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谋、第二团团副等职。这对初出茅庐,又没有什 么靠山的徐向前来说,可算仕途风顺、出人头地了。加之军阀混战,他又很有军事才干,
 应能成就大业。但是这位未来的帅星,为什么没能在北方升起,却又很快回到了南方呢?
 原来,自从孙中山逝世后,各派军阀势力重新组合、角逐,所谓“统一”,早已化
 为泡影。在北方,以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主,联合被推翻的吴佩孚,
 于1925年下半年开始向冯玉祥的国民军进攻。冯军寡不敌众,节节败退。被派去进攻山
 西的国民二军也被阎军击败,军长岳维峻被俘,部队士无斗志,无人指挥,四散溃逃。
 满怀“救国救民”理想的徐向前,想在北方安身立命、图谋大业的美梦破碎了。这
 时早已不满于第六混成旅二团团副这个有职无权,不参不谋,无所事事的官差的徐向前,
 趁机脱离军阀部队,和几个同乡回了趟家。但这时的徐向前再也在家呆不住了。几星期
 后,一同回家的几个同事都不愿再出来,他独自来到北京。
 当时全国形势很乱,北方是军阀之间时而混战时而联合的场面,南方是国共两党又
 合作又斗争的场面,报纸上的消息一天一个样,甚至相互矛盾。这时有人劝徐向前在北
 方的军阀部队里干,他婉言谢绝了。在国民二军的一年,他对于军阀部队的骄奢腐政、
 横暴无道,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有了实际感受。他厌恶军阀部队,痛
 恨军阀混战,不愿为军阀个人争夺势力而卖命。
 他眷念起黄埔时期的革命战友和战斗生活。想起在东征的路上,军校学生一路高唱
 着:“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校歌,日夜奋战在东江地区。
 他们每到一地,动员群众,宣传群众。队伍中响亮地提出“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
 爱百姓”的口号。东征军严明的纪律,英勇的举动,深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部队所到
 之处,战必胜,攻必克。经过两个月的作战,打垮了陈炯明的主力,占领了东江的大部
 分县城。征战的路上,士兵们热爱他这个排长。老乡们虽然言语不通,却看到了这位年
 轻的军官和和气气,他领导下的兵不拉,不打骂人,晚上睡在露天下。老人翘起姆指称
 赞,妇女们称是“文明军”,儿童跟着他们学唱“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军歌。往事
 历历在目,令人怀恋。
 徐向前决心仍然回南方去。经天津到上海后,传来广东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攻占
 了武汉的喜讯,更加坚定了他去找革命队伍的决心。1926年11月底他来到武汉军校,并
 在那里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海伦说:徐向前是红军指挥员中不多的几位理想主义革命家之一。正因为有明确的
 革命理想,所以徐向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辨别航向,预见革命进程。决定行动方向。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徐向前毫不灰心丧气,孑然一身,从武
 汉去上海寻找党组织。嗣后,高举党的武装斗争旗帜,参加广州起义,坚持东江游击战
 争,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人之一。鄂豫皖时期,他先是抵制了“立三路线”令红军
 包围和攻打武汉的“左”倾错误,继而又与曾中生一道反对张国焘“攻打安庆、威胁南
 京”的冒险计划,确保了红军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红四方面军西征期间,在漫川关附
 近的深山峡谷中遭敌重兵包围,情势险恶万分。张国焘主张分散游击,徐向前坚决反对,
 主张集中兵力突围。结果突围成功,保存了主力,开辟了川陕根据地。
 从广州起义崭露头角,到挺进大别山、威震中原,直至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徐向
 前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他不仅要与凶顽的敌人斗,而且要与来自革命队伍内部的外行指
 挥斗。
 他凭着顽强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在战火硝烟的洗礼中,逐渐成熟成长起来。在革
 命不断取得胜利的进程中,徐向前的威名,在红军内部,在敌人当中,广泛传开来。一
 颗北方帅星从南方冉冉升起。
 徐向前不是一个天生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徐帅的崛起,一方面,是北方军阀的反动
 和落后排斥了他,逼迫了他,使他无法在北方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而南方轰轰烈烈的
 革命运动吸引了他,南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启迪了他,南方黄埔军校的正规化军事教育
 培养了他,南方早期的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思想指引了他,使他能够凭着自己不畏艰险,
 勇于并善于克服困难的坚强韧性和革命斗争意志,在南方这块革命的土壤上发芽、结果。
 另一方面,他少年时代在父亲严格教育下所学到的写作知识,青年时代在师范学校
 和黄埔军校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和军事理论知识,使他不仅善于指挥战斗,而且善于总结
 经验教训,写出了一系列优秀军事论文。这使他有别于一般的武将,更具备优秀军事指
 挥员的素质,成为一位难得的帅才。
 二、婚姻之谜     徐向前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其间的酸甜苦辣,他极少与人谈论,但内心满怀隐痛。“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由此我们可以洞见徐帅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2.1 夫唱妇随——第一次婚姻1922年一个良辰吉日,“楼院徐家”张灯结彩,为徐向前和朱香蝉举行婚礼。
 这是一件父母包办的婚姻。1920年,徐向前在国民师范上学的第二年,父母考虑,
 他已经19岁了,再不定亲,别人要笑话的。于是,就在几起保媒说亲的当中,选中了东
 冶镇朱门长女香蝉。徐家“纳彩”,朱家收下了,接着就行“问聘”之礼,徐朱两家交
 了“命单”,愿结通婚之好,婚事就算说定了。朱家这时的生活境况要比徐家略好些,
 但是个缺少文化气氛的人家。香蝉的父亲不识字,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还是当地有名
 的菜园把式。但两家在完婚时间上发生争论。徐父想推迟几年再办,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