一旦把某一事物罩到文化网里,文人就有发言权了。因此,文人把那些凡是能"文化"一下子的,都"文化"起来。对"钱"的态度也如此。
    想想看,文人该有多可怜吧。简直像大旱之年跪在干裂的土地上求雨的农(东北读"能"音)民。
    尽管泛文化的态度与操作,把原有的文化概念给击破碎了,但是,像巫师,或者像魔术师一样的"钱",却真的是一种文化。如金、银、铜、铁、纸、贝、皮、玉、石等各种币材都是。古人把钱铸成刀形,那种双重的暗示与象征是不言而喻的,渐次做成圆形,其中的文化象征意图也可以把玩出来。好,古代钱币的文化涵义我就不多说了。说多了,万一方家认为我真懂,每每提问起来,将不胜尴尬。我们单说一下当代的钱币,藉以作一下文化层面上的"阐述"。比如共和国的人民币。人民币上的图案,除为了狠狠地打击伪币制造者的自负与胆大妄为的嚣张气焰之外,另一优美的特点,则是一种社会分工的艺术化,或政治艺术化过程的庄重展示。就拿刚刚宣布即将作废的第三套人民币来说,像一角券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图",像贰角券"长江大堤",伍角券的"纺织厂生产图",壹元券的"女拖拉机手生产图",贰元券的"车床工人生产图",伍元券的"炼钢工人生产图",拾元券的"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等等,这些不同的图,还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作品,甚至是一种别致的历史图示。
    其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在人的灵魂之中发生艺术化过程,即文化重塑的演绎过程。比如我们看到钱,或者代表钱的"卡"与存单及汇票时的表情,是感人而又贪婪的。连上帝欣赏过他塑造的人的这种样子之后也会仰天长叹。我们在极力揶揄钱的品格与作用时,换句话说,我们在既爱钱又处处挖苦钱、鄙夷钱的丑陋表演之中,也不妨假设一下没有钱的社会,比如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就没有钱,便是偶尔的以物易物,包括战俘的交换,也是后来的。一切都不用钱,那么社会的发展与人的智力开发,包括民族个性的培养,甚至文化的繁荣,都是缓慢的,不可想象的。以至是没有活力的,不仅不是一种自由,而是一种制约。钱,一下子出现了。社会的一切都活了,人也变得聪明了,社会的分工也由单一的那么几个工种,演化成百工之戏,科学技术、文化活动都蓬勃地开展起来了,发展了。由于有钱与没钱的个人际遇,精神层面上的内容也日趋丰富。这样,原始的、停滞的艺术之车被一种新的激情昂扬地拉动起来,招蜂引蝶,浪迹天涯,无处不在。应当说,钱,是人类的一个最伟大的创造。它俨然一个城市的总电闸似的,把它往上一推,在你眼前,一下子就出现了万家灯火的迷人图
    当然,与钱的对抗,钱与人的彼此仇视,也还是有的,时常发生,有时能成功地成为一个团队的集体行为。真是感天动地,让人泫然而涕下,让人感到振奋。尽管没钱确乎是不行的,但人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某些丑恶得到了遏制。比如人世间的爱情。它就有蔑视金钱的品格。即所谓的爱情至上。更不要说那些不为金钱,不为美女所动的英雄了。但是,钱在里面还是悄悄地起一些作用。而这些作用,则是健康的,圣洁的。比如说,人民政府,因为工作成绩优良赐给我一块金币。我只能感到光荣,感到一种鞭策。你不能说,领导太俗。但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拒绝送到手中的钱,说"不!"。在文革期间,我的一个男同学,因破格爱上了一个有三个孩子、比他大约十七八岁的女驾驶员,而在我们无轨车队受到了空前的冷遇与奚落。他们记仇了。突然一天,在车队调度室里贴出了一张大字报,标题是"我们不做金钱的奴隶,我们要做电车的主人"署名是他们夫妇。这一下子妥了,既然有人建议,上级领导乐坏了,立马取消了全车队人的奖金。大家都傻了。对眼前一下子神气起来的这对夫妇,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两口子的直辖市性。
    我再举一个我个人的例子,以飨读者。那时我还是一个少年(我只能这样开头了),可能是在读小学三年级。那时代读小学三年级的人生经验,相当于现在读硕士生的社会经验。现在的硕士生,如果到了洋人的圣诞夜,当然要好好庆祝一下,娱乐一下。来一次准洋人,准绿卡,准华侨的感觉。这种时候,便是没钱,挤钱也得乐一下,享受一下。我们那时候不是这样子,什么圣诞!圣什么诞,没钱,什么诞也不扯!我小的时候就曾在洋人的幼儿园呆了三年多。到今天,我对圣诞的类似洋节,包括洋食,丝毫不感兴趣。如果我到沈阳去(当然我不一定去),你狠狠心挤出一点钱,请我吃西餐,我就觉得你的钱花瞎了。如果你给我整一小碗粥加二两老边饺子,齐了。又不让你破费很多,我又吃得有滋有味,又有文化上的收获,多好。朋友也交了,以后有赴汤蹈火,两肋插刀的事就找我吧。我虽没有大本事,但声援你,与你保持一种相互策应的姿态是没有问题的。当代的中国文坛流行这个。
    书归正传。我的奶奶因染重病,便不远万里来到他的儿子、我的父亲家------哈尔滨来疗病。就住在我家,住在我们兄弟住的那间小屋里。我们兄弟则睡在厨房的水泥地上。父亲分配给我的活儿,是每天早晨给奶奶倒尿盆。我奶奶是个不苟言笑的老太太。我不喜欢她。我也不喜欢我父亲。我觉得,我们彼此之间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父亲给我们粗劣的吃食,天天喊冤。他常咆哮的一句话就是"我挣的这点血汗钱全让你们这帮小兔崽子给吸光啦------"所以,我们兄弟都活得战战兢兢的,眼神儿充满了胆怯与谨小慎微,脸是青黄色的,营养不良嘛。如果被某导演挑去演一个流浪儿,我想他看中的绝不是我的演技,而是我那催人泪下的形体。
    这样,我给奶奶倒了一个多月的尿盆。她从未跟我说过一句话。我只是在每天的早晨,小心翼翼地推开她的房门。把那个尿满了的尿盆端起来,出来,放下尿盆,再小心关上门,再端起尿盆,到外面倒掉。就完了。奶奶总是阴沉着脸看着我的一举一动。她为什么是这种样子呢?她是在憎恨一个年轻的生命么?一天,我刚端起尿盆,被奶奶叫住了,她说"等一会儿。"我便端着尿盆看着她。奶奶从腰里掏出一个手帕包,一层层地打开,从里面拿出一毛钱,递给我说"给你"。我端着尿盆古怪地笑了,摇了摇头。奶奶烦了,她似乎对我这种笑很反感,喝到"给你!"我吓得一激灵,放下尿盆,把钱接过来,但想了想,又放到了她的床上。我觉得不妥。万一这事让我的父亲知道了,准得挨揍。奶奶说"给你你就拿着。"我只好把钱拿起来。倒掉尿盆后,我把那一毛钱悄悄地放到父亲的写字台上。我父亲还是一家报纸的业余通讯员。常在那儿写作。
    晚上父亲下班回来了。照例到他母亲的房中请安------这是很传统的一幕,也很值得研究的一幕。一会儿,父亲从屋里出来了,阴沉个脸,压低了声音跟我说"你过来。"我便随他进了屋子。父亲凶狠地盯着我的脸"你奶奶给你钱了?"我说"嗯。""钱呢?!"我说"放在你的写字台上了。"父亲回头一看,那一毛钱果然板板正正地放在桌子上。他回过头来疑惑地看着我,半天才说"你出去吧。"出去之后,我捂着嘴偷偷地乐了。我终于战胜了我的父亲。显然,这是钱帮助我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展示了自我价值。
    当然,我很爱我父亲。甚至很佩服他。主要是他有男人的个性。他是个男人!真正的爱,决不是光靠夸赞来完成的。这一点尤其对真正意义上的写手更是如此。传统上鲜活的孝道,不仅仅是一个标签,家应有许多有趣儿的内容。
    好了,我要去邮局取稿费去了。总之,钱的文化品性是很丰富的,作用是多元的。有关此类的话题,我们方便时再聊罢。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阿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聊钱:钱也是一种文化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