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讲的就是一个老妇不堪忍受重赋而逃往深山,但仍然“无计避征傜”的悲惨遭遇。夫因兵死,桑柘被废,田园已荒,但她仍然要纳税,征苗。她守蓬茅,穿麻苎,吃野菜,烧湿柴,山中寡妇过的就是这种非人的生活。
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其实是当时千百万苦难百姓悲惨命运的缩影。《题所居村舍》云: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10] 
  
这首诗已由衰翁、老妇扩展到农村普遍惨景。战乱过后,十室九空,家已尽,屋空存。桑木充寨,耕牛劳军,蚕无夏织,田废春耕。即使如此,税额不能减一分。为了收刮更多赋税,向统治者邀勋,酷吏不惜置人民于死地。这就是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诗旨未能忘救物”[11] ,“用心常合道,出语或伤时”[12]。杜荀鹤是一个关注时事、关心苍生的诗人。他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无情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13]他对贫富不均、社会不平提出强烈的质问:“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14]“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15]他指出:“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16]他曾以无比的勇气向梁王朱温献“《时世行》十首,欲令太祖省徭役,薄赋敛”,但“是时方当征伐,不洽上意”[17]。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济苍生之心以及回天无力,不能解民于水火的痛苦无奈之心情。 
杜荀鹤的讽喻诗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高度的现实性、人民性,“能使贪吏廉,邪臣正,父慈子孝,兄良弟顺,人伦纲纪备矣”[18],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 
[1]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年.第8174页. 
[2]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三.第7977页. 
[3]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二.第7960页. 
[4]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二.《乱后书事寄同志》.第7961页. 
[5]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二.第7950页. 
[6]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二.第7958页. 
[7]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二.《乱后逢李昭叙别》.第7965页. 
[8]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二.《题所居村舍》.第7966页. 
[9]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21页. 
[10]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二.第 7966页. 
[11]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二.《自叙》.第7975页. 
[12]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一.《自述》.第7930页. 
[13]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三.《伤硖石县病叟》.第7979页. 
[14]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二.《雪》.第7951页. 
[15]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三.《蚕妇》.第7978页. 
[16]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九三.《田翁》.第7980页. 
[17]刘石校点.鉴诫录.傅璇琮等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5939页. 
[18]顾云.唐风集序.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586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