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 >> 季羡林 >> 正文

 

季羡林教授谈教授

知识分子的心声,我就讲一个中国知识分
子,“人生识字忧患始”,不识字没有忧患,一识字就有忧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特点。而且我最近又写了一篇短文,叫《走运与倒霉》,走运跟倒霉,这两个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他这样…在社会上有地位,特别是过去封建时代,中了秀才,这就有地位,在农村里面就是一号人物了。中了举人就觉得…

杨澜:差不多该疯了。
季羡林:得立旗杆了。中了进士就不得了了。所以后来我就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他是这样子的。大概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一生走运,他绝对不会有成就。

杨澜:那您现在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挺感激“文革”那段时间的倒霉日子。
季羡林:在某种意义上感激,要没“文革”的话就没有《牛棚杂忆》,《牛棚杂忆》现在讲,我刚才说,《牛棚杂忆》给我惹了很大的麻烦。

杨澜:为什么呢?
季羡林:天天来信。现已经收到一百多封了。有一封信讲得非常好。一般人都是这样讲,他说“你替我出了一口气”。为什么我替他出了一口气呢?他跟我经历相同,没敢写,我敢,斗胆写出来了,而且出了,就等于给他出一口气。

杨澜:但是,好像也有人说批评你,是吧?
季羡林:批评的非常少…批评我就是说,写得不够泼辣。
杨澜:我记得您在《牛棚杂忆》里写到,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波及到您的前夕,您在北京的郊区做“四清”工作,是不是这样子?

季羡林: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
杨澜:开始的时候。
季羡林:我六五年在南口镇南口村。
杨澜:那个时候当地的农民,一天的工分才挣一二分钱,但是那个时候您的工资加上国家的这种补贴能够达到四百多钱,所以那个时候就跟你们说,不要把自己的工资告诉农民。怕把农民给吓坏了。您现在敢把自己的工资告诉农民了吗?

季羡林:现在也不敢告诉,怕农民耻笑。
杨澜:您现在工资有多少呢,能问吗?
季羡林:我的工资老一级,工资的基础是八百八十七,加上各种…反正是各种名目的一个月可以拿到两千块钱…

杨澜:您好像有一次跟一个我们这儿收破烂的,就是收集废品的,不是您?
季羡林:不是我,是另外一个中文系的教授。他走在路上,收破烂的问他“陈教授,
你相信不相信我的收入比你高”。陈教授近前答曰“很相信”。后来就问这收破烂的,说“你的收入怎么样”。他说“两千多块钱吧”。还打了折扣,不止两千。

杨澜:所以人们说到现在的教授贬值了,这个贬值不光是指他的工资,他的购买力下降了,同时还是指我们现在好象有一种教授泛滥的一种现象,好象这是…过去评个教授是一件很荣誉的事,但是现在基本上谁都能够评得上了。

季羡林:就是这样子。原来我开过玩笑,我说将来只要进了“北大”,包括工人在内,一进来就定教授。工资可以有区别。

杨澜:为什么呢?
季羡林:可以省掉很多麻烦。在“北大”过去,正规地升教授要过五关,教研室一关,系一关,片一关,怎么叫片呢?“外语片,学校一关,最后十个人小组一关,五关。很难,过了不几年,回顾一看,四周围…尽人皆教授矣。

杨澜:还有一种叫“提退”的说法。
季羡林:他是副教授,“提退”就是教授。
杨澜:就是说提你当了正教授,然后又请你退休。这算是照顾面子吧?
季羡林:照顾面子,满足虚荣心。
杨澜:我们查了一个数字,就是说在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它有四万多学生,它的教授和副教授加在一起大概有一千多人。而像“北大”它有一万多学生,它的教授和副教授加在一起却有两千多人,老师和学生的比例实际上是比较大的。

季羡林:现在这样,现在“北大”这个教职工加起来八千吧,教员三千,职工五千。
教职工跟学生的比例勉强一比。一个教职工,两个学生,这个比例是世界没有的。原来教委规定,大概一比五,一个教职工对五个学生。跟国外没法比了,国外也没统计过。

杨澜:您像您在德国上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好像一个系里边只有一个教授,是这样
吗?
季羡林:一个系一个教授,大系两个。
杨澜: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评上教授呢?
季羡林:它那儿教授很有意思,他本人当然很有…它那个教授好像是有一点同行评议的味道。那时候我在那儿呆的德国那个大学,只有二十几个大学,那这一行,什么人在哪个大学,大家都知道。这样子,当然中国教授泛滥了,教授膨胀,这不是个好现象。为什么?因为教授这个什么东西,它给你是对你给社会的贡献,给你一种报答,可以起鼓励、促进的作用。像现在在中国,已经不起那个作用了。

杨澜:有一个统计数字说,在九四年的时候,全国高校的教授就已经有三万多人了,副教授有十万人之多了,的确是一种很庞大的阵容了。

季羡林:有一句话很难听,湖北说“教授满街走,讲师多如狗”,这话难听,不过确实是这样。
杨澜:我想现在在中国的好了,教师的队伍恐怕还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的。比如说现在中国的大陆有一百多万的高级研究教学人才,就是把科学院这些都算上。但是四十五岁以下的仅占百分之六。也就说有一个统计说到2000年的时候,将近一半的这种高级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就退休了。那个时候就会出现中国人才一个大的断档。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季羡林:现在就是…我用了个名字叫“海洋主义”,出洋、下海。
杨澜:人才都流失了。
季羡林:要么经商了,要么去留学了。
杨澜:为什么会经商和留学呢?
季羡林:现在经商这样子,说老实话,一个教授要凭他的工资,他不够吃饭的。当然我这是一个人的开支。要给我两千钱,加上保姆什么一加起来,电话费什么费名目多得不得了,不够的。年轻人一看,听说儿女对父母讲他(她)说“你劝我念书,我念书念到你这个程度当上教授,不也是穷得不得了吗!”。

杨澜:现在甚至出现了大学老师的收入不如中学老师,中学老师的收入不如小学老师这样。
季羡林:北京就是这样子…而且要市级的,北京市管的学校,比国立的,像“北大”、“清华”…工资高一倍。

杨澜:那关于留洋的问题呢?从七八年到九七年,中国差不多已经有二十七万留学生,到海外去了。但是到九七年为止,其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回来。您过去也是留学生,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季羡林:我们过去留学,从来没想不回来,没有这个概念。我就是我那一代。当然留在外国不回来也有。包括说走就想不回来,但我那个地方,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绿卡,也没有什么绿卡,我留在他国也可以。后来我跟剑大学签了合同,也可以到那儿去。回来以后一看,不行。因为是亲老、家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季羡林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季羡林教授谈教授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