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董卓
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山民县)人,性残忍而有谋断。早年与羌中豪帅相交往,以健侠知名当时。后为州兵马椽,驻守边塞。桓帝末诏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马,再拜郎中,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184年)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和金城人边章、韩遂乘中原黄巾起事举兵反,董卓先后以东中郎将、中郎将、破虏将军等身分奉命镇压,虽屡战屡北,手中已握有重兵。凭借手中兵权,在灵帝殁后乘机入京专权。又废少帝,立献帝,进位至相国。董卓纵兵大肆诛杀劫掠,京城人人自危。初平元年(190年)袁绍等兴兵讨卓,卓挟献帝自洛阳迁都长安。次年自称太师。三年,司徒王允设计联络董卓亲信吕布,使其杀董卓。卓全家被诛灭。
1.闲说董卓(有时他还真聪明)
公元189年,汉灵帝在病榻上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对外发布了最后的两道命令,这两道命令和两位州牧有关。第一道是拜幽州牧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而重要的是另一道,那是任命一个拒命解散自己军队的将军为并州牧,并要求他将他的军队交给皇甫嵩。可是这位将军在接到皇帝的玺书后并没有服从命令。当公元189年5月13日灵帝的生命之火熄灭时,他的军队已经前进至离京城西北的河东,并在此驻扎下来,等待著洛阳的骚乱开始。这位将军的名字是董卓。
随后的宦官之乱,当洛阳宫门的火焰燃起时,董卓也急忙带领他的军队向首都进发,可是他已经来晚了,大将军何进糊里糊涂的丢掉了他的脑袋,而年幼的皇帝也被宦官劫持出皇宫。但是名为幸运的神坻又一次眷顾了这位凉州武人。在洛阳的城西,董卓得到了皇帝在北芒的消息,他连忙带领他的军队前去,在一场堪称戏剧性的君臣会面后,存了当霍光念头的董卓把当时已经吓得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少帝奉迎回洛阳。董卓也因此名正言顺的带领他的凉州军队进入了首都。
可是董卓在朝廷里没有正式的官职;比起以袁绍一族的袁氏家族来他不算一个什么人物,而且他的军队也不特别多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只有三千。
于是董卓采用了一个疑兵之法,每隔几天他就让他的军队在深夜潜出,到第二天早上又大张旗鼓的进驻。这样在洛阳的权贵眼里只见一队队的凉州军开到,还以为他的军队多的可观。
然而光靠那绕圈法,是能惑人于一时,终究要穿帮的。于是董将军把眼珠子往别人军队上打主意了。当时在洛阳有四股势力,一股是袁绍的西园军;一股是董卓的凉州军;一股是丁原的并州军;而还有就是原何进的部下。董卓虽然一开始没在洛阳,可他早就叫他兄弟奉车都尉董旻呆在哪儿了。
当何进死后,本来其部应该是听从他弟弟车骑将军何苗的。当时何苗和袁绍正"引兵屯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斩之"。可是因为他收受宦官贿赂,才使何进被害。于是发生下面一幕:
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苗、绍乃引兵屯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斩之。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同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士吏能为报仇乎?"进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愿致死!" 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其尸于苑中。(《后汉书,何进传》)
袁绍当时应该也在场,可如果连身为车骑将军的何苗也死了,对他是十分有利的。因为这样他就能独缆大权了。但为免得罪何太后,他也没有参与此行动。反而董旻倒是挺起劲,和吴匡合兵攻杀苗。结果就是董旻和何进的部下搞好了关系。董卓一进洛阳,何进、何苗的部队就自动跑到董卓那儿成为了他的军事力量,就连何进生前派去河北募兵的并州从事张辽也带著新募集的千余人投靠在董卓麾下。
而另一势力的丁原时任"执金吾",掌管洛阳卫戎。其部下是不逊于凉州军的并州精骑。和其硬拼显然是不理智的,而董卓这时担任的就是并州牧,因此对并州军有一定了解。于是他选了并州军中对丁原不满的吕布下手刺杀丁原,丁原死后,其洛阳驻扎之并州军随同吕布加入了董卓旗下。而丁原部下在上党的另一部分并州军却在张扬的带领下,不服从董卓,开始攻打壶关。
一开始袁绍有西园的八营军队,和董卓比占绝对优势。当时骑都尉鲍信募兵回来,就对袁绍说:"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可是袁绍毕竟是士家子弟,不敢和董卓交战。鲍信一见袁绍如此没胆,知道要起乱子,马上拔脚先溜回老家去了。于是等到董卓将何进部下,并州军队都吞并后,袁绍连打都没机会了。
最后的结果是董卓手握重兵,大咧咧的把袁绍喊来,跟他商量怎么个把少帝废掉,此刻的袁绍想必心中是后悔万分,嘴上却只得虚以委蛇,落个横刀长揖而去,拔腿就往冀州跑的下场。本来占尽优势的袁绍到最后只落个灰溜溜逃出洛阳的下场,难怪《剑桥中国史》要说:"袁绍被董卓吹胡子瞪眼睛地于9月26日吓跑了!
2.另眼看董卓的失败
说到董卓,很多人都认为他的残暴是他失去民心的关键。不过抛开他的出身和结局对他的历史评价产生了某些副作用以外,还有一个不怎么为人注意的侧面。就是他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败。
原来在190年(初平元年)6月,董卓采取了一项措施。他宣布废除自汉武帝以来在国家广泛流通的五铢钱,另铸“小钱”使用。为什么他要采用这个措施呢?而且他在3月刚洗劫了皇城洛阳,想来应该很有钱的。不过这里我们可以反过来推测当时董卓和朝廷面临著严重的财政困难。东汉末年,灵帝昏庸奢侈,凉州方面的动乱持续了几十年,加上黄巾之乱,朝廷本身需要大量财政资金,反董阵营大举进攻,董卓也需要大量军费支持。他又强行迁都,庞大的支出不可能全是靠抢劫。在他私自构筑郿坞以后,他在洛阳掘坟盗墓沿路抢劫得到的资金估计也不够用了。没钱了他自然就会想到自己造,那是最快最简洁的办法了。于是他居然疯狂到“悉椎破铜人、钟虡”的地步,可惜金钱还是不够用。终于“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希望度过财政难关。但是他的这个“小钱”很快就失败了,因为那玩意“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显然改铸后的铜钱缺乏质量,其价值自然面临低下的命运,所谓的“看不见得手”马上就在关中掀起了极度的通货膨胀,“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但是恶性的货币贬值并没有停止,很自然其终极形态就是货币的流通停止。虽然“自是后钱货不行”,但是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停止啊。那么那段时间人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物物交换”。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董卓本人是不会想到改铸这个办法的,他没有那方面的知识,除非是上帝托梦给他。那么是谁让他施行了这一措施呢?由于不太清楚当时主管财政的“大司农”是谁,曾有人猜测可能是司徒王允。因为政策失败,民怨沸腾,他害怕董卓迁怒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搞阴谋杀掉了董卓。这个说法见仁见智,这里不谈。我们都知道,曹操,孙权(比如陆逊对少数民族的残酷镇压)杀的人不见得比董卓少,为什么董卓的残暴就比他们更让人记恨呢?恐怕不仅仅是他在杀人手段和理由上的蛮横和没有人性,屠城时谁还有人性呢?所以我估计当时这场过度的通胀从根本上伤害了所有阶层的人民和官僚,因为严重的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董卓比其他人更多了一层武力以外的罪恶------残酷的经济掠夺。恨他的人自然就是全方面的了。而曹操搞的屠杀基本上是有区域性的。
但是董卓的失败却和王莽不一样,因为它给后世带来了几百年的影响。当时,货币不能流通的现象至少在华北地区持续到227年曹睿恢复五铢钱为止。他爹曹丕曾经搞过恢复运动,却没有成功。但是物物交换在实际交易中很不方便,那么长时间里人们是咋办的呢?有日本人认为有可能采用了丝绸,理由是丝绸之路给中原带来的影响。不过那玩意太贵了,所以我认为是布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布很普遍也是生活必需品。曹操死的时候,分给老婆们财产时不就嘱咐她们要勤织布吗?而且正史《三国志》魏书里也记载说,204年(建安9年)9月,曹操占有冀州后,“收田租亩四升”,但是“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